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其他國家搞的多黨制、兩黨制、一黨制不同,中國實行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政黨制度,與中國的國家性質及國情是比較吻合的。
中國政黨制度模式選擇
在當代中國,除中國共產黨外,還有八個民主黨派。這些黨派誕生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并從一開始就與中國共產黨建立了互濟互助的合作關系。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的偉大斗爭中,確立了在中國各種革命力量中的核心領導地位。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在長期實踐中經過比較,自覺地、鄭重地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1948年4月,中國共產黨提出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得到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熱烈響應。他們公開表示,愿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共同為建立新中國而奮斗。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正式確立,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共同參加新中國國家政權建設。
新中國成立后,各民主黨派與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建立起密切的政治聯盟,各自聯系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及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共同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行長期奮斗。1956年,毛澤東在總結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合作的歷史經驗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教訓時說:“究竟是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現在看來,恐怕是幾個黨好。不但現在如此,而且將來也可以如此,就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這對黨,對人民,對社會主義比較有利。”于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關系的政治原則。
那么,除了歷史的原因外,中國之所以選擇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也是基于其他政黨制度的一些經驗教訓的考量。
國民黨“一黨制”的失敗教訓。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開始瘋狂建立獨裁統治。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國民黨全面推行和發展一黨專政。1946年,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國民黨試圖在中國推行一黨專制的主張遭到強烈反對。1949年,隨著南京解放,國民黨在中國大陸一黨獨裁的統治最終幻滅。
西方國家政黨制度的缺陷。西方國家普遍實行多黨制或兩黨制,其特點是通過競選由獲得多數議席或當選總統的政黨(或聯合黨)組織政府成為執政黨,競選失敗成為反對黨。政黨之間是競爭而非合作關系。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西方政黨通過互相傾軋的競爭狀態,維護少數人、少數集團利益,而非代表最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同時,在資本主義國家,人們沒有共同的理想,這使它們每個國家的力量不可能完全集中起來,很大一部分力量互相牽制和抵消。
正是歷史與現實的種種原因,中國共產黨從自身國情與實際出發,創造性地設立了當今中國的新型政黨制度。與其他政黨制度不同,在中國的政黨制度框架下,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之間不存在競爭關系,也不存在競選行為,更不存在政黨的輪替執政。鄧小平曾指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行多黨派合作,這是我國具體歷史條件和現實條件所決定的,也是我國政治制度中的一個特點和優點。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特點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這種新型的制度是怎么運行的?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之間的關系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中國共產黨處于領導和執政地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在長期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形成并鞏固起來的,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在100年的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政權,維護了國家統一和各民族團結;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探索出了一條正確道路。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特征。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是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保證,是維護中國國家統一、社會和諧穩定的根本保證,是把億萬人民團結起來、共同建設美好未來的根本保證。這是中國各族人民在長期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形成的政治共識。
八個民主黨派是中國的參政黨。中國的各民主黨派作為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的政治聯盟,屬于人民的范疇,他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參政,是人民民主的重要體現。民主黨派參政的基本點是: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參政黨的地位和參政權利受到憲法和法律的保護。
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形成了團結合作的新型政黨關系。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在長期的共同奮斗中,形成了親密的友黨關系。中國共產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得到各民主黨派的認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中國各政黨的共同目標。在保持寬松穩定、團結和諧的政治環境中,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實行廣泛的政治合作,照顧同盟者的政治利益和物質利益,團結他們一道前進。
