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祖文 李智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是中國共產黨經歷無數彷徨、失敗、曲折,最終走向正確道路、走向勝利與成功的歷史,是無數共產黨人不畏艱難困苦、不怕犧牲,用生命、汗水、智慧澆灌的歷史,是廣大人民群眾一心一意跟黨走,投身波濤洶涌的革命、火熱的生產建設和轟轟烈烈改革事業的歷史。無數個細節構成了恢弘的歷史大勢,無數次探究鑄就了思想的力量。今天,我們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上,要認真回望我們走過的路,破解歷史勝利的密碼、汲取歷史經驗的力量,以更加堅實的步伐踏上新的偉大征程。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對于宗教界而言,廣泛深入開展“四史”學習教育,需要以強烈的問題意識,搞清楚“為何學”的初衷問題,解決好“學什么”的選擇問題,處理好“怎么學”的方法論問題,真正做到學思用貫通,知行合一。
學習初衷——為何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深入學習“四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學習“四史”是堅定理想信念的固本之舉。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探索史、奮斗史、創業史和發展史。開展“四史”學習教育,就是要引導廣大信教群眾以史為鏡、以史明志,把苦難輝煌的過去、日新月異的現在、光明宏大的未來貫通起來,弄清中華民族從哪里來,將往哪里去,在亂云飛渡中把牢正確方向,在風險挑戰面前砥礪膽識,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根基。學習“四史”是激勵奮進的深遠之謀。博大精深的“四史”承載了中華民族艱辛探索、頑強奮斗的光輝歷程,浩若煙海的“四史”故事充滿了扭轉乾坤、感天動地的強大能量。開展“四史”學習教育,就是要引導廣大信教群眾以史鑒今、資政育人,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為國家和民族作出的偉大貢獻,深刻感悟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為人民的初心宗旨,傳承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奮斗中鑄就的偉大精神,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學習“四史”是錘煉政治品格的關鍵之策。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境外敵對勢力對我實施西化、分化圖謀和滲透顛覆破壞活動日益加劇,各種錯誤思潮借機泛起。開展“四史”學習教育,就是要引導廣大信教群眾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探究歷史規律,提升政治判斷力、政治鑒別力、政治執行力,深刻領悟黨永葆青春活力的基因密碼,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內容選擇——學什么。偉大的歷史積淀著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又在實踐中不斷激發出磅礴的創造偉力。學好“四史”,既要通讀博覽,更要秉要執本,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學習“四史”中強化理論武裝。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線,結合各宗教發展史和各個時期黨的宗教工作基本觀點、基本政策,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史”的重要論述,特別是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要及時跟進學、前后貫通學、聯系實際學,不斷增進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在學習“四史”中堅定信念信心。用全面的眼光,把握從建黨的開天辟地,到新中國成立的改天換地,到改革開放的翻天覆地,再到黨的十八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深刻認識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今天我國各宗教健康傳承的良好局面和廣大信教群眾的幸福生活。在學習“四史”中汲取前行力量。回顧百年黨史,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鍛造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偉大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一系列偉大精神,創造世所罕見的“兩大奇跡”,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三次偉大飛躍”,在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恢復經濟正增長,彰顯了中國智慧、中國力量。要從百年大黨的精神譜系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進一步在思想上弄清楚理解透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不斷增進“五個認同”。
