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姍
(臨沂市蘭山區水務局,山東 臨沂 276000)
農村水系是指由農田或農民居住區域的河流、湖泊、塘壩等水體組成的水網系統,承擔著行洪排澇、灌溉供水、生態、養殖及景觀等功能,是鄉村自然生態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1]。農村水系綜合整治是落實新時期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是實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具體實踐[2]。對農村水系進行整治,需要從系統治理角度梳理相應的舉措。本文對臨沂市蘭山區農村水系綜合整治的關鍵技術進行分析。
臨沂市蘭山區位于山東省東南部,總面積839 km2,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地貌以構造剝蝕低山丘陵區和剝蝕堆積平原二種類型為主。蘭山區水系發達,呈脈狀分布,全區境內共有河流72 條,河道總長度583.6 km,全區河網密度為0.69。農村河道總長度479.8 km,農村河網密度為0.70。流域面積50 km2以上的河道有10 條,涉及村莊235 個,人口40 余萬人;流域面積50 km2以下的河道62 條。水系分布見圖1。
區內農村水系多屬中小河流支流及末端河道,數量多,分布廣,承擔著農村地區的灌溉供水、行洪排澇、生態、養殖等多項任務。蘭山區農村水系屬于典型北方季節性河流,非汛期來水量極少,同時還存在著河湖淤塞、水體萎縮、生態退化、防洪標準低等諸多問題,已成為農村地區發展的短板和突出薄弱環節。確定的治理范圍為涑河、方城河、柳青河、孝河四大流域,存在斷頭河、水流條件不佳的支流以及水質不良的汪塘等。
擬通過實施水系連通、清淤疏浚、岸坡整治、堤防加固等措施,優化水系布局,恢復農村河湖基本功能,修復河道空間形態,提高河湖水環境質量,形成河河相通、河庫相連、連片打造、河塘共治的水系治理局面。在改善農村水系水環境的同時更好地發揮涑河、方城河、柳青河等區域骨干防洪、排澇工程的效益,使區內農村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綜合整治措施布局見表1和圖2。

表1 蘭山區農村水系綜合整治措施布局
充分利用蘭山區北高南低的地形條件,高水高用,利用河灣水源工程、茶山攔河閘工程,向沂河支流河道補水,統一調配水資源,使流域內水系能夠“長流水、流清水”。水系連通工程包含沂河河灣水源向石屯和小李官水庫補水工程、沂河茶山攔河閘至孝河水系連通工程以及10 座汪塘水系連通及整治工程。
河道現存的天然或者人工障礙物比自然條件下形成的河道淤積造成的危害更大,因此農村河道的清障工作是十分必要及迫切的。對涑河、柳青河等6 處違章進行整改、清除,清違清障面積2128.84 m2,以改善河湖面貌,恢復河道的過流能力,改善河流生態環境。河道清障統計見表2。

表2 河道清障統計
清淤疏浚包括涑河清淤疏浚長11.1 km,方城河清淤疏浚長15.3 km,柳青河清淤疏浚長9.92 km。按照河道布置與區域水利規劃、區域總體規劃及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相統一的原則,工程總體布置與相鄰工程合理銜接,統籌兼顧,盡量減少對鄰近工程的影響;順應水流,因勢利導,岸線布置可能使上下游平順,減少對上下游河勢影響,合理平衡投資與效益、遠期規劃與現實情況的關系,充分考慮現狀交通條件、工程材料來源、施工進度要求,節約工程投資。
河道護岸的選擇原則除滿足工程抗沖要求和抗滑穩定等安全條件外,還應結合生態保護和恢復等技術要求,盡量采用生態材料,為植被生長創造條件,保持水流的側向連通性。同時保持河道護岸結構型式與實際地形結合,以減少占地。岸坡整治工程主要涉及涑河綜合治理工程、方城河綜合治理工程、柳青河上游綜合治理工程,涑河護岸長5.51 km,堤防加固長6.14 km;方城河護岸長2.01 km,新建堤防長14.76 km,新建濱河路長15.9 km;柳青河護岸長1.425 km,新建堤防長1.25 km。
根據河道地形、地質和水流條件,結合已建工程經驗,設計選用混凝土聯鎖塊坡式護岸、生態砼墻式護岸兩種護坡型式比選。
