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3月3日,2021年以來已有67只新股首發上市,較去年同期(39只)增長71.79%。涉及的主要中介服務機構包括31家保薦券商、12家會計師事務所、27家律師事務所。結合承銷額、IPO項目數量等分析,相關業務向頭部機構集中態勢明顯,“馬太效應”顯著。業內人士認為,當前IPO項目申報熱情較高,有望繼續增厚相關中介服務機構業績。同時,職能部門對中介服務機構的監管不斷趨嚴。中國證監會近日強調,通過堅決和有效手段壓實發行人及中介機構責任,避免“帶病闖關”,提高首發企業信息披露質量。業內人士認為,新證券法強化了中介機構的法律義務及責任,將促使中介機構執業質量不斷提升。(摘自中國網)
海關總署3月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2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5.4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2.2%。其中,出口3.06萬億元,增長50.1%;進口2.38萬億元,增長14.5%;貿易順差6758.6億元,去年同期為逆差433億元。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經貿合作“朋友圈”持續擴大,特別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不斷深化,拓展了我國外貿發展空間,對我國外貿持續向好起到重要支撐作用。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李魁文表示,今年全國海關將從繼續加強口岸疫情防控、持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支持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深化改革創新等方面發力,鞏固拓展口岸疫情防控和促進外貿穩增長成效,不斷推動外貿量穩質升。(摘自中國經濟網)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3月3日發布的《2020煤炭行業發展年度報告》顯示,2020年全國煤炭產量39億噸,截至2020年底,全國累計退出煤礦5500處左右、退出落后產能10億噸/年以上,超額完成國務院提出的化解煤炭過剩產能的目標。去產能的同時,煤炭供給體系的質量顯著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國煤礦數量減少到4700處以下、平均單井(礦)產能提高到110萬噸/年以上。報告指出,到“十四五”末,國內煤炭產量控制在41億噸左右,全國煤炭消費量控制在42億噸左右。全國煤礦數量控制在4000處左右,建成智能化煤礦1000處以上。培育3-5家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煤炭企業。推動企業兼并重組,組建10家億噸級煤炭企業。未來煤炭行業集中度將大幅提升。(摘自中國經濟網)
上海臨港新片區3月3日發布《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集成電路產業專項規劃(2021-2025)》,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新片區集成電路綜合性產業創新基地的基礎框架;到2035年,構建起高水平產業生態,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東方芯港”。據了解,臨港新片區已引進華大、新昇、格科、聞泰、中微、寒武紀、地平線等40余家行業標桿企業,初步形成了覆蓋芯片設計、特色工藝制造、新型存儲、第三代半導體、封裝測試,以及裝備、材料等環節的集成電路全產業鏈生態體系。臨港新片區非常重視“高端引領”和“全產業鏈發展”,在具體發展領域非常重視已經形成的特色工藝和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優勢,并尋求新應用領域及增量增長。(摘自中國經濟網)
近期,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明顯上漲。截至2月19日,原油期貨價格漲至每桶60美元左右。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期銅價格創2011年9月以來新高。受國際油價上漲影響,國內成品油定價提高。分析人士認為,美國財政刺激政策加碼提振全球通脹預期、經濟邊際改善引發大宗商品需求預期升溫及全球流動性寬松等因素,共同推動本輪大宗商品價格大漲。隨著經濟活躍度提升,我國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增速上行趨勢將延續。與美國等海外主要經濟體相比,2021年我國產出缺口遠未回正、貨幣政策更為穩健,物價預期未出現明顯反彈。從國內看,雖然石油、化工、鋼鐵、有色等資源品價格也在走高,但輸入型通脹壓力可控,預計2021年 (PPI)同比增長2.0%左右。(摘自新華財經)
