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銳 劉運松 雷運山


摘 要:研究了夏季摘葉對獼猴桃萌芽率的影響。結果表明: 主蔓新梢上摘葉后,摘葉處腋芽萌芽率為38.3%;封頂枝摘葉后,腋芽萌芽率為25%。而對照(自然)夏芽萌芽率僅為2%。為獼猴桃弱勢品種增加枝量、提早成形結果提供依據。
關鍵詞:獼猴桃;摘葉;效應
文章編號:2096-8108(2021)06-0035-02? 中圖分類號:S663.4? 文獻標識碼:A
Observation on Physiological Effect of Kiwifruit Leaf Removal and Application in Production
WANG Xirui, LIU Yunsong, LEI Yunshan
(Shaanxi R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 Xi an 715400,China)
Abstract:The effect of summer leaf removal on the germination rate of kiwifruit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xillary bud germination rate was 38.3 % after the leaves were removed from the main stem shoots. After the leaf was removed from the top branch, the axillary bud germination rate was 25%. The germination rate of summer buds in the control ( natural ) was only 2%, which provided basis for increasing branch quantity and early forming and baringfruit
Keywords:kiwifruit; leaf removal; effect
獼猴桃栽培上許多技術措施目的都在于調節長勢與產量關系,改善通風透光條件。但對于弱勢品種,其存在長勢差、樹冠形成困難,光合產物積累難,卻急需刺激生長。摘葉在果樹生產上有所應用。但研究主要集中于摘葉對花芽分化及果實品質的影響上。段成國[1]研究表明,摘葉可改變ABA的“源一庫”關系,顯著降低花芽中ABA的含量,摘葉后期GA3、ZT和IAA含量明顯回升.但獼猴桃摘葉對刺激萌芽效應的研究,還沒有相應報道。
本研究就獼猴桃摘葉對萌芽的效果進行初步研究,以期為生產應用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試驗地設在周至南千戶村獼猴桃園。該園土壤有機質含量1.0%,pH7.3。品種為翠香,3年生。
1.2 方法
摘去葉片,留下葉柄。5月27摘葉,6月11日調查。
1.3 統計方法
統計處理株每株摘葉總數、發芽數,計算發芽率;同時,調查自然(對照)情況下,夏季萌芽率。
摘葉后發芽率=(發芽數/摘葉總數)×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主蔓新梢上摘葉后發芽率
從表1可以看出,主蔓上摘葉后,摘葉處腋芽萌芽率為38.3%,而對照(自然)夏芽萌芽率僅為2%。
2.2 封頂枝摘葉后發芽率
從表2可以看出,封頂枝摘葉后,摘葉處腋芽萌芽率為25%。比較主蔓上摘葉與封頂枝摘葉處理萌芽率表明,封頂枝摘葉比主蔓新梢上摘葉發枝困難。
3 討論
3.1 摘葉處理對萌芽的效應
目前研究較多的是摘葉處理對果實品質及成花的研究。果實成熟前摘葉和鋪反光膜可顯著增加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總糖含量,降低果實酸度,延緩果實總酚降低速度[2]。
摘葉處理可以提高樹枝成花率[3]。摘葉處理的為91.4%,未摘葉的為82.1%。
植物幼嫩部分(生長點、嫩葉)生長過程中,能產生赤霉素(GA3)、細胞分裂素(ZT)的等物質。并從其從發生部位下傳,能保持其下組織生長發育功能;而老葉則產生脫落酸(ABA)等激素,導致休眠、衰老等過程。同時,芽子發育過程中也會陸續產生內源激素類。幼芽合成生長素類較多,隨芽子成熟老化,產生的休眠類激素(如ABA等)增加,共同促進芽子進入老熟、休眠。
從激素平衡的角度看,獼猴桃摘葉處理除去了老葉,削減了來自葉子的促休眠激素(ABA等),使得激素平衡向生長轉化,引發腋芽萌發。同時,芽子老熟程度不同,其自身內源激素的平衡水平也制約了萌芽的難易。一定程度上,嫩芽易發,老芽不易萌發,甚至不萌芽。關于獼猴桃摘葉對芽內激素平衡的影響仍需深入研究。
3.2 不同部位摘葉效果差異的原因
本研究表明,主蔓摘葉促夏芽萌發效果強于封頂枝。可能是因為主蔓延長頭不斷延伸,作用于后部腋芽,使得激素平衡[1]更偏向于“年輕化”,進而使萌發較易,而封頂枝上葉子相對較早成熟,芽子成熟休眠較早,因而較難激發腋芽萌發。
3.3 摘葉促萌的意義
獼猴桃生產中主栽品種較多,品種特性各異。翠香、紅陽等品種,樹勢較弱,往往經春季一段時間生長后,新梢即大量封頂,類似于節律性生長。這種生長方式,顯著影響樹冠擴展及有效光合面積的形成。同時,大量封頂的植株,至中、晚秋又有可能爆發式萌芽,嚴重消耗樹體營養積累,損害次年開花。因此,如何采取措施,不斷激發新生生長,破除節律性生長(春季生長,夏季停長,秋季復萌)是這類品種栽培的一個關鍵環節。適時摘葉就是其中一個有效技術措施。
4 結論
摘葉留柄措施,可以有效刺激芽子萌發。
在幼樹樹形養成階段,在主蔓延長頭生長中,有目的適時對合適部位葉子摘葉(留柄),刺激腋芽萌發,早期形成結果母枝。即:主蔓生長達目的長度后,輕摘心,待摘心口下芽萌動后,再對主蔓中后部合適部位葉子摘葉,促發結果母枝,實現前后部結果母枝勢力均衡,避免次年光禿情況出現。封頂枝摘葉可以刺激頂芽萌發,填補架面空間,有效增強弱勢品種生長勢,促進光合產物積累。另外,摘葉可以結合使用抽枝寶,增強促萌效果。
參考文獻
[1]段成國.甜櫻桃花芽自然休眠期內源激素發生及調控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04.
[2]李艷春,楊麗麗,師校欣,等.摘葉和鋪反光膜處理對赤霞珠葡萄果實品質性狀的影響[J].河北林業科技,2014(6):27-28.
[3]肖秋生.荔枝末次梢葉片成熟度影響成花的機理研究[D].華南農業大學,2016.
收稿日期:2021-09-02
第一作者簡介:王西銳(1963-),碩士,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果樹生理及栽培技術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