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自然資源局 四川達州 635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政府逐步加強了對土地整理項目的管理。但在實際的工程管理過程中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影響了土地整理項目的效果。本文將重點分析土地整理項目中存在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供專業人士參考和探討。
達州市通川區北山鄉立馬村、雙魚村、石崗村、石嘴村、洞灘村土地整理項目建設規模為14481.1畝。其中:水田7646.6畝(占建設規模的52.8%),旱地3825.5畝(占建設規模的26.42%),農村道路365.2畝(占建設規模的2.52%),坑塘水面100.9畝(占建設規模的0.7%),溝渠用地0.9畝(占建設規模的0.01%),田坎2542.0畝(占建設規模的17.55%)。項目建設規模畝均投資966.71元/畝;新增耕地畝均投資14363.99元/畝。
土地整理,主要是指對一定區域內的土地資源合理規劃、利用,我國相關部門結合各地區土地資源情況的全面分析,出臺相關政策,對各地區土地資源進行約束性地管理,并正確引導各部門與人員的積極參與,使土地規劃工作能夠全面落實到各項地區中,可對土地資源再組織、再優化。全面提高我國土地資源利用率[1]。那么對土地整理工作的開展與實施,會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無法確保土地資源組織、分配的合理性,對此,還需相關部門與人員的詳細分析,制定完善的實施方案。而從土地整理的本質角度分析,對土地資源的整理,其實也是對現代化社會發展、經濟發展、自然生態系統優化、重構。尤其是對土地資源的開發,所考慮的影響因素比較多,在開發前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對開發地區土地資源情況詳細勘察,并把勘察到的相關信息數據詳細記錄,對相關信息的科學分析,可掌握各地區地貌、水文、水資源等情況,為開發方案與相關措施的制定提供有利條件。土地整理,具有眾多特點,其中主要包括影響范圍廣、覆蓋面積大、內容復雜、繁瑣。結合目前我國土地資源管理工作情況分析,我國土地整理工作還處于發展中的階段,還需要相關部門與人員加大對其的管理與創新,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綜合分析,對不完善的政策制度探究,降低各項因素對土地整理的影響性。尤其是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分析與解決,引起各領域的重視,加大對土地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既加強對有限土地資源的保護,又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例如: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可加強對農業耕地的管理力度,加大對土地整理工作的宣傳力度,擴大其影響范圍,使各領域對土地整理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在農業發展中,逐漸提高農戶安全意識,可正確使用農業耕地,全面提高農業耕作質量,從而為自然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2]。
土地整理是指通過依靠人力對自然土地進行整理與整治,從而有效提升土地的利用率。通常土地整理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城市建設用地整理以及建設項目用地整理與耕地整理。其中農村建設用地整理通常為農村搬遷、農村違章建筑拆除等。而城市建筑用地整理則通常為舊城規劃等。建設項目用地整理往往是為了規劃大型水利設施以及橋梁等交通設施而對其周遭建筑用地進行規劃與搬遷。最后常見的耕地整理通常為梯田建設等。通過對土地進行整理雖然可以有效提升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從而促進當地經濟效益的提升,但在進行土地整理的過程中也會導致土地格局出現嚴重的變化,進而對其周遭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例如,在進行農村住房搬遷以及城市違章建筑拆遷的過程中極有可能會影響到其周遭的樹林等,從而使其周遭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在進行土地整理的過程中還有可能會導致土地類型結構產生一定的變化。而土地類型結構的變化也會對當地經濟效益的提升以及生態環境的保護造成嚴重影響。這是由于在進行土地整理的過程中,其土地使用性能與其原有結構均會產生一定的變化。這些變化雖然有可能會導致土地使用功能有所提升,但其也有可能會導致土地價值出現一定的下降,甚至還會對其周遭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例如,通過對耕地進行相應整理以及建設梯田便可以有效提升耕地的產量。而在城市住房土地整理過程中,若將曾經的綠化區域整理為住房用地,將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3]。
在土地整理前,要對土地狀況進行合理評價,根據土地實際情況合理規劃耕地用途。但是,目前土地整理使用的評價體系標準不明確、不合理,評價人員專業度差,相關人員如果不對考察區域進行詳細調查,不了解土地資源利用情況,將無法得出科學的評估,導致評價不能真實反映土地資源實際情況。
在過去的土地整理中,過度關注經濟效益,采取了一些破壞生態環境的措施,如為了擴大耕地面積而毀林造田、填海造田,為了經濟效益而毀地建樓等。為了短期發展而破壞生態環境,長此以往,會造成物種多樣性破壞、森林面積減少、沙塵暴等惡劣天氣、害蟲肆虐等問題[4]。
