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國娟
山東德建集團有限公司 山東德州 253000
市場上一部分建筑公司為了節約成本,并沒有在公司內部設置專門的法務機構,在簽署合同之時也沒有委托專門的律師,而簽訂合同的員工也沒有受過專業的法律教育,對于合同條例以及簽署的條件沒有深入地了解,只是利用生活經驗和工作積累進行合同的約定簽署,這會造成很多方面的不利影響:一是合同不規范性導致其很難受到法律的認可,可能并未具有法律效應。二是在將來產生糾紛時,雙方難以就當時的約定達成一致,也不能采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規范性是合同的靈魂,只有合同符合規范,才能得到法律的保護[1]。
未簽訂法律標準的合同仍舊是當今很多建筑公司的問題。建筑公司雙方認為彼此關系好,認識多年,就不需要簽訂被法律認可的官方協定,僅僅利用口頭協議或非正式協議達成一致,就開始建筑施工。這種口頭的協議為以后的工作埋下了很多隱患,在施工過程中,如果出現利益糾紛、權責糾紛、施工事故等各種問題時,因為沒有法律上的合同依據,就很難分辨兩者的責任,并且也難以申請法庭的調解幫助。在一起政府大樓的建設事件中,投資商與建筑公司的老板是多年的摯友,并且兩者還有親戚關系,在合作之前兩者一拍即合,準備大展身手。為了節省時間,盡快開工,兩人的合作協議是在酒桌上達成的,并沒有對未來工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風險進行責任劃分。但是,這個建筑工程在進行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問題,導致難以按照規定的時間完成,政府部門提出問責,索賠違約金。在出現了問題之后,投資商把責任推到建筑公司身上,而建筑公司堅持說是由于投資方資金不到位才造成了拖欠工期,雙發各執己見,爭執不下,不得已鬧上了法庭。就是因為沒有制定書面合同,明確權責,損失了公司的利益和名譽,由此可見,制定正規的合同,明確劃分建筑過程的權責,對于更好的規避風險,創造合作共贏的局面都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
合同協定不是簽署成功就結束了,合同的簽署只是為施工過程提供一定的保障。在建筑施工的過程中,仍有許多建筑公司在簽訂好合同之后就翻臉不認人,完全不按照合同規定的條例進行施工:偷工減料、篡改設計、拖延工期等現象經常發生,這就導致合同的存在沒有發揮其原有的作用,合同上擬定的各項條約并沒有真正的落實到建筑過程之中,合同的真正效益沒有得到公司管理者的高度重視,因而其作用也受到了限制,并沒有真正得以發揮[2]。
建筑合同在建筑工程完成之后應該由公司的檔案部門或法務部門進行統一的集中管理,在工程出現問題時,可以及時地調檔,解決糾紛問題。但是一般的建筑公司往往難以認識到合同有效管理的重要性,在建筑施工結束后,對于合同的歸納管理不充分。一是由于公司缺少專門的合同保管部門,二是由于整體員工的合同意識薄弱。合同的有效保管可以為以后出現的各種問題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據,解決建筑糾紛問題,有利于公司長久的發展。在大部分公司中都沒有專門設置檔案保存室,這對于年代久遠的大公司來講是十分不便的。例如修建多年的樓房出現了裂縫和不同程度的塌陷,這時候就需要對樓房的現狀進行分析,找出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同時還需要找到當年建筑合作的多方,進行權責質詢。這時,合同檔案室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如果有很好的合同保存,就可以按照合同進行質詢,這不僅受到法律的保護并且有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但是如果完整的合同沒有妥善保存,那么質詢也無從下手,只能由售樓公司承擔全部的責任。良好的合同管理制度可以為公司長遠的發展提供基礎性的保障,為公司的不斷前進保駕護航。
通過以上問題的分析,建筑公司管理者應該徹底了解建筑合同對于防范風險乃至公司整體發展的重要意義,建筑合同在整個建筑工程之中的作用可見一斑。
