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途 劉祥君
【摘要】飽經歷史滄桑、歷經時代卻依舊極具生命力的傳統建筑文化,其不可替代的優勢與作用,在現代建筑的運用和發展中,占據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文通過闡述傳統建筑文化價值,現代建筑設計與傳統建筑文化之間的關系,以及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與發展,挖掘傳統建筑文化之于現代建筑文化的影響與價值,以期為現代建筑設計提供指導與建議。
【關鍵詞】傳統建筑;文化;現代建筑;傳承與發展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11.042
目前,我國的現代建筑盲目效仿西方建筑形式,致使其建筑形式千篇一律。因此,在實際的建筑工程中,應該根據當下中國現在的文化背景和社會風貌、人文俗,傳承并發揚我國傳統建筑文化,利用傳統建筑文化的優勢與特點,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與發展傳統建筑文化。
1、傳統建筑文化價值
1.1人文性
建筑因時而變,又因時而生,時代背景之下孕育而生的傳統建筑彰顯出當時的人文風俗以及社會風貌。現代建筑的社會價值與人文意義,較之于傳統建筑文化而言,相形見絀。如世界上最大的宮殿——故宮,世界屋脊的明珠——布達拉宮,中國第一塔——嵩岳寺塔等傳統建筑文化,無一不將我國深厚的文化內涵與當時的時代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彰顯出極強的人文性與社會性。
1.2 實用性
建筑是一門藝術,而藝術源于實際生活。傳統建筑的設計思路必須符合現實生活場景,由于傳統建筑為古代人民提供生活場景服務,因此,不能進行虛空搭建,極具實用性特征。比如說,北京四合院內部建構為一個“閉環”,身處院內的居民互相溝通、天天交流。于此同時,中國古代講究“天圓地方”,因此,傳統建筑多設有“天井”架構,使得外部通透,進而為人們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具體的生活場景[1]。
1.3 哲學性
我國傳統文化對我國的建筑設計思路,提供了借鑒和指導意義。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歷經滄桑、歷史有悠久。我國傳統文化以及傳統哲學思想也逐漸地滲透至傳統建筑,比如,將“天人合一”的人本思想融入到傳統建筑中,從側面體現出了當時社會的意識文化形態以及社會文化風俗。
2、現代建筑設計與傳統建筑文化之間的關系
2.1傳統建筑文化是現代建筑設計的根系
目前,在我國傳統文化以及哲學思想的滋養之下,我國古代習慣把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藝術融入至傳統建筑設計中,足見我國思想藝術以及社會文化之于傳統建筑設計的重要影響。比如,南方人民從巢居轉為干欄式最后轉為地面建筑,被戲稱為"樹上落下來的",展現了木之細膩;反觀之,北方人民從穴居轉為半穴居最后轉為地面建筑,被戲稱為"地里長出來的",體現土之敦厚。這些南北方的地域文化差異帶來了的南北建筑風格的天差地別。除此之外,古代崇尚開設間數來表示所居住的地方,通常有九、七、五、三等開間數。九居單數最大,因此,九開間一般都為皇帝專用建筑。"九五之尊"之說,即取皇權至高無上之意。由此可見,中國的思想文化早已浸入中國人的血脈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至中國人的身體,成為獨屬于中國人的基因密碼。
2.2傳統建筑文化是現代建筑設計源泉
對于任何事物來說都有其生源地,建筑設計亦是如此。建筑設計并非閉門造車、憑空捏造。例如,在古代,就算是極力鼓勵包豪斯,也必須采用綜合對比法來確立屬于自己的設計邏輯,因此,建筑設計絕不是一個僅僅只依靠自我意識或是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來操控自我意識、行為的簡單過程。所以,務必明晰“傳統建筑文化”對于我國現代建筑設計思路的我國現代建筑設計邏輯的界定的價值與意義。傳統建筑文化之于現代建筑設計就如同泉眼之于溪流,傳統建筑文化是現代建筑設計源泉,我國的傳統文化以及社會風俗、人文底蘊往往于無形之中可以給我國的現代建筑設計提供設計思路、靈感或是項目工程的建造方案。筆者以“重慶世界博覽會展示中心”此項建筑為例,重慶世界博覽會展示中心的設計思路源于我國傳統建筑文化中的“萬物一體,道法自然”的道家文化,它便是將我國傳統建筑文化與現當代建筑進行有機整合下,形成的一項具有傳統文化底蘊又絲毫不輸于當代社會人文屬性的建筑統一體。通過觀察重慶世博展覽中心的核心骨架和設計理念不難發現;該建筑的核心框架是由類似于若干根筷子的“支出的長條”建筑作為核心框架骨干,與此同時,整個外觀用艷麗的中國紅進行裝點,極具浪漫氣息的同時,兼具獨特的中國文化特色。在融匯了傳統建筑文化特色的同時,也符合當今社會大眾的審美標準。
