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納教育的實施對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全納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要積極參與全納培訓,要積極參加教研活動,提高科研能力,同時要堅持個體發展與群體發展相統一。
關鍵詞:全納教育;教師專業素質;專業發展
1、問題的提出
1994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西班牙薩拉曼卡召開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會”并通過了“薩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動綱領”。大會首次提出了全納教育的思想并號召世界各國開展全納教育。全納教育主張教育平等和多樣化,即取消特殊學校,并且在普通教育中盡可能地減少學生被排斥的現象,要求學校要根據學生不同的需求進行教學。這對傳統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都提出了新的挑戰——不但要改革目前的教育體制,還要改革教育的課程和教學的方式、方法等。因此,全納教育的實施對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
全納教育中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是持續落實全納教育的關鍵。為了支持一個全納的教育體系,必須合理地、系統地組織教師專業發展,并努力使全納教育的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師專業的發展中。
2、全納教育對教師素質的要求
2.1 教師要具備崇高的職業道德和全納的態度
對于全納課堂來講,由于班級中不僅有傳統意義上的普通學生,還有特殊學生,由于殘疾兒童身心發展上的特征和特殊教育需要,這就對全納教師思想道德品質提出的要求比普通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更為嚴格,全納教師要有更為強烈的奉獻精神和愛心,要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心。
一旦各級各類學校按照國家政策、法規要求將有特殊需要的學生納入學校的相應班級后,這些學生能否得到真正符合他們實際發展的教育,與教師的素質密切相關。教師對全納教育的正確態度急需確立,從事全納教育的教師要特別具備熱心、愛心、耐心和細心。做不到這一點,全納教育就只能是一種美好的理想。
2.2 教師要樹立民主的教育觀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經多次強調過教育民主的重要性,稱它是使人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是使每個人的潛在的能力得到發展的基礎。對于全納教師來講,教育對象存在著心理或生理上的先天性差異和不平等,雖然在全納課堂里孩子們受教育的形式是平等的,但如果教師沒有民主的教育觀,會導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受教育機會實質上的不平等。
全納教育反對任何學生被排斥在教學過程以及學校生活之外,主張學校要努力促進所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倡導和指導、幫助學生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班級氛圍,并對每一個小組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2.3 教師要形成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和學生評價觀
全納教育要求教師關注所有學生的學習與參與,減少學生被排斥的情況,從而促成所有學生在不同領域取得成功。如果能夠通過教師的教育與幫助,提高了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習能力、適應融入社會群體能力、生存能力,提高了社會群體對他們的接納能力,這都是教育價值的體現。因此,教師正確教育價值觀的形成至關重要,直接決定著他們能否用平等的、積極的方式引導和幫助學習成績差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1]
在評價學生方面,教師同樣應貫徹全納教育的理念,不要用單一的、絕對的方式來評價學生,要力求將發展性評價法引進學生評價中,評價方式要多樣化,評價標準要靈活,評價語言要中肯、溫和。通過教育、教學評價能激起學生的主體參與性,讓學生在課堂中體驗成功的喜悅,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發現學生的潛能。因此,教師樹立民主的、發展性的學生評價觀對推進全納教育意義重大。
2.4 教師要同時具備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識和能力
有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普通學校中有81.8%的教師對教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有一種無力感。教師們普遍認為,在目前大班教學條件下,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已不堪重負,如果殘疾兒童介入,會有較大的負擔。[2]全納教育要求教師不僅具備普通教育所需的學科知識和教育科學知識,還要掌握一些基礎的特殊教育知識,如特殊兒童的概念及分類,對特殊兒童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特殊兒童家長的心理等。全納型教師應該同時具備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能力,即除了具備普通教育的組織課堂教學、教學評估、管理班級等各項能力外,還必須具備發現和教育超常兒童以及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能力。
3、全納教師的專業發展途徑
3.1 積極參與全納培訓
我國現今的教師教育體制是二元化的,即普通教育的教師由普通師范院校來培養,特殊教育的教師由特殊師范院?;蛴善胀◣煼对盒O绿卦O的特殊教育學院(系)來培養。兩種教師職前培養體制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設置等方面涇渭分明,很少存在互通性。特殊師范培養的學生只懂特教,不懂普教。普通師范培養的學生只懂普教,不懂特教。全納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要求教師既懂普教,又懂特教。世界各國發展全納教育的經驗都表明,通過各種手段加大教師培訓是應對早期發展階段全納型教師需求的一個重要方法。教師要積極參加全納培訓,通過培訓不斷調整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應對新挑戰的能力。
3.2 積極參加教研活動,提高科研能力
對于全納教師來講,每個班級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畢竟是少數,而且班與班之間特殊學生的差異也很大,為了提高教師的教學管理能力,應充分發揮教師集體的力量,定期舉行教研活動,通過集體研討,集思廣益,不斷地汲取別人成功的經驗。
全納教師應努力成為“行動研究者”,側重通過對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個案觀察、訪談、實驗等實證研究,探索提高全納課堂有效教學的途徑和方法。通過科學研究,了解學科前沿,提高專業理論水平,從而促進自身從專職型全納教師向專家型全納教師的轉變。
3.3 個體發展與群體發展相統一
教師個體專業發展與教師群體專業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終身學習為個體專業發展指明了方向,而 “研究性學習” 的推廣,不僅要求教師個體的專業發展,而且要求教師群體的專業成長發展。學習型組織、 學習化學校、 團隊精神和人際互動及學校文化建設日益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溫床。因而,教師專業發展必須堅持個體發展與群體發展相統一。
參考文獻:
[1]郝振君,蘭繼軍.論全納教育與教師素質[J].中國特殊教育,2004,(7):1-4.
[2]黃志成.全納教育——關注所有學生的學習與參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95.
作者簡介:周景芝(1974-),女,江蘇徐州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數學與應用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