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平度市委
“以前就是種地,一年收入不了幾個錢,現在光搞這個西紅柿,就能和城里人一樣,有車、有房、有存款,尤其村里服務老少爺們,也不用愁了。”這番話,道出了平度市崔家集鎮向陽新村前洼網格村支部書記鞠炳錦的心聲,更道出了一個曾經的鹽堿地、窮窩窩,如何在走遍12 個省市縣后,用櫻桃西紅柿這一“星星之火”,助推了鄉村振興,10年內村莊增收30 多倍、村民增收10 多倍,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蹚出了“前洼路子”。
2010年以前,前洼常年因土壤偏堿性、農作物產量低、收入少,成了鎮上的一個落后村,也成為了父老鄉親們的心頭難事。
如何讓貧瘠土地煥發生機?2008年,支部為了生活而闖外謀出路,先后走進壽光、成都等地農業市場,不斷摸石頭過河中,初步找到了村子的希望——櫻桃西紅柿。隨后,村黨支部決定,黨員帶頭試種,18 戶一塊建大棚、種西紅柿,支部書記帶頭先行!
“雖然只完成了25 戶、140 畝土地的流轉,但2008年冬到2009年春,村里22 個大棚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那場面看著也是美滋滋的。”鞠炳錦說,等到收獲時,就不單是黨支部的幾個人開心,單價、總收入、毛利潤等信息全村都嚷嚷動了。
路子走出來了,可是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該如何走下去?支部大膽嘗試領辦合作社的路子,抱團發展櫻桃西紅柿產業,2010年在平度率先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第一個規范成立了村經濟合作社,自主制定了一套“前洼三原則”:支部領導合作社一切、集體經濟合作社統籌總體發展、專業合作社具體運營管理,很快村里越來越多的人搞起了大棚、種起了西紅柿。“人是多了,但飯碗該怎么才能端得更穩?”支部決定像專家一樣探索品種改良,拿出1 個大棚試種了12 個品種,最終看好了釜山88 號櫻桃西紅柿等好品種,隨后全村推廣種植。
不久,前洼嘗到了市場帶來的利好,“讓大棚也像城里一樣,成為一種產業就更好了”,老支書盤算著如何讓眼前的土地更加熠熠生輝。正巧國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來臨,前洼順勢走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發展路子,2019年一夜之間完成4200 畝土地流轉并交付合作社運營,同步爭取上級扶貧資金建設了36 個扶貧農創體——冬暖式設施大棚,幫助2 名貧困戶自主承包大棚、4 名貧困戶常年務工扶貧產業園、27 名貧困戶受聘參與大棚技術管理服務等,真正讓一批貧困群眾在規模化路子上,做到了“家門口”脫貧致富,更在當年實現集體增收20多萬元。
致富路上的幸福,讓前洼村民樂在了其中,支部卻莫名“憂愁”與“擔心”:如何讓這“好”持續下去?讓村莊一直有能力服務老少爺們?讓村民一直增收?這些問題將支部從規模化引向了市場化、平臺化新路子。于是,平度農旅、平度開發等國有平臺公司進入前洼,投入6000 萬元,承租村里1300 多畝土地,加快建設300多個現代化高標準農業設施大棚;鎮黨委全力支持櫻桃西紅柿入選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幫助對接有關科研院所和企業,謀劃籌建青島·前洼西紅柿交易市場;村里更是積極籌劃建立各類村級經濟合作社聯合社,探索研發新型西紅柿產業衍生產品,適度規模發展沿現河鄉村風情產業,構建起一個充滿期待的發展新環境。
經過十多年的探索發展,“前洼路子”就像齊魯大地上的“星星之火”,漸有了“燎原之勢”,從周邊20 多個村莊,到市內10 多個鎮街,再到省內8 個縣級市,最后到全國,小小的前洼聚集了各地20 余家企業、1500 余名群眾來此投資創業,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櫻桃西紅柿種植規模達2200畝、已建大棚420 多個、在建大棚700 多個,創造就業崗位1000多個,旺季每天運往全國40 多萬斤,年產1200 多萬斤,帶動了單個大棚年均增收超20 萬元、村民整體年增收7000 多萬元、村集體年均增收30 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