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碩
《左傳》僖公十五年傳,秦因晉屢背信義而伐晉。晉惠公決定迎戰,但并無打勝仗的信心,于是派人“以進為退”,與秦軍約戰,企圖嚇跑對手。春秋兩國交涉,極重禮節,言辭曲折而立場堅定,即今之所謂“外交辭令”也。晉使者言:“寡人不佞,能合其眾而不能離也(楊伯峻先生注:古以能合其眾為將才),君若不還,無所逃命。”秦穆公老于江湖,豈能見欺?于是使公孫枝對曰:“君之未入,寡人懼之;入而未定列,猶吾憂也。茍列定矣,敢不承命。”
楊注于此段辭令,重點解釋“列”為“君位之安定”,引《國語·晉語》云:“昔君之未入,寡人之憂也;君入而列未成,寡人未敢忘。今君既定而列成,君其整列,寡人將親見。”
按,初讀此節,甚不解。兩軍相交,則何出此言?對手越是不整,他越是害怕?等到人家回了國,當了國君,能夠點將迎敵,他反而要“承命”了?查沈玉成先生的譯文:“晉君沒有回國,我為他憂懼;回國后沒有安定位置,還是我所擔心的。如果君位已定,寡人敢不接受作戰的命令?”是知“懼”字是為動用法。“憂”字要是意譯,則要翻譯成“放心不下”。此節若謂:你沒回國,沒當國君,即是我護送你的使命未完成(晉惠公因秦之力而歸國,許以城池,既歸而毀前約),我還是放心不下你啊;既然你已成晉君,我再避而不戰,未免太看不起你了吧?所以還是讓我們過兩招吧。《左傳》刻畫細膩,二千載之下,如在目前。
作者: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