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中
1935年10月21日,毛澤東在彭德懷于吳起鎮打敗馬鴻逵的騎兵后,寫了一首《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這首詩不僅體現了毛澤東對彭德懷的高度肯定,同時生動地展現了彭德懷的性格氣質特征,即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經世致用、堅韌不拔,與湖湘文化具有高度一致性。
彭德懷早年投身湘軍時,就在《論立志》一文中寫出了他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切關注,大意是:志不立,吾人無可成之事。國亡家亡,滅種隨之。覆巢之下,豈容完卵?弱肉強吞,莫此為甚。吾人生逢斯時,視若無睹,何異禽獸為伍。1922年報考湖南陸軍講武堂時,彭德懷將原名“得華”改為“德懷”。好友郭得云問改“德懷”是什么意思?他解釋:“懷是想念貧苦人民,德是為貧苦人奮斗,為國家富強而奮斗!”可見彭德懷有著為人民幸福而奮斗的初心和使命。
在早年確定的救貧會章程中,彭德懷、黃公略等人提出:1.滅財主,實行耕者有其田;2.滅洋人,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回海關、租界,取消領事裁判權;3.發展實業,救濟貧民;4.實行士兵自治,反對笞責、體罰和克扣軍餉,實行財政公開。4項章程中飽含的反帝愛國思想體現了一個愛國者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深切關注。
武漢會戰結束以后,汪精衛、周佛海等國民黨高層公然投敵。為了反對投降主義,彭德懷果斷率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斃傷日軍20645人、偽軍5155人,俘日軍281人、偽軍18400人,鉗制了大批在華日軍,遏制了妥協投降的暗流,增強了全國軍民抗戰到底的信心,提高了共產黨、八路軍的聲威,揭穿了八路軍“游而不擊”等謊言。
1959年廬山會議上,彭德懷作為分管軍隊事務的國務院副總理和國防部長,本可不對經濟領域的問題提出尖銳的意見,但他卻提了。他的夫人浦安修問他:“你是管軍事的,為什么多管經濟呢?”彭德懷回答:“我是政治局委員,我看到了不能不說。”彭德懷為了國家利益絲毫不計個人榮辱。
大革命失敗后,在中國革命處于危急時刻、大批共產黨員和革命志士慘遭殺戮的情況下,身為湘軍團長的彭德懷毅然加入了共產黨,他說:“走共產黨的道路……決不回頭,主意早就定了。”面對革命低潮,他滿懷信心。長征路上,彭德懷是敢為人先的開路先鋒,他率領的紅三軍團作為紅一方面軍長征的主力和先鋒,披荊斬棘、斬關奪隘,為紅一方面軍長征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湘江戰役彭德懷率領紅三軍團,以傷亡4000多人的重大代價,出色地完成了掩護中央縱隊和后衛部隊過江的任務。通道轉兵后,彭德懷率紅三軍團向甕安進發,一舉突破了敵軍烏江防線,為遵義會議贏得了寶貴時間。在遵義會議后,彭德懷率紅三軍團北渡赤水,回師攻占婁山關,再克遵義城,取得長征后第一個大勝利。此后,彭德懷又率軍三渡赤水和四渡赤水,進而迅速南渡烏江,威逼貴陽,進軍云南,巧渡金沙江,擺脫了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奪取了戰略轉移的主動權。1935年6月,紅一方面軍同紅四方面軍會合后,他堅決擁護北上方針,反對張國燾的分裂活動,并率陜甘支隊首先到達吳起鎮。作為長征路上的先鋒,彭德懷一馬當先、敢為人先的氣質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抗美援朝掛帥的問題上,彭德懷敢為人先的氣質不言而喻。中央曾考慮派善于大兵團作戰的粟裕掛帥,但由于粟裕疾病纏身,且一時難以康復,不能出征。之后,中央又考慮派中南軍區司令員林彪掛帥,但林彪對抗美援朝顧慮甚多。在當時情況下,與當時世界上武器裝備最先進的美軍進行對抗,對于高級將帥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挑戰。在困難面前彭德懷沒有推卻,他說:“出兵朝鮮是必要的,打爛了,等于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就是。如果美軍擺在鴨綠江和臺灣,它要發動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