目前的土地整理多采取現代化手段,如農業耕地的溝渠建設多采用裁彎取直,非農業用地的土地整理多采用混凝土鋪設。這樣雖然能提高種植效率,快速收獲經濟效益,但長期下去,水向下滲透不均衡,會破壞土壤結構,也會影響地下水的循環。當前地下水分布不均衡,水土流失嚴重,部分原因就是土地整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多數人對土地資源的思想認知是利用創造價值,同時多關注短期收益。所以,盡管國家有很多關于土地資源管理和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但是落地執行并不到位。或認為自己的行為不會破壞環境,或片面追求短期經濟效益,認為生態環境問題不會發生。思想意識的落后,缺乏遠見,直接影響工作中的措施,導致生態環保問題的產生。
土地整理開始前的評價、土地管理措施都需要專業人才和專業技術,但是目前從事土地相關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稀缺,技術更新跟不上土地管理工作需求變化,這直接導致前期評價體系的不完善,還有的地區直接由政府一刀切,不能因地制宜。此外,具體落地實施的土地整理方式不科學,更是直接影響了生態環境,不利于土地資源的長期發展。
土地資源是生態環境的一部分,對土地資源的整理必然會導致生態環境的變化。過去我國人口不斷增長,經濟發展迅猛,土地資源日漸緊缺,導致過度注重土地利用,忽略生態環境,對生態環境造成較大破壞。當前,人們逐漸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對土地資源利用也強調長期發展,不能因為利用土地而破壞生態環境。要想解決土地整理中長期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首先要提高生態保護意識。只有具有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才能讓土地整理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城鎮化建設的發展、土地資源的日益緊缺、過去不當開發造成的生態問題,這些都導致對土地的管理必然是長期工作。所以,在土地整理中,要以可持續發展眼光看待生態環境。在土地整理工作中,設計生態環境的多方面,如土地質量、水資源、區域氣候變化、自然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等。對于每一項都要做好充分的調查,做好長期規劃規劃。
各地土地情況不同,評價標準不盡相同,從而增加了土地整理評價體系建立的難度。多數評價標準流于表面,如更多地關注數量、當前土地需求,不關注生態影響。另外,關于土地質量的評價系數少且不全面,不能反映土地質量的真實情況。要改善土地整理中生態環境問題,就要在評價體系中建立關于生態影響的評價系數,綜合評估未開發土地、調整管理土地的經濟價值、生態情況。土地開發利用方案的制定,要充分考慮土地開發長期對水資源環境、土地土壤環境、氣候變化、自然環境、物種多樣性影響等。對每次土地整理方案形成科學、完善的評價,為決策制定提供依據。如果對生態環境影響大,土地整理后產生的經濟效益低于生態環境損失,就需要對整理方案進行調整;如果影響較小,可制定適當的彌補措施,保持生態環境穩定的前期下,進行土地整理,滿足農業生產、城鎮發展的土地需求。要保證土地資源評價質量,需要由專業人員負責。在土地評價時,需深入實地了解土地現狀,按照專業角度進行綜合評估。評價人員也要有強烈的責任心,不能為了短期收益制定土地整理建議,要關注土地資源的長遠利用。對相關從業人員要進行定期培訓,使其時刻保持高度的生態環保意識[5]。
為了保障糧食供給,要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就要保障耕地的長期利用,在對耕地整理過程中要追求耕地的可持續發展。只有耕地持續良性使用,土地質量提升,才能提升耕地單位面積產量。在耕地資源整理過程中要關注以下4點。①規范農藥、化肥的使用。根據當地土地情況制定嚴格的農藥、化肥使用標準,避免使用短期見效明顯但是影響土地基礎的農藥、化肥。②推動生態環保防治措施。改變過去大水漫灌的澆水方式,推廣節水灌溉方法,既節約水資源,又能防止肥料流失,提高灌溉效率。③科學選取種植作物。目前農村耕地種植正逐漸改為大規模種植,政府相關部門要合理建立承包商種植作物品種,種植有利于長期保持土地質量的作物。以種植物養地,推動耕地的長期可持續發展。④合理利用水資源。在建設水利設施、建設溝渠時,要降低對水資源的破壞,避免對水資源儲備、地下水儲量產生影響;也要平衡土地水資源含量,避免土地資源發展長期不平衡。
在非農業用地的整理過程中,要關注生態環境和景觀建設,以讓市民生活更舒心、環境更美好為目標來建設城市。在城鎮土地資源規劃時,要考慮土地資源的實際承載能力,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不能為了短期美化要求而過度破壞現有合理土地規劃,過度開發。在城市用地規劃上要避免兩種錯誤的方向:①片面追求綠化面積,而不考慮群眾實際需求。如某些城鎮片面追求綠化覆蓋率,反而沒有了群眾活動的空間。在土地規劃前要做好群眾需求調研,了解土地資源現狀,由專業的人員科學規劃土地整理方案。保證土地整理與生態環境保護、群眾需求相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逐步改善城鎮非農業土地資源的利用,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改善人們的生活。②片面重視工業產業發展,不合理地占用土地資源。對于建筑用地的規劃,要了解本地區的產業結構,合理規劃工業用地數量,不能為了發展工業擠壓耕地。另外,工業企業位置布局要兼顧經濟和環境效益,工業用地要遠離生活住宅區域和商業區域。
土地整理的前期調研、整理方案的制定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如土地資源承載力、生態環境保護、經濟效率等。但是目前土地整理面臨很多問題,尤其是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嚴重。所以在土地整理各個環節要結合土地實際、土地需求、環境要求,制定科學合理的土地整理政策。這需要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專業人員負責,科學地規劃,滿足經濟發展的土地需求,提高人們的生活生產環境,有利于生態環境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