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婉婷

摘要:宋綬作為北宋初期表里皆英之人,臻于政治以及文學抑或是書法方面在當時都有一定影響,然因書跡不存而鮮有人關注到其作為北宋初期“朝體”現象的發出者的現實意義。本文系從其為人以至文學、書法角度闡述北宋早期書法現象中的宋綬書法。
關鍵詞:宋綬;北宋初期;書法現象
一、個人簡介與年譜
宋綬,趙州平棘人(現河北),字公垂,謚宣獻。一說常山人,亦稱常山公。父皋,綬蔭祖父徽之而入仕。《宋史》稱其性孝謹清介,言動有常。從小便聰慧過人,十五歲時為童子試于天子殿,授同進士出身。在文學書法方面著稱于當時,是以儒學稱世的春明宋氏的奠基人。
二、文學涵養
其深受家學影響,祖父楊徽之無子,去世后家藏書悉與綬,常書頗豐常親手校勘。其母亦知書,每每親自教導,所以博通古今。除去祖父所傳之外,宋綬喜藏書,且自己親手校勘。家藏書頗豐,陸游曾言,宋緩家所藏書數量巨大,當時聞名的藏書家,李邯鄲公和宋常山公子書不下三萬卷。[2]從中可見其書之豐,每日游學期間,通貫經文便昭然皆知。
宋史記載一事就是最好的腳注:“景祐五年,賈昌朝言儀衙三事,綬奏:……后漢劉熙釋名曰:驘車,羊車,各以所駕車名之也。隋在的禮儀志曰漢氏或以人牽,或駕果下馬。此乃漢代已有,晉武偶取乘于后宮,非特為掖庭所制也。況歷代載輿服志,自唐至今,著之禮令,宜且仍舊。”[3]賈昌朝言皇帝出行儀禮之羊車是后宮所用,用于皇帝而不適,而宋綬以隋按漢制而行羊車,非后宮專用之制來說明羊車可用。
因在文學方面有造詣,多次進行大內重要典章的修撰工作。歐陽修稱其:“望系朝廷重,文推天下公”[4]。朱長文在《續書斷》中云其在朝廷以文章取勝。有《歲時雜詠序》,并晁補之作《續歲時雜詠序》以和。存世有賦一篇,詩四篇。其一云“奇材劍客當前隊,麗賦騷人托后車。江涵帝子翠飛閣,山際真君鶴馭天。”
2012年出土的《馮拯墓志》的文章撰寫被證實是綬所撰文,文章洋洋灑灑三千字。充足體現了其文章實力。馮拯是太宗時期的宰相,能為他的墓志撰文從側面反應公信力。
三、宋綬書法特征
(一)得古人法
黃庭堅對宋書雅有稱贊,曾云:“近世士大夫書富有古人筆法,唯宋宣獻公耳。”從中可知為什么黃庭堅推崇宋綬書法,是因為其書富有古人法度。陸游云:“常山公筆法森嚴,實傳鐘張古學。張丑管見:公垂李楷法為宋初第一,極得黃庭經樂毅論遺法”,《黃庭經》與《樂毅論》都是王羲之的小楷作品,可見宋擅小楷法度。文彥博于熙寧九年觀綬書云:“宣獻公文學德高望重,為一代宗師。頃年嘗游公藩,誤蒙與進。一日,延食于春明東閣,示余蘭亭蕭誠書,且曰“名筆也”。乃知公行愛類蕭。今年觀此小楷二軸,精勁有法,遠出前輩。追惟東閣眷與之厚,不覺泫然。”[5]可知綬之書以蕭誠為宗,蕭書亦不存于世,米芾認為其書極有鈡王趣。從上黃庭堅等人言論中可知其書取法二王根砥。
(二)清而不弱
宋綬與李西臺常被當對比向出現在書家評書之中。“宋宣獻公綬,……特工筆法,本朝以來稱李西臺與宣獻公。[6]在神文朝以筆法著稱當世的書家主要就是李建中和宋綬,可見黃庭堅所說的宋綬特有古法及是指善有古人筆法。李建中與宋綬雖同稱世與當時,但是他們的書法風格卻存在一定的差異,李肥而宋瘦。“國初稱能書者,惟李建中與綬二人,而建中之字,肥而重濁,或為時輩機評,謂有五代以來衰亂之氣;至綬則無間言,蓋其書富于法度,雖清癯而不弱,亦古人所難到者。而議者又謂:世之作字,于左右布置處,或枯或秀,惟綬左右皆得筆,自非深造者特未易知。[7]西臺書字肥不見肉從黃庭堅論中可見,又言其重濁,可見宋綬書法應屬清秀的風格。又黃庭堅云:“常山公書如霍去病用兵,所謂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孫吳。至其得意處。乃如戴花美女,臨鏡笑春,后人未易超越耳。”[8]如戴花美女之態可從其學生蔡襄處得到驗證。
四、宋綬書法受到推崇兩階段
米芾云:“宋宣獻公作參知政,頃朝學之,號曰朝體。”[9]宋綬曾兩任參知政事,分別是仁宗親政時明道二年和康定元年。康定元年任命時未上任便去世了。所以這里的參知政事頃朝學之,應該是明道二年至景祐四年,即公元1033至1037年,一共4年時間不到光景。同階段還因李宗諤在翰林掌文,而出現的趨時貴書。這都可歸類為北宋初期書法認知尚未建立起來自己的書法語言時,而出現的書法崇拜現象。而且這種現象帶有政治意味,在一定程度上可視為書法實用性的一種體現。宋綬成為朝體的主要受眾是官員,且人事變遷無常,故此以這種途徑傳播其書法影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書法開始走俏的第二個階段是神宗朝,神宗是英宗長子,于(1048-1085),英宗長子,治平三年(1066)立為皇太子,四年即皇帝位,在位時間在公元1067年至1085年。宋,劉次莊<法帖釋文>卷一云:“神宗皇帝喜徐浩書,熙寧、元豐間天下化之。”[10]明確知道其書是因為皇帝喜愛而風靡一時。
