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旭東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國內的教育、科技、醫療、藝術等領域都得了極大的發展,鋼琴教育也逐漸普及化與開放化,很多城鎮普通居民甚至給孩子在家置辦鋼琴樂器,并且聘請專業的鋼琴教師,對鋼琴教師教學要求提出了更加嚴苛的要求。為此,鋼琴教師要注重跨文化傳播的運用與反思,有效的提升鋼琴教學效率,在滿足家長與社會對鋼琴教學的實際要求的同時,擴寬學生知識學習途徑,讓學生能夠擁有更加良好的學習體驗感,激發學生對鋼琴教育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鋼琴教學活動中。基于此,筆者結合自身數年鋼琴教學經驗,在查閱大量查看文獻的同時撰寫此文,文中對擴文化傳播的優勢與特點進行細致描繪,根據現階段鋼琴教學存在的問題制定具有實際意義的優化方案,意在幫助我國其他鋼琴教學者提升教育質量。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鋼琴教育;應用與反思
引言:
隨著我國教學體制的深化改革,素質教育與人文教育逐漸被各級學校與教師重視,并提出了一系類的教學改革方法,而家長作為學生的第一監護人,通常都會為孩子填報一些具有能夠陶冶孩子高雅情操的興趣項目,而鋼琴作為人類藝術巔峰體現之一,逐漸受到大多數家長的歡迎,很多家長愿意付出大量的人力與財力去提升孩子的綜合藝術修養,這為鋼琴教育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礎[1]。同時,這部分家長也開始對鋼琴教育提出了更加嚴苛的要求,為此鋼琴教師就需要通過擴文化傳播提升鋼琴教育質量,讓學生獲得更加充分的學習體驗感,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進而提升鋼琴教育的教學質量。而跨文化傳播作為人類知識傳遞活動的主要表達方式,在傳遞學生鋼琴文化知識與技巧的同時,也拓展了學生學習范圍,讓學生占多多維視角去審視鋼琴教學活動,推動學生綜合素養提升以及思維能力提升,讓學生在鋼琴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與道德理念[2]。
一、跨文化教育在國內外發展趨勢
由于傳統鋼琴文化開辟于歐洲大陸,后經由美國、英國、法國文化交流與傳遞最終傳入我國境內,但是在鋼琴文化傳遞過程中,形成了獨有的西方核心內容與文化秩序,這與我國傳統文化內容有著較大的差異性。“跨文化傳播”一詞源于1970年聯合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了促進全球化融合而提出的教育理念,在剛剛提出后就獲得各個國家教育部門的追捧,并有大量的教育學者對此理論加以深入的研究,而后推出大量理論、著作問世。國外對此具有深入研究的代表人物有美國人類學家跨文化研究學者霍爾、英國教育學家與語言學家孔登與尤謝夫,而我國由于改革開放時間略晚,在2001以后才由新華大學出版社首次推出了新聞與傳播系教材,以及配套的研究論文與研究素材。而我國在近幾年對此頗有演技的有賈玉新、胡文仲、單波、吳予敏等知名學者。學者賈玉新提出跨文化傳播分為三種類型:其一,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知識交流與學習[3]。其二,信息的編碼,文化編碼是指在不同語境下個體與群體知識傳播主要的形式,這些形式中有獨特的“編碼內容”,例如,中國文化傳統精神的仁、孝、禮、儀。其三,符號交換。由于文化之間會形成相對獨立的符號個體,每個個體都是一種具有實際意義的文化內容[4]。學者胡文仲提出,跨文化傳播的定義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下,人與人之間通過文化的互動交流,形成的一種快速溝通方式,這種全新的溝通方式完全顛覆了本國傳統文化的認知,不僅在教育界應該加以重視,在國家之間的談判與國際商務交流中,都應該獲得充分的重視[5]。學者單波、吳予敏提出跨文化傳播的研究,離不開人類學、語言學、社會學、心理學以及專業教育的支持,研究者應該以一種全新的是要對傳統文化進行重新的認知,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文化傳播者既是知識的傳達者,也是新文化的學習者[6]。因為在世界上的任何一種文化,沒有一種固體的形式形態,它在每個人的眼中都彰顯著自己獨特魅力與優勢,每個人對本國與他國的文化都會有較大的差異性,所以跨文化傳播者在傳播知識的同時也會顛覆對已擁有文化的認知,而這對于任何集體或個人,都會起較大的促進作用。
二、鋼琴教育中跨文化傳播的思維特征形式