合同的存在就是將建筑工程合作的雙方需履行的職責和義務,通過書面正式的形式記錄下來,就建筑實施進展雙方達成的統一意見寫下來,并且由法律部門進行公證,使其具有法律的效用。在合同中,對于雙方的職責都有明確的規定,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合同就給雙方提供了有效具體的行為準則和依據,都按照合同的條例進行施工,嚴格約束施工行為,把控施工質量,確保建筑施工符合規范,建筑公司各司其職。比如對于投資商不能按照合同上的規定數額定期匯款,或者說建筑公司惡意拖欠工期等行為,都可以利用合同的法律效益規范其行為,保證工程的順利實施。
規范的合同的簽署過程,必須要有法律公證人員的出席,在其見證之下簽署的合同才具有法律效用,才能得到法律認可并受法律的保護。在正常的建筑施工過程中,法律的保護看上去并不重要,但是一旦發生權益的糾紛問題,法律的調解就顯得格外重要,法律會站在最公平公正、最合理客觀的地位上對于權益糾紛進行調解,最大限度地保持公平公正,解決權利糾紛事件,為合同雙方提供最為有效的法律支持。例如,在出現建筑工人不慎失足墜落的事件中,為了逃避責任、逃脫金錢補償,建筑施工的合作者都會各執己見,以維護自己的最大權益,在這種權責難以明顯劃分的事件中,合同的存在就顯得格外地重要。一般的正式合同會對這種工傷的情景做以明確的規定,只需要按照合同所規定的責任進行承擔即可。在發生建筑事件糾紛后,事先雙方達成的協議、簽訂的合同就成為解決糾紛最可靠也最公平的依據。既可以及時高效解決糾紛爭端,又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證公平公正,避免偏頗。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化,各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也更加頻繁,國際間的建筑貿易合作也更加頻繁。面對這樣的國家大趨勢,我國建筑公司更有必要加強合同管理工作,增加合作的信譽度,減少跨國合作的風險,為國際化合作提供切實的法律保障,這不僅是我國建筑公司的需要,也是跨國合作中現實的要求,是世界貿易發展的統一方向。在國際的合作之中,簽訂規范的合同是合作的第一步,這符合西方人客觀理性的思維方式,他們認為只有在合同的約束和規范下,合作才能有序進行,雙方的利益才有根本性的保障。
面對市場的迫切需要和嚴格要求,建筑領域的公司必須要切實的行動起來,為實現合同的有效管理和降低行業風險采取積極的舉措。
對于企業內部而言,要想提高合同制定的規范性,必須要在建筑公司內部設置專門的合同管理部門或是法務部門,讓專業的人士處理合同相關義務。此外,還要加強對全體員工的法律意識培養,增強其對于合同的重視程度,避免出現口頭協議、建檔書面協議等草率不正式的合同出現。并且要培訓全體員工對于合同的專業知識,深入了解合同的各項規則,讓合同意識成為全體員工的共識,并且都愿意為合同的規范化付出辛勤勞動[3]。
合同的規范性歸根到底是要依靠法律的強制力得以保障的,這對建筑公司的啟示在于必須要建立健全公司的法律治理體系,讓專業的法律人才在建筑公司領域發揮自己的才能,有效地為建筑合同的制定落實提供法律支持,切實保障公司的合法權益不受到任何侵害,自覺拿起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權益[4]。
在合同簽訂之后,建筑工程開始之后,仍然可以利用合同監管評價合作方的施工情況,對于對方的用料、工期、設計等細節問題都可以根據合同一一比對,實現施工過程的動態監測,避免在合同落實中出現問題,用合同條款約束對方、監督對方是最有效的監督體系。一旦出現不可調節的糾紛,還可以尋求法律的幫助,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總之,建筑行業的合同問題必須引起整個行業的高度重視,并且要采取有效的手段進行整改,增強合同法律意識,規范合同擬定過程,建立動態監督體系,采用多種手段規范合同的簽訂,在必要之時以尋求法律的幫助和保護,從而達到降低建筑行業風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