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正
遼寧自然空間建設有限公司 遼寧錦州 121000
景觀生態小流域是在傳統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基礎上,集水土流失防治、水資源保護、面源污染防治、農村垃圾污水處理、村容整治等為一體的綜合治理。隨著流域人文景觀的開發和保護、生態景觀建設與優化等綜合治理新理念。
水是人類生命之源,土壤是生命之母。土壤侵蝕切斷了人類繁衍的希望。因此,必須充分重視水土流失問題,制定綜合治理方案,結合現代技術和管理。將該方法應用于綜合治理工作,提高質量效果和工作效率,從根本上改變日益嚴重的水土流失形勢[1]。在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過程中,會涉及到很多問題。這就需要相關部門的集中研究與合作,以小流域為綜合治理的基本單元,構建完整的小流域水土流失數據體系,便于數據的收集、分析、整理和參考,以及點對點的治理和管理,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在綜合治理階段和實施現代化管理中,小流域周邊的山、水、林、田、湖、草也應納入管理范圍,形成較為完善的保護體系,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應用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我國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現狀總體上是非常可喜的。在政府領導和當地群眾的通力配合下,一些地方已經實施了生態清潔小流域[2]。在項目中,流域生態環境初步得到改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也在穩步推進,出現了許多成功案例。但仍有部分地區受社會經濟因素影響,綜合治理形勢不明顯。例如,一些小流域周邊自然環境十分惡劣,風沙不斷吞噬周邊農田,人民生產生活受到很大影響,影響相關產業發展,導致經濟發展緩慢。地方政府的資金不足,無法投入水土流失治理。出現溝道下切,溝岸擴張、下游河道、水庫淤積。部分坡耕地成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因使用化肥、農藥,產生了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因此,目前部分地區的綜合治理工作依然十分嚴峻。
通過對農業產業運行的分析,當農業土地資源經歷水土流失時,土壤中的大量有機質會被帶走,養分也會流失。如果水土流失嚴重,土層變薄,農產品質量下降,限制土地資源生產能力。
水土流失會產生大量淤泥、砂石和碎石,造成河道堵塞,給交通、工程設備和人類生命安全帶來隱患,危及當前社會經濟發展[3]。
在當前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水土流失的發生可能使生態環境迅速惡化,導致該地區土壤肥力嚴重下降,植物保水能力遭到破壞。地面由亮砂、土壤和裸巖組成,不同的地面成分有不同的影響。如果經常下雨,水土流失嚴重,還會引發各種自然災害。
流域年均降雨量多年居高不下,降雨分布嚴重不均。雨季的降雨量約占全年降雨量的70.0%,大部分降雨以暴雨形式落在地表,沖刷表層土壤,加劇水土流失。
盆地地質主要由殘渣、沖積物和其他易侵蝕物質組成。耕地表層土為肉桂土,耕層含礫石,土質輕,保水能力差;從地形地貌看,盆地內坡陡,溝深,坡起伏5°以上的坡度占陸地總面積的79.26%,加劇了地表徑流侵蝕。
流域內平均林草植被覆蓋率為47.02%。坡耕地、園地、低覆蓋率的林草和低覆蓋率的荒地易發生水土流失。
受該地區資源條件限制,流域內大部分人口以大田種植和果園經營為主要產業,而畜牧、水產品等產業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4]。單一的產業、有限的資源和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形成了供需矛盾,進而引發人們開墾荒山荒草,最終導致水土資源的災難性流失。
解決水土流失問題的根本途徑是治理和管理,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長期的投入。因此,資本已成為實現治理計劃和管理策略的基礎。資金短缺意味著許多解決方案具有更理想的效果卻無法實施。目前,政府主要負責小流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因此,資金的主要來源是政府。在長期投資沒有經濟回報的情況下,政府的財政支出將是困難的,盡管國家和政府對此非常重視。然而,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仍存在資金缺口。這就需要在綜合治理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更多的資金來源,幫助政府減輕負擔,更好地運用現代管理戰略。
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離不開當地群眾的積極配合。但是,隨著大量當地中青年勞動力涌入城市打工,當地群眾基礎日益薄弱,專業技術人才日益匱乏,因此他們可以投身水土流失治理。在他們的家鄉。從事經營管理的專業技術人才更是鳳毛麟角。目前,政府采取了很多激勵措施,政策上也有傾斜,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家鄉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來,但效果并不明顯。