時黃庭堅的題跋亦得見宋綬書法受人推崇:“往時士大夫罕能到宣獻書札之,美者。前日裕陵游心藝文,頗歸翰墨于宋氏,于是天下靡然成風。墻隅敗紙,蛛絲煤尾之余,無不軸以象玉,表以綈錦,士大夫書此間,斑斑皆有筆勢。老杜云:【太宗妙其書,是以數子至。】有味其言也。”[11]裕陵即宋神宗,這句話提到了一個對比即神宗推崇宋綬書法前與推崇之后,宋綬書法在國朝的受重視程度差異明顯。
五、受其影響的主要代表書家
受宋綬書法影響的代表書家是宋四家之一的蔡襄。蔡襄字君謨,與天圣八年(1030)年中進士,景祐三年(1036)在西京留守推官任上,并在第三年成為宋綬的僚屬。明道二年(1033),宋綬在朝中官至參知政事,其書在朝堂受到追捧,于景祐五年(1038)出知河南府,并至康定元年去世。蔡襄在宋綬影響下有兩年時間,朱弁在《曲洧舊聞》中記載了蔡從宋學書之事:“蔡君謨得字法于宋宣獻。宣獻為西京留守時,君謨其幕官也。嵩山會善寺,有君謨從宣獻留題尚存。”可知蔡曾從綬學習字法。據曹寶麟先生考證的《門屏帖》是其在西京留守時的最早墨跡存世。蔡襄在其麾下時間較短,但有一些短期影響因素不可排除。蔡襄在宣獻謝世后曾作《司徒侍中宋宣獻公挽詞五首》表示哀悼:“文思精天下,忠謀盡帝前。唯無豐室累,清白是家傳”。說明蔡君謨對宋綬的敬佩。
六、試論宋綬書法作品不傳之緣
第一,尚意思潮的崛起使富有古法的宋書,與“為人作計終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的口號相違而石沉大海。
第二,其長期在大內做官,雖出知河南府,但也是其仕途生涯中非常短的一部分時間。書多為大內所存,世人難以接觸其書作。仕途經歷限制了其書作的傳播。
第三,史料記載中其以小楷著世,取法對象較為單一。
第四,時貴書因其追逐時貴之書法的特殊性,因為朝中時貴的交替是不穩定的,也就賦予時貴書同樣的不穩定性。追捧者會因在朝中當政的時貴變換更替而變換追捧的對象。
這種不因書法本身而受到追捧的“趨時貴書”的時風不會構成書法史的主軸。在書法史上起重要地位和流傳千古的必定是在書法藝術本身有重要創建的書家,他們的書作會經過時間的檢驗而世代相傳。學習宋綬之書的人本來就是以現實目的性進行追捧,新的時貴出現以及推崇宋書的神宗的謝世,這些因素都會減弱后人對其書之追捧積極性。
結語:
宋綬的書法在北宋時期被稱為朝體而存在,雖然其書作不存,但是陳述其在北宋早期存在怎樣的書法地位有利于我們了解北宋的書法生態。只憑借文獻的記載來評判一位書家的書法優劣,不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只有在有書作流傳的情況系才能以理論為基礎以作品為參照做出客觀的評價。以上所述就宋綬書法在北宋初期受追捧現象做簡略分析,表達本人拙劣的觀點,存在不足望老師指正,對于宋綬的研究存在很多資料的不完善,希望今后能不斷補充。
參考文獻:
[1]( 元)脫脫等撰:《宋史》卷二百九十一,宋綬傳 ,中華書局 1977, 第9727頁-9727頁
[2](元)脫脫等撰:《宋史》二百一十一 卷, 宰輔二,中華書局,1977
[3]陸游:《渭南文集》卷28,《跋京本家語》,四部叢刊初編本,第4頁.
[4](元)脫脫等撰,《宋史》一百四十五卷, 儀衙三 ,國初鹵簿
[5]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卷,宋宣獻公共挽詞三首,四部叢刊初編本
[6]文彥博撰:《潞公文集》外二種,題宋宣獻公書帖后,山右歷史文化研究院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2月第一版,第139頁.
[7]朱長文著《續書斷》, 《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第349頁
[8][宋]佚名 ,顧逸點校,《宣和書譜》,正書四,宋綬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84年10月第一版,第46-47頁
[9][宋]佚名 ,顧逸點校,《宣和書譜》,正書四,宋綬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84年10月第一版,第46-47頁
[10]米芾《書史》, 盧輔圣, 國書畫全書,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第974-974頁
[11]張典友著《宋代書制論略》文物出版社,2012年8月第一版第43頁
[12](宋)黃庭堅撰《山谷題跋》,白石點校,《跋常山公書》,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第一版 ,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