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長東,楊克旺,管成武
(蘇州市職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江蘇蘇州 215104)
新能源汽車是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中國將在該領域引領全球汽車產業發展的方向。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推動和技術的創新。國內一些學者從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產業技術等角度做出了很多研究,如曹青[1]研究了后補貼時代新能源汽車產業及政策現狀;趙公民[2]運用潛在狄利克雷分配模型對新能源汽車相關政策進行研究,并進行量化分析;劉寒冰[3]利用空間計量模型對新能源汽車企業進行研究,結果是政府補貼不存在空間外溢,政府補貼對企業研發投入的“擠出效應”較大;趙達[4]借鑒美國相關政策的成功經驗有健全法律法規、重視科技政策、優化財稅政策和完善雙積分政策;申偉等[5]認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取決于市場本身,中國具備了比較完善的產業政策;池仁勇等[6]探索政府補助與市場融資及其協同配合對企業研發創新影響的差異性;賽迪智庫法規政策研究所[7]對2019年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進行了深入解讀;丁榮軍等[8]探討了新能源汽車電機驅動系統的關鍵技術及發展趨勢,指出當前我國在驅動電機發展道路上所面臨的關鍵問題;李凌云[9]闡述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用鋰電池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劉镕旗[10]以曹妃甸區為例,從規劃原則、可行性分析、社會效益等方面具體闡述充電樁未來的發展規劃。
近年來,中國政府持續推出許多促進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新能源汽車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技術不斷創新,新能源汽車品質不斷提升。2014—2018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迅猛增長,但隨著補貼政策的改變以及汽車消費宏觀情況的變化,2018—2019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速出現放緩的現象,政策驅動逐漸向市場驅動發生轉變,產業仍需持續優化,企業經營風險也逐步顯現,政策還需要持續鼓勵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但要有所改變。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與其產業政策有極大關系,產業政策的制定總體上可以分為4個階段:產業研發(1991—2000年);產業布局階段(2001—2015年);市場推廣階段與創新驅動階段(2015年至今)。目前處于市場推廣階段。補貼政策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影響非常明顯,從2015年至今國家層面的主要政策如下。
2015年,《中國制造2025》政策發布,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提出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作為重點發展領域,明確了繼續支持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發展,掌握汽車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術等的發展戰略。推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路徑方面,主要涉及對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研發和產業化支持、產業共性技術平臺的搭建、標準法規體系的完善、政策保障體系優化、加強國際合作和國際化布局。
2016年,《關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支持政策的通知》發布,補助標準主要依據節能減排效果,并綜合考慮生產成本、規模效應、技術進步等因素,逐步退坡。2017—2020年除燃料電池汽車外其他車型補助標準適當退坡,其中,2017—2018年補助標準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20%,2019—2020年補助標準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40%。開始逐步去補貼,推動產業市場化。
2017年,《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發布: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達到200萬輛,動力電池單體比能量達到300 W·h/kg以上,系統比能量力爭達到260 W·h/kg、成本降至1元/W·h以下;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占汽車產銷20%以上,動力電池系統比能量達到350 W·h/kg。
