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煥秀
山東省膠州市環境衛生管理處 山東膠州 266300
傳統的企業成本管理一般只在乎車間料工費和管理部門的一些相關費用上,特別是原來傳統成本管理只抓“看得見”的成本與費用,如生產過程中原材料的領用量和廢品率,其他行政部門中費用是否是非必要的開支等。所以,他所控制的范圍僅限于車間等表面現象,并無延伸到供應商環節對原材料質量和價格的選擇,還有批發商或經銷商對于銷售價格的統一把控,沒有在公司整個經營上進行有效的整合,這也就無法適應現在目標成本管理的要求[1]。當然,面對那些肉眼看不見的成本,俗稱“看不見的成本損耗”,他們一般很少關注。如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降低材料的耗用、提高生產設備產能、按產品需求,配套相應等級的原材料等。
大多數人認為成本管理是企業的領導和財務人員的事,跟本人無關,但實際上成本控制是需要企業全體員工來積極實施的,特別是一線員工,他們在成本管理中占重要位置。但實際情況一般是,很多職工的工作只有單純地進行重復勞動,從不考慮成本因素,缺乏主動性,所以一般的成本管理模式呈現的是“自上而下”的成本管理。另外,普通員工的成本意識一般比較淡薄,他們只是機械地完成工作,他們不會在意原材料用量的多少,不會在意產品的質量,他們關注的只有產量[2]。其他行政崗位的一般員工,也只是為了完成工作任務,不出差錯,如:采購只為完成采購任務,沒有對主要材料實用價格評審制度,大額的采購沒有實行招投標制度;人力資源人員只知道人員招聘,不知道各崗位按公司的性質和規模進行崗位的重新分配;辦公室人員也認為成本與自己毫不相關,甚至有些財務核算人員也只是單純地進行會計核算,而不分析產生的原因。
傳統的成本核算信息系統為適應原來的管理要求,采用成本加成法這種較片面的方法。這種方法忽略了部門之間和上下游企業之間對成本的影響,他們往往只從一小部分來考慮成本,較少地考慮影響整個產業鏈運作的相關因素。同時,一般企業的信息系統更注重本企業層面的核算和分析,如“料、工、費”、各費用類別的數據及環比同比分析等,關注范圍過窄。而現代目標成本管理則采用了較全面的管理方法,這種方法強調經濟環境的重要性,更多地是關注原材料使用量以外的影響,如上下游企業間的互動關系,他們能在實際經濟業務發生之前便采取預防手段,進行事前控制,在經濟活動進行過程中,也能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的變化再不斷調整標準。所以,傳統的信息系統已無法滿足現代目標成本管理的要求[3]。
目前很多企業在考核上,成本績效與預算業績績效的分開的,而且考核標準定的不是企業的經營目標,而是上幾年平均水平或最低值,這種方法也不適應現代企業管理的需要,存在落后性和片面性。同時,遠離預算的成本目標,很難與公司的整體戰略匹配,哪怕最終實現了預期的成本目標,也達不到公司整體預算的要求,自然也難實現企業戰略。另外,由于傳統成本管理的目光僅關注于生產過程,所以它的局限性也難以適應全面預算對于整個價值鏈的影響。
隨著我國經濟環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走向國際,他們從傳統的民營企業轉變成需要有科學管理、高新技術的現代企業,由此成本管理的目標范圍也應不斷擴大[4]。傳統的成本管理范圍主要在企業內部,如車間成本和各管理部門的費用,他們的眼光很少放到本企業以外,如供應與銷售環節相關的產業上下游企業,所以,企業發展往往力不從心,在成本管理上,老的成本管理方法,總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所以,對于處于國際競爭經濟環境中的現代管理企業來講,成本管理更應關注傳統成本管理以外的各方面經濟因素的影響。重點關注“看不見的損耗”對企業經濟效益產生的影響。所以,不僅要通過管理工作控制成本,而且要通過技術工作管理成本,通過提高研究、開發和設計水平,提高產品內在價值,增加產品的競爭力。
