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
都市發展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遼寧大連 116000
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基礎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在建筑工程行業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于電氣以及照明的需求逐漸增加,與此同時面臨著較為嚴重的能源短缺問題,針對這一矛盾,建筑電氣專業設計人員進行電氣設計時,不僅要滿足人們對于電氣照明的需求,還要有效緩解能源過度消耗的問題,進而獲得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建筑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國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1]。因為建筑電氣設計在建筑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開展設計工作時,必須進行全面的研究,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設計出科學的方案。應針對電氣設計可能發生的各種問題,制定出成熟的解決方案。在實施階段要提高監管水平,優化以及改善設計結果,這樣才可以從根源上確保電氣工程項目正常進行。
供配電系統是建筑電氣節能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人員在開展實際設計工作的過程中,應當本著不壓縮、不浪費的原則計算項目的負荷指標,并對供電距離、分布以及節能設備進行優化選擇,提升供配電系統的合理性,滿足節能的要求。在項目的方案階段電氣專業經常需要配合考慮項目的開閉所、配電房等,根據《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電氣篇》中的“各類型建筑物的用電指標”表進行負荷估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負荷估算法”。另外計算時應當注意項目中是否存在較大的用電設備,若存在應單獨列出,比如消防水泵、廚房設備、舞臺的聲光電設備,在不浪費的情況下也不應該漏項,這樣計算出來的負荷才能接近實際的用電情況。根據《10kV及以下用電用戶業擴工程技術規范》DB35/T1036-2019中6.3條的規定低壓線路的供電半徑不宜超過250米。開閉所及配電房位置的設置應遵循這一原則。對于個別特別遠的建筑若其無法改變與配電房之間的距離,可通過增大導線截面積來減小線路傳輸過程中的電壓損失。
根據調查研究相關數據表明,我國當前35kV標準以下的配電變壓器依然還在使用,此類變壓器雖然購買成本相對較低,但是,被投入使用后會產生相當多的能源損耗,從根本上是不利于節能減排新理念的,所以在現代化建筑施工過程中,對于能耗較高的變壓器應當及時更換。全面升級為節能變壓器,因為節能變壓器不減可以降低噪音減小,對于周邊環境的污染更能夠有效地在施工過程中進行節能降耗的工作,最終實現建筑行業節能減排的最終目標[2]。
現代智能化建筑中,供水、通風以及空調是消耗能源較大的三部分,同時也是最為關鍵的部分。對供水系統進行優化設計時,應該選取既能夠凈化水質也能夠節約能源的設備;通風系統中,風機時大功率耗能設備,設計工作者在不同的情況下盡量選取性價比較高的風機,保證建筑物的空氣環境良好;目前的建筑中多數應用水源熱泵空調,在設計空調時可以沿用節能環保的理念,降低能源消耗。
節能燈具的優化選用是開展建筑照明節能設計的要點之一,設計人員在進行實際設計的過程中謹慎考慮,針對不同的功能間配置相應的節能燈,并在整體的照明方案設計中納入節能的內容,以此有效防止由于燈具選擇不合理而產生能耗過多的問題,達到優化建筑照明節能設計的效果。隨著照明技術的技術不斷發展,LED燈(發光二極管)以其高光效、故障較少等優點逐漸成為市場的主流產品。在我國各類型的建筑中,有著極大的照明需求,所以照明燈具的數量較多,若是能全部使用節能的燈具,便能夠有效實現經濟效益的提升。光源是照明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光源的質量與匹配度對于照明系統實際運行效果有直接的影響。因此設計人員在進行光源選擇的過程中要對影響光源應用效果的各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包括工程實際情況、用戶照明需求以及光源使用場所等。設計人員在保障光源的啟動時間以及照度要求外,要從性價比、運行質量以及使用年限等多方面內容入手,對于光源進行合理選擇。在設計時若是需要照明的場所對于燈具形式沒有特殊要求,同時有著較低的安裝高度(小于6米),設計人員可以選擇使用T5熒光燈或LED線形燈具。在實際使用中應綜合各方面情況來考慮采用何種燈具[3]。
建筑照明的需求不僅有樣式方面的選擇,還有時間方面的選擇,如公共區域的普通照明一般采用長期開啟的照明方式,造成能源浪費和燈具設備的壽命損耗,不利于建筑節能。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做好建筑照明系統的節能控制設計和優化至關重要。設計時將公共照明分為多回路、燈具間隔布置,可根據不同時間段多回路組合開啟,同時結合聲控燈、觸摸燈或者感應燈,在保證不同場景照明需求的同時,達到節能運行的目標。隨著傳感器技術的不斷發展,傳感器與燈具和電路的配置和融合促進了建筑照明控制系統的不斷發展,使建筑照明系統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越來越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建筑能耗。
綜上所述,采用電氣節能設計以及照明節能設計,能夠在提高建筑工程質量的同時實現對于能源的節約利用,對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優化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相關設計人員需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影響因素,并結合建筑工程的實際情況,優化節能設計的應用,實現節能降耗的可持續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