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陳子陽
老舊商業經營、公共休閑各個區域,是城市中較為關鍵的部分,對其進行有機更新,是較為緊迫的城市治理任務。各類經營、生活各個老舊社區,表現出設施老舊、垃圾處理不到位等問題,成為各省市老舊社區的城市形象縮影。因此,以高品質街區為視角,進行城市更新研究,加強市場優化,提升城區治理有效性,共建政府主導、多元經營主體、多方主體共治的全新城區格局。
拆遷補償在城市規劃、功能更新各項工作中,占據關鍵環節[1],地域不同,價值不同,標準也不同。如果拆遷補償問題尚未獲得妥善處理,將會影響城市更新的各項進程。在政府、房屋建設單位、購房居民多個主體中,政府具有較強的角色功能,房屋開發單位具有城區規劃較強的參與性,居民作為規劃的接受者,參與程度較低。部分房屋開發單位,以壓縮拆遷住戶的獲利空間來增加自身經濟效益。拆遷居民表現出主體數量大、群體分散、目標多樣性等特點,無法給予居民多樣性的、定制性的拆遷補償方案,增加了城市規劃的困難。
在城市重新布局、功能完善的進程中,居民作為城區生活的直接受益群體,較為關注項目的最終性能。在實際規劃期間,政府、房屋開發單位,作為兩個主導角色,致力于落實城市更新工作。在功能完善、區域劃分時,側重于經濟收益和社會整體效益。在區域規劃、設施完善、多方治理等方面,或尚未有效參照居民想法,或并未完全關注人們的需求。在居民參與度較低的情況下,并未開通完善的利益訴求路徑,無法保障居民的各項權益。在長期發展中,對于政府、開發單位的主導,缺失了居民的信任與支持,加大了項目改造的困難。
國內現階段進行城市優化時,以控制、干預等方法為主。土地增值部分,大部分分配給房屋開發主體。在開發商追求經濟利益的情況下,居民在分配權益中缺少相應話語權。在城市更新中,極易形成“負外部性”,此類成本由居民承擔,形成權益不公平現象。現有法律體系中,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司法機制,確保權益分配的均衡性。然而,在實踐中,公眾權益并未得到足夠重視,尚未形成有效的保障機制。
在城市更新期間,嘗試從“經濟視角”向“經濟產出、文化整合、生態保護”進行改進,以提升城區建設的有效性,關注生態保護效果,有效解決城市問題,比如環境污染、碳排放等。然而,在實際城區開發建設期間,經濟產出始終占據城區規劃實施的主導地位,尚未有效融合社會文化需求、生態保護等思想。在舊城區改造時,以房屋密度、人口容積率等視角,進行建筑改造,并未有效挖掘城區文化。此種城區改造方式,能夠有效減輕人口密集形成的居住壓力問題,提升老舊小區的整改效果。傳統文化的傳承、生態環境的保護往往缺失或不足,造成了很多遺憾。
其一,加強政府引導。組建街區改造協調小組,聯合各方主體進行問題協商,有效落實宣傳工作,凝聚居民認知合力。與此同時,加強統籌管理,補充投入資金,穩步落實市政工程的建設工作,確保平臺與公共體系的管理效果。其二,借助市場運營方式,改變城區管理體系。融合“街區縫合”思想,市場機制,有效更新道路、商業體系,形成政府保障、社會參與的體系。結合市場動態,優先使用收益資金,提升街區管理先進性,盈余資金分配給前期投資方,維護各方權益。實現良性滾動可持續發展。其三,多元共治。以小區委員為治理主要群體,建立自治聯盟,有效補充各方力量。設定自治制度,完善文明公約內容,形成街區共治環境,打造全流程、全方位的管理體系,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在法治社會體系中,有法可依成為國家各級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據,同樣是規范城市發展的制度前提。在城市更新政策中,以城區更新、功能完善為視角,給予相應的法律支持,確保城區更新效果,保障各方主體權益,落實拆遷補償,積極應對利益分配不均問題。政府部門應確定城市更新的具體方向,有效組織居民調查工作,依據居民反饋內容,找出重點問題,形成更具人性化的協商型制度,細化相關的規范條例,形成法治監管體系,強化法律約束作用。比如,拆遷補償問題,政府可依據城區實際情況,根據客觀成本制定補償辦法,確定補償流程,給出具體的補償額度,切實規避“釘子戶”問題。