區域內天然河道坡降較陡,河槽彎曲多變,流勢不穩。有的河段內河槽逼近堤腳,危及堤防和堤外村莊的安全,形成險工。為確保工程安全,采用生態砼擋墻護岸型式。因地制宜利用現有地形高差,以及植被等自然資源,提供繽紛多樣的景觀特色,植被緩沖帶、生態截污帶初步凈化雨水徑流,提升河道水質,結合排水管溝,保障場地排水安全。根據兩側腹地不同的空間尺度,合理設置生態綠道及活動場地,提供特別的觀景體驗。結合各區域的風貌特色,形成功能各異的活動分區,給予多樣化的日常游覽、休憩體驗,并根據場地類型植入豐富的活動類型。形成多樣化景點,給人以多維、多遠的觀景體驗。
蘭山區是人居環境維護區,市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行政面積為295.86 km2,主要包括汪溝鎮、半程鎮及李官鎮,重點預防面積30 km2。根據區域特點,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強河流源頭區保護,大力營造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草,實行封育措施,培育自然植被,做好局部水土流失治理。(2)對于有補水條件的河流,通過增加上游水庫生態供水能力、加強沿河水閘調度、實施外流域調水、生態補水、河渠連通等手段恢復河流水力聯系,維持河道、水庫一定的水體連通功能,充分發揮自然修復能力。(3)以水源地保護、涵養水源、水環境整治為主,同時輔以水土流失防治及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在區域內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4)溝道攔蓄,中下游建蓄水谷坊,道道截流,層層攔蓄,用于穩定溝坡,控制溝底下切,攔蓄徑流,做到蓄水與攔沙兼顧,形成較為完善的溝道防護體系等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根據現狀調查資料,蘭山區農村水污染源主要為農村污水,283 個行政村年總用水量為7723049 m3/a,用水方式主要為農戶日常清洗、飲用等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產生量按80%計,則生活污水產生量約9653812 t/a,污水水質情況為COD:330 mg/L、SS:210 mg/L、BOD:200 mg/L、NH3-N:25 mg/L,污染負荷量為COD:3186 t/a、SS:2027 t/a、BOD:1930 t/a、NH3-N:241 t/a。
根據蘭山區現狀條件,提出“小型污水處理+河流+濕地”的污水處理模式。打造各水系上游“治理點源、凈化支流、控制面源”的全流域治理新模式,構建完善的河道生態補水體系。計劃在方城河、柳青河等流域安裝不同規格的污水處理設備17臺,同時配套遠程監控系統,新增污水處理規模11200 m3/d,處理后的清水補充到河道中,增加水體流動性;增加設備運維人員和巡河隊員,保證污水設備的正常運轉和河道垃圾清理以及偷排偷倒行為的檢查力度。同時充分考慮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經濟成本和運行維護等相關因素,由政府租賃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負責實施土建,由水務有限公司負責設備的安裝、運行、維護,并保證出水水質達標。
以深厚的歷史文化為底蘊,以優美的山水生態為依托,以豐富的鄉村資源為核心,將山、水、林、田等資源與臨沂歷史、民俗文化相結合,建設以城郊田園游憩、山水生態休閑、民俗文化體驗和鄉村養生度假為重點的鄉村休閑生態水系,構建城市的美麗后花園,打造全國知名的“瑯琊書圣水鄉,古沂生態水岸”鄉村農村水系景觀,助推蘭山區“新型城鎮化、商城國際化、農業現代化”建設。
臨沂市蘭山區農村水系綜合整治明確突出了劃定的整治范圍,以河流水系為脈絡,努力形成農村水系系統治理與保護的大格局。同時,轉變單一治水形成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在管理舉措方面,強化政府主體責任,結合河湖長管護機制,購買市場服務,探索靈活有效的建設和管護機制,系統處理好山水林田湖草各類生態要素的關系,轉變鄉村振興下的治水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