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合作具有廣泛的內容。中國共產黨就重大方針政策和重要事務同各民主黨派進行政治協商,實行相互監督。各民主黨派成員在國家權力機關中占有適當數量,依法履行職權。各民主黨派成員擔任國家及地方人民政府和司法機關的領導職務;各級人民政府通過多種形式與民主黨派聯系,發揮他們的參政議政作用。各民主黨派通過人民政協參加國家重大事務的協商。中國共產黨支持民主黨派參加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可以說,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各民主黨派履行參政黨職能的重要內容,是中國多黨合作制度的一大特色。
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互相監督。這種監督是通過提出意見、批評、建議的方式進行的政治監督。由于中國共產黨處于領導和執政地位,更需要來自民主黨派的監督。民主黨派民主監督的內容是:國家憲法和法律法規的實施情況;中國共產黨和政府重要方針政策的制定和貫徹執行情況;中國共產黨各級黨委的工作和中共黨員領導干部履行職責、為政清廉等方面的情況。民主黨派的監督,對于加強和改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健全社會主義監督體系,有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
綜上所述,中國多黨合作制度創立了一種新型的政黨制度形式,在世界政黨制度中獨具特色。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既親密合作又互相監督,而不是互相反對。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各民主黨派依法參政,而不是輪流執政。這一制度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相適應,實現人民當家作主,而不是少數人的民主。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優勢
中國共產黨沒有盲目照搬西方政黨制度,也沒有放棄各民主黨派實行一黨制,而是從國情出發設計出適合自己的獨特的政黨制度。與其他政黨制度相比較,這種新型政黨制度具有鮮明的特點與優勢。
有效整合全社會的力量。在現代社會,政黨制度是實現政治整合和社會整合的重要機制。中國是一個有著960萬平方公里國土、14億人口、56個民族的發展中大國。在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多民族國家進行現代化建設,必須有效進行政治整合和社會整合。中國政黨制度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合作緊密結合起來,形成強大的整合功能。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提供了強大的整合力量;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政治合作,擴大了整合的邊界和張力,進一步強化了中國政黨制度的整合功能,使中國政黨制度成為有著強大動員力、決策力、執行力和凝聚力的制度。同時還要看到,同原發性國家的現代化不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后發趕超性。因此,必須通過執政黨和國家的主導作用,自上而下強有力地引導和組織經濟社會各種要素,朝著現代化目標協力前進。中國實現現代化的艱巨性、復雜性,必然要求政治體系和政黨制度具備強大的整合功能,成為推進國家現代化、實現國家統一和化解改革發展中各種矛盾、維護國家安全與社會和諧穩定的強大制度力量。中國政黨制度正是這樣一種具有強大整合功能的政黨制度。反觀實行兩黨制、多黨制的一些國家,其政黨制度不但未能有效整合社會,反而撕裂了社會。
有效發揮民主的最大動能。民主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既遵循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普遍規律和共同要求,又具有自身的內在規定,其目標模式是實現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中國政黨制度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載體和實現形式之一,其民主功能主要體現在:一是中國的政黨制度為各黨派人士政治參與開辟了制度化渠道,強化了公共政策決策中的協商和咨詢,推動執政黨和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二是中國政黨制度為不同階層和群體提供利益表達渠道。中國存在著不同階層和社會群體,它們之間存在具體利益的差別和矛盾。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時也需要各黨派來反映不同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的具體利益。中國政黨制度通過相關制度安排,提供了又一個重要的民意表達機制,能夠有效反映社會各方面的利益、愿望和訴求,暢通和拓寬利益表達渠道。三是中國的政黨制度為各黨派之間民主監督提供制度安排。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互相監督,有利于強化體制內的監督功能,避免由于缺少監督而導致的種種弊端。各民主黨派的民主監督,是中國共產黨自身監督之外的重要監督形式,有利于執政黨提高決策科學化水平,自覺抵制和克服官僚主義與消極腐敗現象。
有效確保政治穩定。政治穩定是社會良性發展的必要條件。執政黨是社會組織力量的核心,對政治穩定具有決定性影響。執政黨越強大越成熟,其政治權威性就越強,對社會的組織力量就越強。在中國政黨制度中,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是一個十分成熟又具有強大創造力的政黨,是一個具有嚴密組織性和紀律性的政黨,因而具有高度的權威性,成為維護國家政治穩定和長治久安的中堅力量。同時,各黨派政治參與使中國政黨制度的兼容功能得到強化,有利于把各種社會力量納入政治體系框架之內,增強對政治體系和政治權威的認同;有利于發揮“安全閥門”作用,為不同社會階層和社會成員表達愿望和訴求提供正常、合法的渠道,也使執政黨能夠及時體察社會動態以及社會問題的性質、范圍和程度,適時采取措施加以解決。在日益分化的現代社會,西方多元競爭政黨制度模式的弊端更加凸顯,由于多個政黨激烈競爭和相互攻訐而導致內耗不斷。美國2020年總統選舉之戰,前所未有地暴露出西方黨爭的極大弊端。中國政黨制度作為合作型政黨制度,能有效避免政黨對立、政黨競爭造成的政治動蕩和社會撕裂,推動社會共識的形成,減少政治發展中的內耗,降低社會運行成本,對政治穩定、社會穩定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實踐表明,中國的政黨制度無疑是適合中國的實際,能夠推動國家持續發展與長治久安,是一種具有比較優勢的當代政治制度安排。中國政黨制度的實踐也為世界政黨政治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為人類社會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發展作出了獨特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