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中國水電建設集團十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陜西西安 710061
基層黨建工作涵蓋范圍比較廣,涉及領域也比較寬,包含黨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設等內容。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能夠推進黨建工作,教育黨員保持純潔的黨性,在企業生產與經營中發揮模范帶頭作用,進而引領企業能夠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因此企業要明確黨建工作的重要性,深化與生產經營領域的融合,發揮出黨建工作最大的優勢和價值[1]。
隨著我國經濟和科技的高速發展,我國企業也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企業黨建工作也逐漸完善,黨建工作的基礎和內涵也更加深厚。尤其在新時期下,黨建工作在推動企業發展和運行中展現了極大的作用。但是在實際生產和經營中,黨建工作和生產之間的融合性還不夠強,黨建工作難以有效滲透到企業生產運行的各個環節。很多企業不清楚黨建和生產之間相互融合的目標,缺少融合方式,導致兩者難以相互促進,融合效率不高。甚至有些企業注重生產和經營,將更多精力放在提高企業經濟價值方面,忽視黨建工作,因而難以提升黨建工作效率。
其次,在融合方式上,也缺少清晰界定,黨建和企業生產融合比較單一,基層黨組織基本實現了黨建和業務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的融合,但這大多數也體現在比較宏觀的層面中;而在微觀層面融合的切入點、綜合點和發力點還不精準,還存在以生產經營代替支部活動的情況,“黨建帶業務、業務促黨建”的理想狀態還沒有達到。
此外,融合體系還不夠完善,對黨建和企業生產經營融合之后的結構反饋以及問題分析等還不夠全面。企業缺少統一化與綜合化相結合的考評以及反饋機制,將黨建工作難以與企業生產經營融合起來精細考評,更多采用單項考評模式,這樣就難以在最短時間內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影響兩者之間的進一步融合與滲透。
在黨建與企業生產經營融合過程中,首先需要明確認識到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之間的關系,并明確兩者融合目標,增強兩者之間的融合深度。首先,黨建工作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發揮著“保駕護航”的作用,只有通過黨建工作的引領,企業才能夠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同時黨建工作能夠凝聚黨員和群眾力量,與企業發展目標具有一致性,黨組織具有號召力和感染力,能夠鼓勵黨員和員工積極投入到企業生產建設中,為企業發展貢獻出更大的力量,使企業能夠穩健發展。因此在兩者融合中,要明確目標,并通過黨員教育、監督和管理等活動,發揮出黨員的模范作用,傳遞黨的思想、精神和政策。讓黨建工作能夠進項目、進班組,當企業在發展和經營中遇到困難時,要團結黨員干部和職工,加快促進企業的改革和完善,通過黨的理論和思想武裝黨員,進而構建一支政治強、作風硬、業務精、水平高的黨組織,幫助企業化解生產經營的風險與困境[2]。
在新時期下,黨建工作和企業生產經營之間的融合,需要貫穿于生產經營全過程,滲透到生產經營的每一個角落,融合到每一個環節,形成有效閉環體系,實現黨建工作和生產經營相互交融、共同發展。這樣每個員工和黨員都會感受到黨建工作的優勢和特點,進而積極參與到黨建活動與企業建設中。首先,在決策層面黨組織要發揮出政治導向性,從政治角度出發,讓企業決策更加科學與合理,并支持領導層工作,監督決策的執行情況和落實效率。讓黨建工作能夠從頂層角度,確保企業決策能夠符合黨中央思想和政策,符合法律法規要求等。其次,黨建工作還要加強對決策執行的監督和管理,能夠引導黨員和員工高效完成生產經營任務,加強與黨員和員工之間的互動交流。獲取執行過程中的反饋意見,及時糾正不合理決策,同時還要教育和培訓黨員和員工的思想認知、職業素養等,將黨的學習滲透到黨員生活中,注重對黨員的日常思政教育,構建一支“學習型”“創新型”的黨組織。
黨建工作和企業生產之間的融合需要及時加以評定和考核,構建出完善的評定反饋機制,分析在融合中存在的不足,這樣更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兩者相互融合的效率。首先,要從黨建工作的特色以及企業生產和經營模式方面出發,制定適合的評定體系,細化評定內容與標準;不僅要注重評定結果,同時也要注重評定過程。尤其對于重大項目和業務等,都需要展示出黨建工作的特色。此外,黨建在企業生產中還應注重對員工和黨員創新意識、職業素養以及專業技能等方面的評定。比如:定期組織技能大賽、“能工巧匠”評比大賽、創新大賽等,鼓勵員工積極創新,勇于突破,不斷進取。同時還要發揮黨建工作的宣傳作用,宣傳先進人物、優秀黨員事跡,增強引領帶頭作用,能夠在企業生產和運行中激發每個員工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為企業升級和改革注入新鮮活力。這樣黨建工作就可以更加全面滲透到企業運行的各個層面,滿足企業發展和創新的需求[3]。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黨建工作的支持和引導,尤其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業更需要將黨建工作滲透到生產各個環節中,充分展現出黨建工作的優勢,這樣企業的發展動力才會更強。首先,要明確黨建工作和企業生產之間融合的目標,并優化融合模式,采用多元化措施,深入兩者之間的融合度。其次,還要從企業發展的實際出發,將黨建工作貫穿到企業生產經營中,確保決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注重過程監督,夯實執行和落實情況,提高企業的發展效率。最后還需要優化評定環節,用二者的融合結果助推企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