城市更新時,應建立政府、房屋開發單位、基層群眾等多方參與機制,形成共同治理、多方分享的經濟環境,增加各方群體之間的信任,最大化創造社會效益。現階段,城市更新工作中,多數采取的方式具有自上而下特點,尚未充分考量基層群眾的意見,群眾建議未能積極采納,阻礙城區更新的發展腳步。在城區規劃前期,應公開規劃項目的具體情況,有效征求居民意見,采納合理的群眾建議,更多地融合地區文化、歷史各項因素。與此同時,展示項目資料,展示信息包括改造方案、補償制度、權益分配方法等,高效整合社會資源,建立規范性監督體系,形成多方參與的交流平臺,給予群眾相應的話語權,鼓勵社區群眾參與,理解并支持改造項目,推動城市更新高效率完成。
城市更新的主要目標,拆改老舊社區建筑,重新規劃社區格局,完善老舊社區的功能與配套,融合智慧城市思想,激活社區經濟產出能力,建設融合環保、經濟、文化等多要素的城區環境,給予人們新的生活體驗。因此,在新城區打造期間,政府更為關注城區的文化內涵,堅持融合環保思想,保持文化、環保、經濟三個主體的平衡性。在項目改造期間,改造人員應積極了解區域的歷史文化,勘測區域水質、土質等環境情況,調查區域內文化建設、休閑娛樂的發展狀況[2]。對歷史建筑,給予有效保護,關注人文思想挖掘,形成特色城區的改造方案。
以圖像敘述視角,規劃A老城區的綠化區域(見圖1),以感知視角,完整記錄生活景象,形成景觀改造方案,助力人們自主發現景觀美感,選擇容器、植物的搭配方式。在改造期間,綠化區域的共同點:植物材料使用法、成本控制、較少的運維資金等。植物材料兼具功能性、可食性多個優勢。人們發揮自已的創作能力,在老舊城區中,展示植物材料制作的藝術品,包括繪畫、攝影等,便于人們了解城區內的文化,互動式參與景觀改造。

圖1 城市綠化
采取社會活動、設計比賽、小組聯合設計等多種方式,政府部門帶領基層群眾,共同開展綠化的設計。在A老城區中,利用舊物進行綠化種植,具有較強的環保性、民間藝術性。比如,使用木桶、碗具等進行花卉種植,以花草為染料作畫等。這樣設計作品,表現出較強的生活性,具有藝術創作的真實性。例如,在史家胡同開展了“舊時光花園”的景觀改造活動。在此項活動中,區域內群眾積極參與,給出設計方案,使用家中舊馬桶、腌菜罐子等,進行花園的設計,表現出人們生活常態,極具生活藝術性,增加了花園設計的審美性,作品充滿舊時光的韻味,充滿了煙火氣,提高了老城區景觀更新的設計效果。
具有建筑保護、文化挖掘功能的區域,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以政府管理單元模式,確保管理效果。比如,莊熙英故居轉讓其個人產權時,莊熙英后代將其發展成民間小型的展覽館,借助20世紀主流的家具、照片、物件等要素,為人們展現具有歷史色彩的建筑場景。因此,政府應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公布建筑開放時間,便于人們參觀。
(1)政府治理時,以街區內公共物品為治理單元,形成保護體系。比如,具有歷史風貌的居所、街區、街道,政府引導群眾,共同開展保護更新工作,使區域良性發展。
(2)市場共建。以某老街區為例,政府在建筑修繕、后期運維時,需要較多的資金,采取市場共建方式,建立群眾與市場的共同經營體系,堅持誰維護、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提升街區保護、功能更新的有效性。適當增加文化產業、休閑商業等產業項目,發揮市場共建的積極作用。
以社區為自治單元的主體,有效調查區域內的建筑情況。由政府回收處理空廢建筑,給出相應的修繕加固、水電更新等工作,使其達到住宅的居住標準。此種建筑可優先向低收入人群出租出售。同時,由政府牽頭建立居委會專職工作小組,共同對公共場所,比如樓道、院落等空間進行自治管理,讓居民自己承擔運維工作。
綜上所述,城市更新作為激活老舊社區活力的關鍵動力,是引導城市質變的關鍵路徑,城市內涵持續完善。以城市開發,多元主體、多樣性文化、生態保護等視角,成為城市更新的側重方向。結合現階段城市更新存在的問題,積極化解城市矛盾,形成環保型、智慧型、多方共治的城區體系,促進城市管理、區域規劃各項工作有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