中國證監會2月5日發布消息稱,經國務院同意,證監會正式批復深圳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深交所”)合并主板與中小板。據證監會介紹,合并深交所主板與中小板的總體安排是“兩個統一、四個不變”。“兩個統一”是指統一主板與中小板的業務規則,統一運行監管模式。“四個不變”是指板塊合并后發行上市條件不變,投資者門檻不變,交易機制不變,證券代碼及簡稱不變。證監會表示,合并深交所主板與中小板,有利于優化深交所板塊結構,形成主板與創業板各有側重、相互補充的發展格局,更好滿足不同發展階段企業的融資需求,增強深交所的服務功能。(摘自人民網)
據德國《商報》網站3月5日報道,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周五與美國總統拜登通電話后達成協議,宣布暫停互征部分懲罰性關稅。協議的有效期暫時為4個月。報道指出,歐盟于去年11月實施了最新一輪懲罰性關稅,當時拜登已經當選,但還沒有上任。懲罰性關稅打擊了番茄醬、堅果、朗姆酒和伏特加,以及美國制造的拖拉機、電子游戲機和飛機。布魯塞爾此舉是在回應美國于2019年對歐洲產品實施的經濟制裁。這場關稅爭端的背景是長達16年的飛機制裁糾紛。美國和歐盟相互指責對方非法補貼各自的飛機制造商波音和空客。世貿組織已賦予這兩個經濟體向對方征收懲罰性關稅的權利。(摘自參考消息網)
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3月1日報道,印度全國軟件與服務公司協會(Nasscom)稱,從外包服務承接國家轉型為數字業務的全球領導者,這是全球第三大創業孵化器印度所追求的宏偉目標。Nasscom指出,印度已經有38家公司被列為“獨角獸”公司,這是指估值超過10億美元但未上市的公司。此外,印度還有另外55家公司也有可能成為“獨角獸”,而這得益于整個國家超過1.1萬家初創公司的生態系統。報道指出,龐大的人口、軟件開發方面的人力資本、廉價的互聯網、大量的數據消費以及日常使用的數字支付系統,是促使印度成為科技企業沃土的一些因素。(摘自參考消息網)
據埃菲社里約熱內盧3月3日報道,受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危機影響,巴西經濟在2020年下降4.1%,是過去25年來最大的收縮。根據巴西經濟部發布的一項報告中引用的統計數據,2020年巴西經濟下滑幅度低于經合組織根據所分析國家的數據而測算出的5%的平均收縮率。根據這項研究,2020年巴西經濟的表現優于其他拉美國家以及七國集團(G7)中的一些國家。但根據巴西奧斯汀信用風險評級公司的估算,這種更好的經濟表現并未阻止巴西國內生產總值(GDP)在全球排行榜上的排名從2019年的第9位降至2020年的第12位。不過因下半年顯現強烈反彈,政府重申2021年巴西經濟將增長3.2%的預測。(摘自參考消息網)
日本內閣府2月15日發表的初步統計結果顯示,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日本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上年大幅下降4.8%,為1955年有統計以來第二大降幅。從內外需對日本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來看,2020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負3.8個百分點,外需的貢獻為負1.0個百分點。中國等主要市場的迅速恢復對阻止日本經濟出現更大程度下滑起到支撐作用。內閣府發表的數據顯示,2020年,個人消費大降5.9%;設備投資下降5.8%;住宅投資減少7.1%;出口降幅達12.3%。媒體和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雖然去年下半年日本經濟實現了連續兩季復蘇,由于疫情仍在持續,經濟復蘇動力偏弱,日本經濟恢復到疫前水平還需要一定時間。(摘自新華財經)
據《日本經濟新聞》2月26日報道,一些大型美資銀行正在加速向中國傾斜。中國企業在融資和并購等市場行為中表現活躍,為美國金融業擅長的投行業務提供了巨大增長空間。雖然美國在半導體和電池等重要零部件采購方面出現了擺脫對華依賴的動向,但美資銀行仍然致力于加速擴大其在華業務規模。對美資銀行來說,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業務重要性日益增加。金融信息企業路孚特公司的計算顯示,2020年亞太地區支付的投行業務服務費首次超過歐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市場。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杰米·戴蒙在1月的財報說明會上強調說:“亞洲是全球最有增長潛力的市場之一。”(摘自參考消息網)
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網站2月22日報道,總部設在美國華盛頓的國際金融協會(IIF)表示,未來一年半全球債務總額可能增長19萬億美元(1美元約合6.5元人民幣),到2022年年中將首次突破300萬億美元。該機構的數據顯示,2020年,在新冠疫情肆虐的背景下,世界各國政府、企業和民眾的總體債務激增,目前達到全球經濟總量的3.5倍以上。專家認為,為從新冠疫情的影響中恢復元氣,各國需要額外注資和新貸款。報道稱,政府債務增幅占全球債務增幅的一半。2020年,全球政府債務增長12萬億美元,至82萬億美元,與全球GDP之比為105%。(摘自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