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小蘭
交往概念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中占據重要的地位,馬克思對交往主體、交往過程以及交往價值的論述,對現階段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馬克思主義交往概念是指平等的個人、民族、國家之間在物質、精神層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以達到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它涵蓋了一切社會關系,不同于日常意義上的交往。首先是交往主體的擴大化——主體由個人擴大到家庭、民族、國家;其次是交往類型的擴大化——交往類型由語言交流擴大到物質交往、精神交往。
在馬克思筆下,交往的主體是現實的人,現實的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受“自己的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交往的一定發展——直到交往的最遙遠的形態——所制約”,“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馬克思強調物質交往的基礎性,精神交往是物質交往的直接產物,并且經濟利益是人們交往的驅動力,交往首先要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交往的過程強調普遍交往,“只有當交往成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業為基礎的時候,只有當一切民族都卷入競爭斗爭的時候,保持已創造出來的生產力才有了保障”。交往的目的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不斷闡述交往概念目的是實現共產主義理想——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共產主義理想中,交往不再是被迫的而是自愿的,不再是手段而是目的。
構建“e帶e路”實踐平臺是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網絡信息時代的有效路徑。隨著使用網絡的人口不斷增多、涉及范圍和領域的不斷擴大,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所涉及的范圍、人數的差距在不斷縮小,其精神實質具有內在統一性。在網絡信息時代,如何更好地進行個人、團體、國家之間的平等交往,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e帶e路”構想的最高價值所在。馬克思主義交往思想中交往主體的現實性、平等性,規定了“e帶e路”構建要加強網上文化交流共享,尊重各個國家的網絡主權;交往類型重經濟利益,要求“e帶e路”建設要推動網絡經濟創新發展,實現共同繁榮;交往過程強調普遍性,要求“e帶e路”加大開放合作力度,完善全球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交往目的突出人的自由聯合體構建,要求“e帶e路”構建公平正義的互聯網治理體系。
馬克思主義交往思想有助于構建相互尊重的“e帶e路”交往平臺。西方發達國家常持一種“網絡自由”高于“網絡主權”的論調,而這種所謂的“網絡自由”實際是西方發達國家干涉別國主權問題、危害網絡安全的幌子。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不同的國家由于發展程度的不同,國家實力有強弱差距,主體不可能存在絕對的平等,因此“e帶e路”強調交往主體的主權性,主張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捍衛“網絡主權”的行為有助于各國交往不以經濟實力論大小,摒棄意識形態差異,充分發揮“e帶e路”網上人文交流互通互聯的功效。
馬克思主義交往思想有助于促進共同繁榮的“e帶e路”交往實踐。網絡信息時代的來臨并沒有因此縮小各國之間的差異,反而增大了貧富差距,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優勢信息資源、優勢網絡技術搶占新興產業市場,造成新一輪的“數字鴻溝”,大數據、云計算、跨境電商等都使得信息資源占比失衡,交往產生異化,部分發展中國家被迫淪為分工鏈條的低端,承擔廉價勞動、環境損害的后果。“e帶e路”主要為促進各國人民共同富裕、各國經濟共同繁榮提供網絡平臺和技術支持,中國通過輸出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互聯網經濟模式共享經濟發展成果,讓周邊國家乃至其他地區國家也能搭上中國發展便車,長遠來看,其他國家的網絡技術發展也為中國提供了廣闊的世界市場空間。
馬克思主義交往思想有助于拓寬交流互鑒的“e帶e路”交往渠道。在21世紀網絡空間交往領域影響變大的時代,普遍交往已是大勢所趨,構建“e帶e路”正是普遍交往的時代召喚。當今世界,網絡空間普遍交往存在諸如跨國詐騙、隱私泄漏、黑客攻擊等安全、協作問題,而“e帶e路”正是加強各國合作交流、開放共享的有效渠道,“e帶e路”通過尋求各國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約數,實現全球信息網絡資源共享,有利于增強網絡空間普遍交往的安全性,更好地暢通交流互鑒的渠道。
馬克思主義交往思想有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網絡空間治理體系。西方發達國家利用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擴大了交往異化,網絡空間也由于網絡技術發展差異造成不平等的網絡秩序,這種不公平、不公正的網絡治理體系也將導致物理空間的不平衡、不公正進一步加大。“e帶e路”將一帶一路倡議和互聯網結合,讓各個個體、團體以及國家有一個公正公平、民主平等、廣泛參與的機會,此舉有利于沖破舊有秩序,增強參與國家的發言權,共同治理網絡空間。
為實現相互尊重,“e帶e路”交往平臺需要持續加強思想建設。由于生產力水平差異、意識形態差異,各國人民、群體、組織之間交流仍存在桎梏,對“e帶e路”缺乏信任感,因此需在思想上促進交往國家摒棄意識形態觀念。在實踐上首先應堅持網絡主權高于網絡自由的原則,“e帶e路”國家層面交往時要明確網絡交往邊界,明確國家的網絡權利與義務,對侵害他國網絡主權、觸犯他國網絡邊界的行為及時處理,確保交流長效保障機制;其次加強建設人文交流平臺,如以網上論壇的形式長期進行溝通,對相關問題進行討論,及時解答疑惑,并形成常態化長效機制,持續促進個體之間的理性認同、情感認同。
為實現共同繁榮,“e帶e路”交往實踐急需解決經濟交往問題。重視經濟交往融合。馬克思交往思想強調物質交往的重要性,只有經濟利益得到有效實現,才能提高“e帶e路”用戶黏著度。因此,“e帶e路”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與互聯網經濟模式互鑒,實現各國共同繁榮。創新發展網絡經濟。信息時代滋生出新興產業,如電商、電競等一大批互聯網行業,這些新興行業帶動了生產力發展,促進了就業,在“e帶e路”經濟交往中應該鼓勵這些網絡經濟行業的優秀企業家、技術員交流經驗,將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這類新興產業在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多管齊下,通過加強交流合作和實施機制約束,規避經濟風險,同時也需要加強技術保障,完善區塊鏈+人工智能技術,追蹤問責不良貿易者。
為實現交流互鑒,“e帶e路”交往渠道需要增強共同利益黏性。交往渠道以加強共同利益為黏合劑,光是簡單擴充交往渠道還遠遠不夠,要想使“e帶e路”交往具有實效,則需堅持以共同利益為基本原則構建多邊交流渠道。尋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是深度合作的根本所在。像網絡恐怖主義、網絡信息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是每個國家都需要注意并解決的,因此“e帶e路”可以在這些全球性問題上達成利益共識,共同應對全球化時代帶來的問題挑戰。
為實現公平正義,“e帶e路”交往空間需要加強網絡治理能力。國家自身應當重視網絡科技的發展,提供政策、財政方面的保障,加強對科技人才的培養,努力提升網絡技術能力,破除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只有網絡技術增強,網絡治理體系才有保障。另外,加強網絡治理機制約束。“e帶e路”多重交流互動而輕機制監管,導致有時候即便探討出來的結果很好,卻難落到實處,某些國家違背約定也不會受到相應的制裁。為了避免公平公正的網絡空間治理體系建設流于空泛,需要各國合作協商,共同設立具體的網絡空間監管機構,以及實行具體的網絡行為規范章程,確保“e帶e路”交往主體行為受到約束,網絡權利和網絡責任得到落實。此舉將有利于網絡空間治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建設一個真正公開透明、公平公正的“e帶e路”實踐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