2018年,《關于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發布;在保持2016—2020年補貼政策總體穩定的前提下,調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改進補貼資金撥付方式,提高技術門檻要求。同年,《關于調整汽車貸款有關政策的通知》發布,規定自用新能源汽車貸款最高發放比例為85%,商用新能源汽車貸款最高發放比例為75%。
2019年,《關于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發布,堅持“扶優扶強”的政策導向,低續航里程(低于250 km)取消補貼,設置3個月過渡期,過渡期內,滿足2018年技術要求但不滿足2019年的車型,按照2018年補貼標準的10%進行補貼,符合2019年補貼技術標準的車型按照2018年相應補貼的60%進行補貼。在2019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下降4.0%。
2020年,《關于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通知》發布;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在2020年1—3月份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下降56.4%,將原定2020年底到期的補貼政策合理延長到2022年底,平緩補貼退坡力度和節奏來緩解我國不利因素所帶來的影響。2020年11月《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發布,到2025年,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降至120 W·h/km,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
圖1所示為2011—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根據歷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情況顯示可知,近年新能源汽車銷量迅猛增長,但2019年增長放緩,主因是整個汽車行業遇到了消費困境,新能源汽車銷量跟隨補貼政策劃定的時間段波動。政府通過補貼政策,大大激發了社會資本進入新能源電動車行業的投資熱情。2019上半年國內新能源車銷量大幅上漲,而到了下半年隨著補貼的正式大幅度退坡政策的實施,新能源車瞬間由漲轉跌,下滑超過40%以上,到了年底由于政策緩和及年底整車企業考核等原因銷量又迅速提升。就整個新能源汽車來講,純電動汽車始終是主流。插電混動汽車銷量增長乏力,雖然近年氫燃料電動車也發展迅速,但整體占比仍較小。
圖1 2011—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整理)
近年國產品牌整體表現良好,在政策激烈等因素下,國產品牌新能源汽車加大研發力度,不斷提升品質,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一直處于優勢地位,能源汽車銷量一直穩居中國前列,蔚來、吉利、寶駿、榮威等積累了很多技術和市場經驗,20年上汽的五菱宏光性價比極高,一經推出,銷量迅速增長。但隨著2020年特斯拉產能提升,特斯拉在中國2020年銷售13多萬輛,在全球銷量近50萬輛,特斯拉極大刺激了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競爭,同時大眾汽車、寶馬汽車等傳統汽車企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布局力度也越來越大。未來,對于中國汽車市場而言,競爭無疑更加激烈。如圖2~3所示。
圖2 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前10車企(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數據整理)
圖3 2019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前10車企(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數據整理)
近幾年來,國家宏觀調控及鼓勵政策下,在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設計、三電(動力電池、電機制造、電控系統)、充換電等方面均取得快速成長,產業鏈逐步完備,產業發展迅速,技術水平整體達到國際前列。同時也應該看到,中國的一些基礎研究和重大技術創新能力相對滯后,基礎研究和重大技術創新方面需要更多從0到1的突破。
(1)動力電池技術。續航里程不斷提升,但也遇到一定技術瓶頸。動力電池的安全性不斷提升,但電動汽車熱失控現象仍偶有發生,社會影響較大。動力電池技術在不斷突破,但仍需要繼續提升安全可靠性。
(2)驅動電機技術。永磁同步電機目前是新能源汽車的主流電機方案。扁銅線技術、多相永磁電機技術、磁阻電機技術、輪轂電機技術等已經具有一定技術積累,但仍需繼續技術突破。
(3)驅動控制器技術。功率半導體技術、智能門極驅動技術、功率組件集成技術等需要繼續提升功率密度,降低損耗,保證可靠性。
(4)輕量化技術。在滿足結構性能要求的前提下,主要采用輕量化材料、先進的加工工藝、結構優化的設計等技術手段。
(5)熱管理技術。新能源汽車的熱管理對車輛能源利用率和使用性能等有重要影響,重點主要集中在電機和電池這兩大部分,未來集成熱管理是技術發展趨勢。
(6)充電技術。國內主要采用充電方式以交流慢充為主,直流快充為輔,便捷性是未來一個重要方向。同時充電設施安裝使用仍然面臨很多非技術問題。