方法論——怎么學。開展“四史”學習教育,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重大政治任務,要把學習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經常。一要精心組織實施。把學習教育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主題教育、宗教活動場所“四進”、平安宗教活動場所創建有機結合起來,深化各宗教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和闡釋,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承。宗教團體領導班子要發揮領學促學的作用,在學習上有更高標準、更高要求,以“關鍵少數”示范帶動“絕大多數”。宗教事務服務中心要加強督促檢查指導,推介開展學習教育的好做法、好經驗、好典型,把學習教育開展情況作為宗教團體年度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確保學習教育各項任務落地落細落實。二要豐富形式載體。湖北是紅色沃土、英雄之地,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孕育了紅安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等偉大精神,涌現了黃旭華、張富清、張定宇等一批先進模范。要精心設計活動內容、選擇活動載體,用好用活荊楚紅色資源,綜合運用課堂講授、專題研討、現場體驗等方式,把“四史”學習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講好宗教界的愛國故事,講好宗教界前輩與黨真誠合作、團結奮斗的故事,講好身邊的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愛國愛教、奉獻社會的故事,引導信教群眾把自身發展與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三要力求取得實效。注重把學習“四史”同總結經驗、觀照現實、推動工作結合起來,積極動員廣大信教群眾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緊扣“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的區域發展布局,為疫后重振、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等重點問題獻計出力。
宗教的生存和發展,取決于所處的社會。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史,對宗教界來講,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推動和踐行我國宗教中國化。宗教只有適應中國社會、融匯中國文化,才能在中國這方水土扎根生長。
在增強政治認同上凝聚共識。政治認同是根本性的認同。太虛大師、閔智亭大師、達浦生教長、吳耀宗牧師、丁光訓主教等老一輩愛國宗教界人士,把宗教自身發展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系起來,樹立了愛國愛教的典范。在新的發展時期,全省宗教界要賡續優良傳統,發揮代表人士作用,做好引導促進工作。一要加強政治引領。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契機,在全省宗教界廣泛開展愛黨、愛祖國、愛社會主義“三愛”學習教育活動,增強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要結合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偉大斗爭實踐,引導廣大信教群眾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增強廣大信教群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二要加強思想引導。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法治宣傳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獨立自主自辦原則教育,持續推進宗教活動場所“四進”,引導廣大信教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不斷提高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三要加強行動指導。自覺在大局下定向擺位,圍繞“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重大戰略,協助黨委政府做好凝聚人心、增進共識、增添力量的工作,做到既為一域爭光,更為全局添彩。
要在增強文化融合上凝聚共識。歷史經驗表明,只有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中華文化氣質,我國宗教才能立根生長。一要樹牢核心價值觀。24個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規范和道德引領,是涵蓋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的價值體系,是全體公民的共同價值追求。宗教界要深入挖掘宗教文化中蘊含的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思想,使本宗教充分彰顯新時代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二要樹牢國家利益至上。宗教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總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當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為達到遏制中國的目的,利用宗教對我進行政治滲透,力圖使我國宗教“去中國化”“逆本土化”“逆中國化”,其實質不是宗教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宗教界要保持清醒頭腦,不管境外敵對勢力如何鼓噪、如何利誘,都要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在服從國家根本利益、總體利益上信念彌堅。堅決反對把國外宗教教義教規奉為圭臬,甚至把外國價值觀作為衡量我國宗教的標準的行為。三要樹牢大歷史觀。在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近代中國180年的斗爭史、中國共產黨100年的奮斗史、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史中,中國宗教的生存發展總是植根于中華文化的深厚土壤,宗教的命運總是與祖國命運、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緊密相聯,要以大歷史觀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堅決反對那種只講片段、不講全程,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歷史虛無主義,堅決駁斥對我國宗教歷史蓄意歪曲的惡劣行為。四要樹牢文化自信。宗教在對世界的基本看法上與唯物主義不同,但宗教倡導的包容、平和、仁愛、理性等思想與社會主義價值觀并行不悖。要堅定文化自覺,堅持正確方向,深入挖掘宗教教義教規中與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相符合、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符合的積極因素,對宗教作出與時俱進的新闡釋,并使之成為宗教文化的主導,不斷開創引領宗教發展的新局面。
