崔躍飛
新疆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 新疆烏魯木齊 830006
本案例公路工程的全線長度為21.39km,起止樁號是K26+500-K47+800。建設標準是一級公路,設計的行車速度為80km/h,路基的寬度為24.5m,同時橋涵設計荷載是公路-I級。
經過對公路工程進行實地勘察發現,軟土路段的具體位置是K44+016-K46+859,長度為3630.66m。此公路工程軟土地質特點是:軟土是淤泥質黏土,表現狀態是軟塑、流塑,厚度11.63-19.25m,埋深1.7-6.5m,壓縮模量為3.2MPa,含水量處在30%-66%之間。
按照JTGC20—2011《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相關規定,處于靜水或是緩流水環境下,且具有下述幾點特性的沉積土屬于軟土。詳細如下:①天然含水率相對比較高;②孔隙比高于1.0;壓縮系數a0.1-0.2>0.5MPa-1;十字板的抗剪強度低于35kPa。
(1)路基失穩。針對軟土地基而言,其抗剪強度比較弱,在路基填方相對偏高或受重型車荷載的條件下,軟土層就容易形成滑動面[1]。而軟土基本表現為流塑狀態,若是從路堤的兩側出現位移后,就會引發側變形并擠出、路基的頂部下陷問題,從而嚴重影響路基的穩定性。
(2)不均勻沉降。不均勻沉降是因為路基的各個部位承受的荷載不同,其中,路基中間承受的荷載相對偏大,其沉降量就大;而路基兩側承受的荷載相對偏小,相應的沉降量也小;此外,各個路段軟土層厚度的不同也會引發不均勻沉降,其中,厚度較大的軟土層路段,其沉降量較大;而厚度較小的軟土層路段,其沉降量較小。
(3)橋頭路基病害。一般軟土橋頭區域采用的是路堤高填方,若是軟土層的厚度相對比較大,就容易發生橋頭路基病害。具體表現如下:首先,軟土地基的承載力薄弱,路基的高填筑會導致路基失穩,當較大的土壓力作用在橋臺后,就會造成橋臺傾覆或者是滑移,從而嚴重影響橋梁結構安全性。其次,軟土地基比較容易出現沉降問題,而橋梁施工基本選擇的是樁基礎,沉降量相對較小,若是橋頭位置出現不均勻沉降,就會引發橋頭跳車現象,面對車輛的額外沖擊,會使不均勻沉降問題變得更加嚴重,直接威脅行車安全[2]。
通過對公路工程進行實地勘察,并對軟土路段基本情況與特性進行研究發現,軟土的類型是淤泥質土,變現的基本狀態是軟塑、流塑,而且含水率相對偏高(處于30%-66%之間),軟土層厚度在11.63-19.25m,埋深在1.7-6.5m。綜合考量工程現場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水文地質以及地層巖性等基本特性,以及軟土地基的處理技術適用要求,同時在把握施工工期、工程造價以及環保要求等相關要素下,重點研究了公路工程軟土路基處理技術。
(1)普通路段軟土地基。若是軟土層具備良好的排水性能,且壓縮性相對偏低,通過計算工后沉降量、承載力都達到設計規范基本要求,就可以選擇“塑料排水板+砂墊層+堆載預壓”的處理技術方案。事實上,排水固結方法是有效處理軟土地基的一種技術方案,基本包含排水與加壓。當地基受到附加應力的影響,就會形成超孔隙水壓力,通過加壓系統有效排出軟基中的水分,實現固結沉降,保證沉降安全過渡,從而提高軟土地基自身的抗剪強度。此外,利用優化塑料排水板的間距與預壓時間等,也能夠保證工后沉降量與承載力達到設計標準規定要求。
(2)橋頭路段。橋頭路段軟土地基處理一般選擇復合地基方法,即水泥粉煤灰碎石樁(簡稱CFG樁),其主要包含了水泥、碎石及粉煤灰等,然后按照最佳的配合比進行配制而成,突出性特點是樁體具備較高的膠結強度,基本處在剛性樁和柔性樁間。CFG樁與樁間土受到褥墊層作用后,就會形成CFG樁復合地基,一般橋頭路段軟土地基的處理長度在30-50m(按照5H-7H控制,H為后臺填土高度)。
(3)過渡段。橋頭路段對沉降量的要求比較嚴格,而普通路段的要求則比較低,所以,橋頭路段的軟土地基與普通路段的軟土地基間需要建立過渡段,以達成沉降過渡的目的。CFG樁復合地基能夠經過優化樁長、樁徑以及樁間距等完成承載力與剛度的安全過渡,所以,此公路工程選擇優化CFG樁的樁間距方式來實現路基的協調變形。
在公路工程軟土地基處理結束之后,需要對地基的穩定性與沉降量進行動態觀測,并準確計算出軟土地基工后沉降量。按照路基穩定狀態的評定標準:在對軟土地基沉降量進行觀測時,若是路中線的沉降量超過了1.0cm/d,或者是側向位移超過了0.5cm/d,就判定為不穩定地基。橋頭軟土地基樁號:K46+655、K44+440以及K46+880;過渡段軟土地基樁號:K44+635、K44+420、K46+835;普通路段軟土地基樁號:K44+480、K46+700、K44+380。根據沉降觀測數據結果可知,選擇的軟土地基處理技術實現了預期目的,增強了地基穩定性與承載力,工后沉降量達到了標準規定要求。與此同時,各路段的軟土地基沉降量排序是普通路段>過渡段>橋頭段,由此表明,選擇的軟土地基處理技術不同,其產生的效果也有所區別,通常在普通路段與橋頭路段間應建立過渡段,以實現軟土地基的協調變形,有效控制不均勻沉降,從而保證公路行車安全[3]。
本文以實際公路工程為例,分析了各路段軟土地基處理技術,根據工后沉降觀測數據結果可知,軟土地基處理效果都達到了標準規定要求,而且控制了橋頭跳車問題,增強了軟土地基穩定性與承載力,保障了公路行車安全,也為同類公路工程施工提供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