目標成本管理過程依賴于整個產業鏈上全部成員的參與,甚至包括供應商、分銷商以及服務提供商等。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在物質領域的競爭差異越來越小,人家把戰爭的方向開始轉到非物質產品上來。比如:服務,人力資源,產權,資本市場等。與此相適應,成本管理的重心也應轉到“看不見”的成本損耗上來,如人力資源成本、產權成本、環境成本,等等。因此,加強成本管理,首要的工作在于人,以人為本,只有各個崗位的職工提高對成本管理的認識,并組成跨部門的智能團隊,讓每個人發揮他們自己領域的特,實行技術與經濟并重、質量與成本配比的原則,向各部門職工進行成本意識的宣傳,讓他們積極參與,并舉辦各種類型的成本管理培訓班,提高全員的成本管理意識和相關的專業知識。在思想上也要樹立全員的成本觀念,建立產值與成本控制、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并重的全員管理目標。在具體實施方法上,可同時采用績效考核制度,考核目標為成本,用于監督并激勵員工。
目標成本管理工作是為了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對經濟活動的全過程進行成本控制和管理,相對應的,原有的信息系統無法覆蓋企業整個經濟活動,我們應不滿足于傳統的ERP,只做事后的成本統計核算和分析。而應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從事后轉向事中和事前,從財務核算統計會計向管理分析會計轉變,為公司業務提供有價值方案,實現業務和財務的高度融合,讓信息系統真正能為企業管理服務,而不僅僅是財務核算的系統。
目標成本管理工作相對于傳統的管理模式,范圍更廣,流程更加復雜,關系到整個產業鏈,所以為了能保證高效地實現企業目標成本管理,也必須要利用信息技術。企業應建立全員成本目標管理信息系統,基于分層級、分業務、責權利清晰的“成本目標責任體系”和財務指標、技術經濟指標、操作指標細化分解的“成本管理指標體系”,通過企業實際成本與標桿成本對比,進行成本追溯與跟蹤分析,為企業進行成本目標考核和指導企業生產、降低成本提供有效技術支撐。
目標成本是基于企業的競爭性價格,在滿足企業從該產品想要得到的利潤的基礎上而制定的,而目標利潤的產生是基于企業預算,所以目標成本管理與企業預算是密不可分的。企業地想要實現經濟效益目標,必須通過降低成本制定有競爭力的銷售價格。要把目標成本層層分解到公司各個部門、個人,甚至產業鏈上的各經濟主體,我們的工作就是促使“成本預算”如何接近“目標成本”
因此,目標成本管理離不開企業預算,從某種程度上講,它是企業預算實行的必要手段,我們通過目標成本,對整個經濟活動進行事前測定、日常控制和事后監督考核,并將產品成本管理由傳統的事后算賬,更新到事前預測和事中控制,為各部門的工作提出了具體的,有實際可操作性的方向和目標,更利于指導他們的工作,將目落到實處,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以獲得最佳經濟效益的目的,最終實現企業戰略。并且通過績效考核、跨產業鏈、跨職能團隊合作等手段,使相關人員對整個產品負責,而不是各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公司為每個部門團隊確定了成本目標、業績目標,且將這些目標的實現作為部門成員年度業績評價的重要標準。
本文闡述了傳統成本管理理念落后,成本管理全員參與度不夠,成本信息核算落后,成本管理未與預算管理相結合等問題,從調整成本管理理念,增強成本觀念,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統,及企業預算等方面提出了改進的對策。我們必須學習先進的成本管理觀念,并在信息系統,全面預算等方面進行有效的配合,從產品設計階段開始,通過各產業鏈、各部門、各環節乃至與供應商的通力合作,共同實現企業的成本管理目標,提升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我想我們如果在這方面多做一些研究并付諸生產實踐的話,必將對我國企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