解決我國小流域水土流失問題,首先要樹立明確的管理思路。就當前形勢而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可持續發展是現代管理的核心理念。有效防止土壤進一步侵蝕,防風防沙,減緩風速,從而緩解水土流失問題。之后根據實際情況構建科學的管理體系,建立數據收集、分析和管理體系,對小流域生態環境進行準確分析,從而找到最科學的治理方案,使小流域的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從源頭入手,可以盡快切斷污染源,提高治理效果。目前,造成我國小流域水污染的主要因素通常包括工農業生產、生活污染和水土流失。為了能夠更準確地判斷污染程度和污染源,確定有針對性的治理方案,可以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建立完善的數據管理系統,對當地地貌、水文氣象、土壤等進行詳細統計。植被、流域分布、土壤侵蝕和社會經濟狀況,并實時監測這些數據的變化,使我們能夠更準確地判斷污染源[5]。在治理過程中,需要社會各界的合作。例如,確定污染源來自工業用水,需要質檢部門和環保部門聯合對區內企業進行統一檢查。一旦發現工業廢水含有有毒物質,就要制定合理的處理措施,檢測合格后方可排放。
實現小流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是綜合治理的根本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治理過程必須是全面的,這就需要采用現代管理方法。例如,在增加綠化面積和防止水土流失的過程中,首先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對小流域的水土條件進行詳細分析,并考察其屬性。注意類型組合,找到最適合的植被和作物類型,優化水土保持效果。可分三步實施:第一步解決生態污染問題,對污染源材料進行無害化處理,確保流域內的水、土壤和環境不會對人類造成危害身體和生態。第二步是加大宣傳力度,保護現有生態系統不受破壞,為自然恢復留有余地。例如,該山因放牧而關閉。第三步是手動修復。通過對小流域現有植被狀況和水質的復查,人工添加一些植被或生物,使原有生態系統更加完善,更具韌性,達到更好的生態效果。
綜合治理是目前我國為解決小流域水土流失問題制定的最有效的方案。現代管理是綜合管理的核心和必然趨勢。因此,在治理過程中深入研究綜合管理的現代管理策略是十分必要的。以小流域的人工林種植為例。在人工林的種植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是樹種的選擇和種植策略。種植計劃的確定需要根據對當地環境的詳細了解。在土壤區,需要建設調水林,可以有效分散水勢,緩解水土流失;侵蝕溝附近宜建固溝林;河岸兩側還應建設護岸林,以保證岸坡長期穩定。這些功能林所需要的樹木需要從功能、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成本等方面進行科學計算,才能制定出最優化的種植方案。
根據流域土地利用現狀,合理規劃分區,使流域土地利用單元更加功能化、專業化,劃分為生態、景觀、生產、居住、交通5大功能區。①生態功能區:位于流域附近,坡地中上部,以森林和草地為主。屬于流域重點保護區,具有防風、節水、凈化空氣、優化人居環境等功能。在治理過程中,要優化現有林草植被體系,加強管理、保護和防治措施,提高整體生態功能。②景觀功能區:位于坡地中下部,包括河流、渠道、耕地等,在現有景觀的基礎上,合理種植喬木、灌木、花卉等,并增加小型工程景觀、石桌、石凳等等。③核心工業區:對現有坡耕地,采取規模化、綠化改造,改造為水平梯田、等高耕作。同時,要注意梯田壟作等高線耕作保護帶的建設,做到田間整齊、壟間相連。清除。改造現有果園,通過建設果樹梯田、果樹托盤,合理調節果園林下植被,提高其抗旱和蓄水能力。④居住區:通過做好生活垃圾和污水的處理,水源井的建設,優化和美化項目區人民的生活環境。⑤交通區域:通過道路修復和道路美化工程,積極改善區域內及周邊的交通狀況。
根據該地區水土流失治理的緊迫性和預算治理資金的可得性,統籌規劃,分階段投入,強化針對性治理[6]。首批到位資金用于治理水土流失嚴重的坡地農田、陡坡地段荒地、低覆蓋林草、果園等;第二批治理資金用于治理水土流失荒地緩坡段、低覆蓋林草、園林水土流失,供水、供電、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它將引領有機食品和水果產業的發展。在前兩期水土流失治理的基礎上,第三批治理資金主要用于流域景觀調整和核心景觀帶建設,促進現有旅游業發展。
根據流域特點,以小流域上游著名的八寶琉璃井為流域核心人文景觀,承載生態景觀、人文景觀、人造景觀一體化建設以增加流域的旅游潛力。
有必要弄清水土保持技術、農業產業、農業資源之間的動態關系,以了解它們的內在聯系機制和影響變化。認真分析流域內水土流失易發區的形成和可能的演變趨勢,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和農業產業相結合的措施控制水土流失,根據區域市場及時調整產業類型需求趨勢,不斷完善治理措施,實現區域水土流失可持續治理的目的。
(1)植樹造林。根據小流域的自然特點選擇合適的植被類型。比如在梁茂頂可以種植沙棘、錦雞兒,通過機械整帶進行水土保持育苗。溝坡區水土流失較嚴重,可根據具體地形條件種植灌木和喬木。在地形條件較好的地方,可以使用人造草來減少雨水的影響。
(2)保水保土耕作法。水土保持耕作方法可以細化為多種技術類型。在實踐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科學選擇。例如,在梁茂緩坡區開展治理工作時,要綜合考慮當地基本農田的數量和地形,對現有耕地中坡度相對緩和土壤質量較好的坡地進行改造。對于坡度為10°的地區,可選擇等高耕作方式,即改坡耕為沿等高線耕作,在耕作區沿等高線增加一定距離的土壟,并且縮短了長坡,以達到水土保持的目的。
人類活動引起或加劇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片面追求土地生產效率,往往忽視了對水土資源的合理保護。因此,只有從水土保持的角度提出引導和優化策略,實施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的資源利用模式,水土資源才能健康高效地為我們提供可持續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