隨著音樂文化的快速發展,國民生活質量普遍提高,越來越多的家長支持孩子參與到鋼琴教育之中,鋼琴教學現階段已經能夠城鎮普通居民家庭教育需求,鋼琴教育課程也成了基礎音樂課程,這不僅得益于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也是我國廣大音樂教師的共同努力[7]。學生在鋼琴教育中長時間受到鋼琴音、和聲、旋律影響下,逐漸形成一種半西方思維模式或是“偽西方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導致學生對鋼琴教育學習目標逐漸被狹隘,并不是因為學生內心自傲所導致,而是西方文化中獨有的“自主性”,因此,部分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以西方鋼琴學習為主導,而對非西方鋼琴學習并不是十分重視,學生十分喜愛莫扎特、莫泊桑等值知名鋼琴家的音樂,厭惡我國傳統文化音樂。在這種有缺陷的思維模式下,學生學習視域也會受到影響,學生學習效率較差,難以獲得更加深入了解鋼琴教育核心思想[8]。
鋼琴教育雖然是一種音樂教育,更是一種思維模式藝術教育,它對學生思維成長有著極為重要幫助。但是在思維模式缺失條件下,學生對音樂價值的判斷能力下降,對文化藝術的態度不夠科學、合理,在鋼琴教育學習過程中,只能按照樂譜彈奏鋼琴樂曲,無法將自己真實情感融入鋼琴演奏過程中,嚴重降低了鋼琴教育教學質量,致使學生教育學習速度緩慢[9]。鋼琴音樂藝術表演在當下社會中擁有著極為獨特的地位,鋼琴教育也呈現出了一派繁榮之象,但是鋼琴教育不能止于對傳統西方鋼琴藝術家思想追求,而也要考慮到鋼琴教育與其他國家文化相結合,形成多樣化、多層次的民族音樂表演。只有這樣才能讓越來越多的人去主動接觸鋼琴教育,訓練學生音樂思維模式,讓鋼琴音樂成為世界各國情感交流重要的語言[10]。
當下,我國鋼琴教育逐漸出現重技術輕思想的教學問題,沒有發揮好跨文化傳播正確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形成正確的音樂鋼琴系統理論。長久以來,部分音樂教師為了能夠讓學生在短期內發揮出自身學習潛能,刺激、壓迫學生去接受鋼琴理論教學活動,依靠機械化的教學手法,提升學生鋼琴技藝,而學生在這種壓迫下,不會去積極主動的了解鋼琴音樂內涵與藝術核心,彈奏曲目缺乏情感張力與情緒渲染感。這種教學模式對于學生成長來說是十分不利的,再加上學生較為西化的缺陷思想,根本無法繼承我國傳統音樂內涵核心,學生難以在脫離教師指導后學會自主創作與興趣練習[11]。
三、鋼琴教育中跨文化傳播中正確的思維模式表征
自從我國開始實施教學改革以來,鋼琴作為素質教育的理想藝術工具,逐漸受到家長與學生追捧,并在各大中小學受到廣泛的歡迎,還有部分高等學院專門設計了鋼琴學習專業,讓學生能夠接受更加系統的鋼琴教育培養。當現階段部分教師善于使用“填鴨式”“機械式”教學手法時,更多的音樂教師開始使用跨文化教育方法,鼓勵學生通過“耳朵”去掌握鋼琴學習技巧,并在教師視角下去了解鋼琴文化形式,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跨文化學習思維模式[12]。其思維模式被學術界成為“主副一體化”思維搭建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在學生學習鋼琴時,以正確、全面的西方文化為主體,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內容為輔助,引導學生積極正向的克服文化傳播中的障礙,消除文化障礙所帶來的“學習狹義傳播機制”,讓學生在學習鋼琴教育的同時,能夠更加清晰的了解西方文化內容與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知識,促使學生成為文化理解者、文化支配者,進而提升學生思維模式,讓學生在鋼琴藝術熏陶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道德理念,發揮出鋼琴藝術價值的重要性[13]。
“主副一體化”思維模式為鋼琴教育避免了文化價值偏見,對鋼琴樂文化是一種普世性價值觀量化,使其能夠緩作為一種被各國人民所接受的文化內容。在上文我們曾經提及過鋼琴音樂文化是始于歐洲大陸,逐漸輾轉各個發達國家,最終傳入到我國,這個過程中鋼琴文化逐漸形成了“在融合其他國家音樂知識信息基礎上逐漸做出融合判斷進而形成了一種綜合性文化”。自我國開始實施教學改革以來,音樂文化教育已經逐漸深入我國社會各個階層,鋼琴更是作為“物美價廉”的音樂教育樂器,為人們的精神世界增添了別樣的光彩,但是也有部分冷落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趨勢。我國音樂文化也屬于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其歷史蘊含悠久,內在蘊含價值并不比西方音樂知識差。但是在“主副一體化”思維模式下,鋼琴教育質量會顯著提升,學生個人表現會更加,學生家長會逐步認識到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性,更加理、支持音樂教師開展跨文化教育[14]。
四、現階段鋼琴教育存在的缺陷
五、跨文化傳播在鋼琴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一)構建“主副一體化”教育路徑
