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夢露, 彭守璋
(1.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 陜西 楊凌 712100; 2.中國科學院大學 研究生院, 北京100049)
實現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是處理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間關系的最佳選擇,也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內涵[1-3]。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城鎮化和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耗和占用了大量的自然生態資源[4],在此背景下,生態破壞、資源枯竭等一系列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生存條件,生態環境問題業已成為制約區域經濟發展最為突出的問題[5]。探討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了解其耦合發展規律,從而制定適當的發展戰略,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
國內外學者在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系統耦合協調發展關系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目前,國外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圍繞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展開的系列研究[6],而國內的研究圍繞指數加成及計量分析法[7]、變異系數和彈性系數法[8-9]、模糊及灰色理論法[10]、系統演化及系統動力學方法[9,11-12]、數據包絡分析法、結構方程模型法等[12]方面進行[13]。張佰瑞等[14]計算了“十一五”初期31個省級行政單位以及全國和四大區域的協調發展系數,張青峰等[8]使用變異系數法,在耦合模型基礎上,提出黃土高原生態與經濟系統耦合發展的評判標準和基本類型,并對黃土高原各縣域生態與經濟系統協調發展狀況進行了研究。系統間耦合協調發展關系的研究范圍尺度也涵蓋了區域、流域、城市群、三角洲地區以及省和市[15]。如溫彥平等[16]對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產業結構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關系進行了研究,蘇宏枝等[17]對黃河三角洲地區的人口—經濟—環境系統的耦合協調發展狀況進行了研究。這些成果為本研究對寧南山區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耦合協調發展狀況及趨勢的進一步探討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寧南山區生態環境脆弱、自然條件惡劣,西海固地區被聯合國認定為不適合人類居住區域,更有“苦瘠甲天下”之說[18]。這里也是全國十大集中連片貧困區之一,是寧夏貧困人口的聚居區,約占寧夏自治區貧困人口的70%。區內社會經濟落后、群眾脫貧任務艱巨[19]。由于該生態十分脆弱,以及人口增長帶來的環境壓力進一步增大,其經濟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盡管張青峰等[8]已在包含寧南山區的整個黃土高原地區探討了其生態與經濟系統耦合發展水平,但其研究集中在2005年前后,為現階段寧南山區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提供的參考信息不足,并且未對寧南山區所轄縣區發展做出針對性建議。基于此,本研究針對寧南山區現階段以及過去時期的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狀況,研究兩系統的耦合變化現狀以及趨勢,以期為該區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探究該區現階段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并對二者的協調發展狀況進行評價,便于及時發現問題。
寧夏南部山區(簡稱寧南山區),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圖1)。地處西北農牧交錯地帶的半干旱地區。研究區位于35°2′—38°2′N,105°1′—107°7′E,行政范圍包括中衛市的海原縣、固原市的原州區、隆德縣、西吉縣、涇源縣、彭陽縣以及吳忠市的鹽池縣、同心縣和紅寺堡區在內的9個縣區。該地區年均溫5~8 ℃,無霜期為97~158 d,≥10 ℃有效積溫2 500 ℃左右[20],年平均日照時數2 518.2~2 724.3 h[21],晝夜溫差大。降雨量由南向北遞減[15],且主要集中在7—10月,大多數降水經蒸發、蒸騰等方式消耗,僅6%形成地表水資源,地勢南高北低,海拔差異較大。區內土地利用類型以林地、灌木、草地、農地、棄耕地為主,植被主要包括山杏、榆樹、沙棘、楊樹等,以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和荒山荒坡的天然草地為主[22]。
目前,研究區也面臨著種植密度大,土壤供養能力不足等問題[23],其位于黃土丘陵區,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區內溝壑縱橫,地貌類型主要為黃土梁、黃土峁以及溝谷階地。干旱缺水、土質疏松且容易被流水、大風侵蝕,土壤侵蝕、水土流失十分嚴重,生態環境穩定性較差。區域總人口達2.32×106人,占全區人口比重不斷下降。截至2017年,區域生產總值為4.91×1010,總體經濟水平較低,生態環境適宜性較差、自然資源的不充分利用也一度制約當地經濟的發展。

圖1 寧南山區數字高程模型及其行政區劃
1.2.1 指標體系的構建以及數據來源 寧南山區位于黃土高原西南部,生態脆弱、環境惡劣、水土流失嚴重,且經濟發展水平相當落后,是聯合國認定的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也是中國重點扶貧地區[15]。因此在確定評價指標時,應當充分考慮當地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狀況。
本研究在遵循指標選取的科學性、代表性、綜合性等原則的基礎上,綜合研究區現狀并參照前人經驗構建自然生態與社會經濟綜合指標評價系統[8,23]。本系統由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兩部分組成,選取年平均氣溫等11個指標反映寧南山區生態環境狀況,選取人口密度等13個指標反映該區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表1)。本系統涵蓋2000,2005,2010,2015,2017年寧南山區9個縣共24個指標。這些原始數據來源于《寧夏回族自治區統計年鑒》。其中原州區2000年,紅寺堡區2000,2005年的統計數據缺失,故未計算兩縣相應年份指數。
1.2.2 耦合協調度模型 耦合是描述兩個或兩個以上體系或運動形式之間通過交互作用而互相影響現象的物理概念[23-25],協調度指的是系統與系統之間或者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在發展的過程中呈現的平衡狀態及其協調程度,其側重點是系統之間能否進行良性互動[6]。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間的耦合關系指的是兩系統之間以及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互相脅迫、互相促進的協調關系。通常采用耦合度(C)來度量系統內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影響程度,但是其無法表征各系統之間的協調狀況,即無法表征各系統之間是在高水平上相互促進還是低水平上的相互制約[26]。
因此,本研究選擇耦合度模型,反應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發展速度差異,然后選擇耦合協調度(D)反應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各自發展水平和協調狀態。
由于不同指標的單位不統一,無法直接進行計算,故先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消除不同指標的量綱不同以及正負取向差異的影響,從而獲得標準化矩陣X。由于標準化后的指標值“0”出現后會對后續計算過程造成影響,本研究對計算公式進行了如下改動[26]。對正向指標和負向指標分別按公式(1)和公式(2)進行計算: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