要在增強社會適應上凝聚共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我國宗教適應社會發展提出了新要求。無論本土宗教還是外來宗教,都要不斷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做到契理契機、與時偕行。一要堅持依法辦教。自覺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正確認識國法與教規的關系,堅持權利和義務的統一,防止把宗教身份特殊化,絕不允許有法外之地、法外之人、法外之教。要強化法治觀念,樹立法治意識,在法律政策允許范圍內開展宗教活動,絕對不能允許非法宗教活動擾亂正常的宗教活動,絕對不能允許境外宗教極端勢力滲透到國內,更不允許在國內宣揚宗教極端思想。這是我們對國家、對民族、對廣大信教群眾的責任。二要自覺維護穩定。持續解決好佛教道教商業化和教風不正問題,建立長效機制,防止反彈回潮;防范“清真”概念泛化苗頭,堅決抵制宗教極端化思想;推進天主教民主辦教,不斷壯大愛國宗教力量;深化基督教專項治理,堅決抵御境外利用宗教進行滲透和干擾,依法打擊非法宗教活動,切實維護政治安全、政權安全。三要履行社會責任。扎實開展平安宗教活場所創建,打造一批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示范宗教活動場所,引導宗教與社會發展同步、與時代進步同頻。積極探索宗教服務社會、服務人群的方法與途徑,依法依規參與社會救助、興辦公益慈善事業,在扶貧濟困、養老助學、生態保護等方面發揮有益作用,影響和帶動廣大信教群眾建功“十四五”、奮進新征程,為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貢獻力量。
加強宗教規范化建設,是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的進一步深化,是當前開展“四史”學習教育的成果體現。2020年以來,國家宗教局相繼出臺了《宗教團體管理辦法》《宗教教職人員管理辦法》《宗教院校管理辦法》等制度性辦法,為推動宗教事務管理由“治標”向“治本”轉變、由“管得住”向“管得好”提升提供了依據。
一要加強團體建設。宗教團體是黨和政府團結、聯系宗教界人士和廣大信教群眾的橋梁和紐帶。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把政治標準和政治要求貫穿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各方面全過程,把黨的宗教工作方針政策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在宗教領域落地落實。要發揮團體在宗教內部事務中的協調引領作用,探索將ISO國際質量管理標準理念引入宗教內部事務管理工作中,對人員管理、財務管理、衛生防疫、安全保障等方面進行標準化設計,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活動。要加強班子建設,健全民主管理組織和議事決策規則,杜絕“家長制”“一言堂”,努力建設政治上可信、作風上民主、工作上高效的領導班子。
二要加強制度建設。制度建設是規范宗教事務管理的重要保障。要完善宗教團體章程和工作運行機制,把黨的宗教政策和有關法律法規內化為宗教團體規章制度,推動各項教務的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要建立健全宗教活動場所內部管理制度,把《宗教教職人員管理辦法》《宗教院校管理辦法》《宗教團體管理辦法律》等法律法規和宗教教規教義有機結合起來,化繁就簡,統一規范,形成適應時代進步要求的宗教內部管理規范體系,真正做到有制可依、有規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為匡正教風提供制度保障。
三要加強教風建設。道風正,則教運興;道風偏,則教運衰。目前,宗教領域教風總體向好。但存在個別教職人員信仰淡化、戒律松弛、好大喜功、追名逐利以及宗教活動場所民主管理和制度規范落實不到位等現象,在各個宗教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這些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糾正,切莫讓教風問題由“切膚之痛”演變成“錐心之痛”。宗教界人士要秉持以戒為師,勇于自我凈化,全面從嚴治教,更好地引導廣大信教群眾。宗教團體要對本宗教傳統戒律進行全面疏理,完善本宗教教規制度體系,健全宗教教職人員監督檢查,考評獎懲和準入、退出機制,使教職人員心有所戒、行有所止,真正做到內強素質,外樹形象。
四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是做好新形勢下宗教工作的一個關鍵問題。宗教團結要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起作用”的標準,建立培養機制,完善培養體系,制定培養規劃,努力建設一支規模適當、質量過硬、梯次合理宗教教職人員隊伍。宗教院校要履行辦學主體責任,發揮培養愛國宗教人才、正確闡釋宗教教義、輪訓宗教教職人員“三個基地”作用,統籌抓好國民教育、法治教育、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宗教教育,提高教職人員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宗教活動場所要關心優秀青年教職人員的成長,把教育培養、選拔使用、日常管理結合起來,注重在工作實踐中鍛煉、在大是大非考驗中檢驗,培養出更多精通經典教義、精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層次、高素質“雙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