構建“主副一體化”教育路徑是鋼琴教育轉轍的起點,主副一體化教學將主體化哲學所主張的一元主體發揮至極致,強調通過對話交流提升學生鋼琴教學體驗感,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活動中獲得充分的鍛煉。“主副一體化”教學理念還是跨文化傳播必須遵守主要原則之一,它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思維形式變成了具有主體間性鼓勵師生共同進步的教學課堂。但教師若想構建“主副一體化”教育路徑首先就需要了解,學生對于鋼琴教育的了解程度與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了解程度,以學生學習興趣與年齡認知為基礎,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完成學習活動,正確理解鋼琴教學目標,只有這樣生在鋼琴教學過程中才會逐漸擴寬自己的思路,體會到鋼琴學習的樂趣所在。在音樂教師選擇教導學生的音樂曲目時,可以讓學生在考級之外的曲目選取其他較為簡單的中國傳統樂曲,再加之改編讓學生能夠彈奏出來,體會另類的中國風美感[15]。
(二)擴寬學生音樂學習范圍
針對傳統鋼琴教育中存在的應試教育問題,鋼琴音樂教師必須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創新鋼琴課堂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擴寬學習范圍,在技術理性教育基礎上,逐漸轉化為鋼琴實踐教育,通過添加其他樂器的輔助,促使學生能夠真正的領略到藝術之美。眾所周知,音樂的發展與社會環境有著很大的關聯性,人類學專家經常倡導將月視為一種文化進行研究,對于音樂方面的研,如果只用西方音樂藝術作為衡量標準,則會陷入一種思想較為狹隘的陷阱之中,缺乏對音樂本身的實際應用。音樂教育不應脫離實踐教育,因為無論是西方音樂文化,還是我國傳統文化內容,都有十分豐富的實踐過程中,都是無數人相互累積而得到的音樂精華,若想真正實現跨文化教育交流,必須實現西方音樂文化與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知識理論相結合。正如我國知名民族音樂學家王耀華先生說過“重視音樂首先要剖析音樂所處的文化脈絡,使音樂學習者能夠深刻體會到音樂文化的內涵,只有這樣才能促使音樂學習者能夠了解音樂核心內容”,這種真知的理念十分適合跨文化傳播鋼琴音樂教學。例如,某音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西方鋼琴背景文化時,可以通過背景時間軸直接架控制我國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能夠知道西方國家在發展音樂歷史過程中,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做出了怎樣的創新。同時,教師也應該在教學活動中多鼓勵學生與其他音樂學習者進行交流溝通,及時是不同種類的音樂教育,也會讓學生擁有更加良好的學習體驗。
結束語:
總而言之,自從鋼琴藝術傳入我國以來,不僅沒有受到我國文化的抵御,反而呈現出一種相互融合的跨文化傳播趨勢,鋼琴教育也逐漸趨向“主副一體化”教育模式,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擁有更多的主導權利,不再是課堂被動學習者,教師教學理念與教學目標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個國家之間的文化碰撞逐漸激烈,為了避免我國傳統音樂文化被舍棄,教師就必須摒棄傳統音樂教學的束縛,開創全新的教學模式,拓寬學生音樂學習范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探索心,將鋼琴教育文化背景全部傳遞給學生,促進中國鋼琴音樂教育質量快速提升,讓我國學生不僅能夠在演奏技巧上更剩其他人一籌,在情感控制上也能良好的把握。
參考文獻:
[1]高靜. 反思性創新教育在臨床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 2018, 000(006):852-853.
[2]田浩, 常江. 橋接社群與跨文化傳播:基于對西游記故事海外接受實踐的考察[J].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20(1):38-52.
[3]單波, 周夏宇. 新探索與內卷化:2015-2017年西方跨文化傳播研究述評[J]. 新聞與傳播評論, 2018, v.71;No.354(01):118-129.
[4]楊旸, 胡姍姍, 邢宏根,等. 借鑒與反思:學習分析在國外高等教育領域的應用[J]. 現代教育技術, 2018(2):107-112.
[5]康俊霞. 信息化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與反思[J]. 河北教育(綜合版), 2019, v.57;No.891,No.894(Z1):78-79.
[6]陳璐明, 曹越. 并置·堅守·反思——全球視域下《流浪地球》國家形象跨文化傳播[J]. 發展, 2020, No.355(05):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