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口數量極大,對水資源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高,水資源也是人們能夠進行日常活動最基本的需求要素,但是大部分的水資源都是以比較原生態的形式存在的,所以為了能夠讓大部分水資源得到有效地利用,需要做好水利工程的堤防防滲工作。水利工程在我國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因此,為了保證水利工程的安全,有必要及時對堤壩進行防滲處理,避免水利工程使用過程中的滲漏問題[1]。
當洪水可能超過堤頂時,為了防止溢流和倒塌,應在堤壩的頂部進行加高。由于施工分支長度較大,需要適應當地條件,在當地進行取材。主要的搶護方法如下:①土米子埝。風浪小時使用,黏性土壤,無雨。在臨水的坡肩0.5-1.0m范圍內建立純土壤結。首先清除草坪和雜物的地面,然后進行黏土層的壓實,頂面超過了預期的最大洪水位,坡度大于1∶1。②土袋。用于風浪大,難以挖土的場合。用編織袋、稻草袋和麻袋裝滿。在施工過程中,將80%的土壤裝在袋子中,袋子的嘴朝內,袋子的嘴與茬口交錯。按照1∶0.5的梯度放置,回填土夯筑后形成一定的反鏟。③樁尖。難以挖土時使用,經常使用樁尖。在路堤頂部從0.5-1.0m的地方排一排樁。用導線將樁固定在樁上后,樁體的直徑為20mm,還可以在樁后使用土工布、竹帶和MATS,并夯實回填物以形成土戧。當路堤頂部狹窄時,可以使用間距為1.0-1.5m的雙排樁。可以用夯實的材料粘貼兩個樁并填充土。兩排樁可用鉛絲或木頭固定[2]。
要想做好水利提防防滲施工工程不僅要從施工技術上下功夫,也需要做好前期的準備和調研工作,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可以使后期的具體施工能夠有效合理地進行,無論是在前期的計劃階段,制定方案階段還是在具體的施工階段,都需要對施工現場進行合理的檢測和勘察,針對現場的周邊環境,施工地貌及天氣變化做好研究,對現場施工的過程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好一定的防護工作和預防措施。在選擇篩選及購買建材的原材料時需要做好原材料的質量檢測。
首先,堤壩的表面必須清潔。這就要求在建造堰之前,應根據相關的設計方法清理堰。詳細地講,基面清潔包括幾個方面:路基、覆蓋層和地基表面清潔,應確保路基周圍的雜質能夠被完全清潔。對于一些舊路堤,為了確保其生命安全,應進行相應的緩沖和加厚。清洗后,在第一層攤鋪作業中,應注意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重新壓實和找平工作,以確保壓實土的干密度大,并充分滿足有關設計和施工的要求。另外,有必要判斷基礎技能和技能相關方面的觀測儀器要點,并適當地分析相關觀測數據,并用科學的措施指導施工單位的相關系統指導工作。鋪裝前必須刮掉壓實層的表面層。此外,必須確保壓實層的水分含量,以防止由于過度干燥或過度潮濕而導致的鋪路效果差,鋪路的總厚度必須均勻并符合國家要求,并且鋪路表面要平整并盡量減少混合。將鋪路材料與具有強透水性的材料或粘性土壤材料一起使用,并在壓實鋪路材料之前進行碾壓試驗,并將每個試塊碾壓3次以上。進行后續處理,觀察試塊在試驗后是否具有良好的結構形狀,無嚴重的剪切損傷,并記錄軋制時間和試驗的實際結果。
混凝土防滲墻技術誕生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屬于垂直性的防滲技術。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該施工技術得到了有效完善,并在水利工程堤防的施工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使用,并具有較好的防滲效果。將混凝土防滲墻技術應用到水利工程的堤防的施工中,可以使墻體的厚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是防滲墻的密實性、緊湊性得到保障。應用混凝土防滲墻技術,除了可以保障堤防工程地基的防滲性外,還可以對既有的發生滲透的堤防工程使用,從而及時補救,避免繼續滲漏[3]。混凝土防滲墻技術使用時,主要分為淺薄型、深厚型。防滲墻最佳的深度為10厘米至20厘米范圍內,最深時可達30厘米。厚度則在100毫米至250毫米范圍內,最厚時為300毫米。通常可將混凝土防滲墻技術應用到江河等地水利工程堤防的工程的防滲施工中,也可用于土石堤防工程的防滲施工中,但此時壩基的厚度應為30厘米左右,且水頭相對小。深厚型防滲墻的厚度為淺薄型的三倍,通常在600毫米至800毫米之間,最厚為1300毫米。可將深厚型防滲墻應用與水頭大于20的大壩的堤防防滲工程的施工中。
總之,在實際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對堤壩的防水問題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要積極引入人才,形成對整體人員的調動作用,有利于構建積極、良好的監督氛圍,推進監督工作良性運轉。加強監督管理隊伍的建設,積極整合各級人才資源,充分發揮其力量,以提高相關監督人員的工作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