2015年至今,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發布與實施是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并促使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處于世界相對領先水平。隨著后補貼時代到來,新能源汽車產業仍面臨著核心技術、結構性產能、政策依賴性等問題,因此,產業政策仍需要不斷完善,促進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促進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由于是新興產業,政策發布與實施缺乏借鑒參考,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政策制定不完善,政策執行不到位、企業騙補等問題。因此,政策的制定需要逐步提高規范性和穩定性,主管部門盡快制定長期政策規劃,做好政策過渡期的銜接,保證政策實施過程中的科學性、延續性、可預期性,并逐步形成法律文件。
(1)加強政策對技術提升的推動。建立完善的整車、動力電池技術、電機、控制系統等關鍵部件研發體系。動力電池在安全性、續航里程、使用壽命、成本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困難,鼓勵氫燃料電池、固態電池等技術的發展。同時電機、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仍需持續加大力度發展,同時要重視核心知識產權申請,重視新能源汽車相關標準的制定。提高企業在研發投入中的政策補貼,推動企業加強研發投入,加快核心技術的掌握并引領世界,促進產業整體健康發展。尤其要在政策上鼓勵基礎研究和前沿顛覆性創新技術。
(2)加強政策對產學研合作的支持。政策上支持新能源汽車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深度協作的體系建設,加大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平臺建設的支持力度,鼓勵新能源汽車相關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優化整合社會資源,鼓勵企業之間、企業與科研院所、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協同技術開發與產業化。
(3)加強政策推動國際技術合作。全球化合作是大趨勢,堅持科技對外開放,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積極主動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開放與合作中互利雙贏,不斷提升創新能力。與美國、德國、日本等汽車強國聯合組織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國際技術合作,開展國際標準等領域的合作,以創新平臺共建成果共享助推全球汽車產業的科技進步。
(4)加強政策對人才培養的支持。新能源汽車作為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對于人才的需求,與傳統汽車有相同之處,也有很多不同。比如新能源整車技術、三電技術、智能駕駛技術等,中國對各個層級的人才都出現緊缺現象,因此政策上要鼓勵通過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多方共同合作,引進高級技術人才與人才團隊,同時重視培養各種層級技術人才與科研團隊。
(1)加大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鼓勵擁有核心技術、雄厚資本的企業開展充電設施運營,能夠承受前期資金投入和長投資回報周期,并能夠不斷投入研發。充電設施的建設要因地制宜,鼓勵充電基礎設施具有便捷性、高效性、安全性、經濟性。加快城市市區、高速公路、景區等充電設施的建設,鼓勵各相關企事業的協同合作。
(2)優化補貼政策,完善稅收優惠政策,加快市場主導。2019年汽車銷量整體下降,加上2020年的疫情影響,原本預計在2020年新能源汽車的到期的財政補貼延遲2年。對于補貼與稅收政策,逐步降低直接補貼,參考國外稅收抵免政策、低息貸款等金融政策支持。稅收政策范圍涉及產業鏈中整車及關鍵零部件。補貼政策可以轉而面向消費者,擴大消費者消費需求,通過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拉動汽車企業投入研發。補貼與稅收政策加強審核與監督,對于違規違法行為加大處罰力度,對于表現良好的企業給予鼓勵。推動落實新能源汽車免限購、免限行、路權等支持政策,提高新能源汽車使用優勢。
(3)繼續加大各級政府采購力度。政策上鼓勵在環衛、郵政、旅游、公交等更多領域和更廣泛用途購買使用新能源汽車。黨政機關通過政府集中采購新增和更換車輛中應當帶頭使用國產新能源汽車,按照規定逐步提高新能源汽車配備比例。
(4)健全投資融資體系、風險分擔機制。新能源汽車產業占用資金周期長,金額巨大,企業投融資在原有傳統汽車產業的基礎上,政策上可以適度降低融資成本。拓寬企業貸款、債券等融資渠道,鼓勵各類銀行、金融中介、信用擔保中心為新能源汽車企業提供優先服務,適度放寬條件、降低利率,并可引入國外資本進入。同時做好風險防控機制。
新能源汽車必將成為未來汽車產業主流。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產業政策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逐步走向成熟,并引領世界汽車產業發展。但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在技術仍需不斷突破,同時面臨國內外的競爭壓力。因此,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應繼續鼓勵技術研發,完善產業化財政政策,通過各方協同努力,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必然走向汽車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