有些人認為,彭德懷性格剛烈,不太講究領導藝術和方法,有些事情處理得不夠細膩,盡管是優秀的軍事家,但對于地方事務尤其是經濟建設規律缺乏深入的了解。然而查證歷史事實,我們可以發現彭德懷在經濟領域有著很深的造詣,除了戰爭領域問題,他隨時隨地注意經濟社會發展的細節,并提出過很多建設性意見。
1937年12月,彭德懷從抗日前線返回延安開會,途經臨汾時見汾河兩岸農民爭售糧棉,棉花每斤八九分錢,1元錢足可購得12斤新棉,糧價比棉價還要賤。隨行的人認為這是因為山西地方富庶,所以各種物資充足,物價因而相對便宜。彭德懷卻敏銳地意識到這種現象的反常。他認為,山西固然比陜北富庶,但糧棉價格如此之賤,是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為此,彭德懷立馬向中央發電,要求從八路軍緊張的經費當中擠出10余萬元收購糧棉。這個措施實施后,八路軍以極小的代價獲得了大批物資。
除了在軍事領域與日軍進行對抗之外,彭德懷還注重與日軍進行經濟貿易戰。1938年春,日軍在其控制較為穩固的冀中地區征購糧食等戰略物資。在意識到日軍有將華北作為戰略物資基地的圖謀后,彭德懷要求:“用一切方法與努力將鐵路兩旁之糧食搬入山地”,“盡力購買醫藥、通訊器材、布匹、棉花,妥為儲藏”。他提醒聶榮臻在晉察冀區“由娘子關到門頭溝的六七百里大山中,分段儲存各種軍需品”。難能可貴的是,彭德懷在對日經濟戰當中形成了統制貿易的思路,1942年夏他就明確指出:和敵占區完全斷絕來往,是不可能而且是有害的。敵占區只是某一段時期為敵暫時占領,這不可能根本改變華北各地區經濟的歷史關系和相互依賴的歷史規律。我們應當通過貿易戰,有計劃地組織對我有利的物資交流,維護群眾的經濟利益,去發動群眾來反對敵寇的經濟掠奪,才能打破敵人的封鎖政策。
在繁忙的軍事工作之余,彭德懷非常注重對地方經濟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為經濟領域的決策提供依據。1948年2月,彭德懷在率領西北野戰軍從陜北南下關中時在延川住了兩天。這兩天他專門派秘書對街上的小商小販進行調查,了解市場情況。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之后,鑒于市場蕭條,彭德懷向中央建議停征營業稅一年至兩年,以便恢復市場,活躍經濟。毛澤東在看到這個建議后大加贊賞,并指出:“各地對于工商業的稅收政策的內容及其結果如何,完全沒有或很少向中央作報告。”隨后中央采納了彭德懷的建議。從這樣一個很小的調查當中進行解剖麻雀式的分析,反映了彭德懷在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管中窺豹、見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的本領。
勝敗乃兵家常事。所謂的常勝將軍,也只不過勝多敗少而已。但杰出的軍事家,往往能夠在失敗之后百折不撓、堅韌不拔,重新站起來擊敗對手。在彭德懷身上,堅韌不拔的意志就屢屢閃現。
1941年5月,八路軍總部遭襲擊后,中共中央非常擔心彭德懷的安全,多次發電希望他回到延安。毛澤東曾發給劉伯承、鄧小平并轉彭德懷電報:“感日五時電悉,總部被襲,左權陣亡,殊深哀悼。瑞卿、立三已否脫險,甚念。目前總部電臺已全部損壞,建議總部暫隨一二九師行動。”中共中央書記處經過反復討論,最終達成一致意見——為了確保安全,避免類似情況的再次發生,八路軍總部最好由晉東南遷至晉西北。6月15日,彭德懷致電中共中央書記處,報告華北敵后特別是河北平原的嚴峻形勢。但彭德懷深信,敵后斗爭完全有可能堅持到抗戰勝利。為應付嚴重環境,他向中央建議八路軍野戰政治部與北方局機關合并。彭德懷此時考慮的,仍是如何扭轉敵后抗戰的困難局面,如何去戰勝敵人,至于個人的安危,絲毫沒有放在心上。
西府戰役中的隴東突圍,是彭德懷自認的一生4個敗仗之一。西北野戰軍雖殲敵2.19萬人,自己也傷亡了1.49萬人,占野戰軍全部兵力的五分之一左右,戰損比例太不合算,且失掉了努力得來的大部分戰果。戰后,全軍上下總結了經驗教訓,彭德懷帶頭作自我批評。彭德懷還用手指著自己的腦門說:“彭德懷呀彭德懷,你的馬列主義就是沒有學通,看問題一格一格的。只看到胡宗南、馬步芳兩軍矛盾一面,忽視胡、馬兩軍在反共反人民這一基本點上完全一致的一面。”一年多以后,第一野戰軍發起扶眉戰役、蘭州戰役,給了胡宗南和馬步芳兩軍以毀滅性打擊。
彭德懷是一個具有鮮明個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軍事家,這種氣質的形成與他深受湖湘文化熏陶有著密切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