3、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與發展
3.1沿用傳統形制
現代建筑設計通過沿用傳統形制,實現了對于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借鑒與揚棄。其一、通過改變建筑物的形態特點,對傳統建筑的“形"進行結構再重組。如本文上述的“重慶世界博覽會展示中心”便是巧妙地借助中國傳統文化的筷子以及傳統建筑的“斗拱”式建筑框架,進行形態結構,然后再予以重塑,給重慶世界博覽會展示中心這一現代建筑賦予新的文化內涵,重新定義了現代建筑。與此同時,也讓“斗拱式”這一傳統建筑標致得以在現代建筑中得以重現,富有現代化氣息的同時兼具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其二、“神”的妙用,如果說“形”態是一個建筑物的建筑核心要義之所在,那么“神”形則代表著該建筑物的建造靈魂。形態的重新結構與拼接、重組帶來的是現代建筑外在形態的改變,而“神”的妙用則是現代建筑的精神內核。就如同上文所提及的:南方人民的建筑展現出了木之細膩;反觀之,北方人民的建筑,體現土之敦厚,南北方建筑的“神”于“形”各有千秋,兩者相互搭配、相互成就形成了屬于自己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這就要求現代建筑設計在沿用傳統形制的時候不僅僅要關注建筑物的外在形態,而且要注意將當代文明特色、人文景觀、社會風俗等予以表達,將傳統建筑中的“神”態表達進行繼承于發揚。使得現代建筑物既能將“形”態進行完整表達,有可以將“神”態的精髓進行詮釋,切勿顧此失彼,只注重建筑“形”態的完整表達而忽視了“神”態的詮釋;抑或是只注重建筑“神”態的完詮釋又忽視了“形”態的完整表達。國內的許多建筑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傳統建筑文化中“神、形”的完整表達與完美契合。比如說,廣州"小蠻腰",該建筑不僅實現了傳統建筑形式(“佛塔”的建筑特點與形態)與現代社會的精神文化現象(以瘦為美)進行完美融合,使得建筑形神兼備,實現了“形”態與“神”態的統一[2]。
3.2傳統建筑材料的應用
傳統建筑的材質選擇,多源自于當地的特征,即便是沿用很久的建筑材質,比如說木材、石磚等傳統建筑,所使用到的建筑材料都可以為當今建筑所用。無論是雕梁畫棟還是鋼筋水泥,大至摩天高樓,小至一張餐椅都有傳統建筑材質的身影。歷經時代更迭,跨越前年的距離,這些古建筑材質憑借其非凡的質感與極佳的質量成為我國建筑發展的歷史縮影。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在建筑設計方面總是盲目地一味模仿西方建筑。實際上,我國的傳統文化建筑,自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之所在,在現代建筑設計中,適當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建筑施工中沿用傳統形制、合理采用傳統建材,對于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大有裨益,也希望我國的現代建筑能再歷史的長河中發光發熱!
參考文獻:
[1]姜曉娟,田淑梅,童志文,等.傳統人居環境中的生態策略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應用——以三峽文化科研中心為例.華中建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000(001):P.159-159.
[2]歐陽曉梅,許婷.文化背景下的精致與和諧——淺談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校園建筑設計中的運用[J].教育現代化,2020,002(097):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