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百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貫穿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一條紅線,這為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城市治理的不斷深化,居民小區作為居民生活的基本場所和城市治理體系的末梢單元,越來越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部分,加強居民小區黨建引領小區治理迫在眉睫。基于此,濟寧市把加強小區治理作為提升城市基層治理能力水平的關鍵,圍繞“把網織密、把格做實”,推行把黨支部建在小區上,構建起小區黨支部領導下的居民小區治理體系,打通了基層黨組織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百米”。
基層黨組織是黨執政大廈的地基,是黨領導城市治理的基礎。當前,城市基層治理之所以存在一些堵點卡點,關鍵還是在于黨的組織覆蓋不到位、黨組織作用發揮不到位、黨建工作引領不到位。實踐證明,只有把基層黨組織建強,才能為社會治理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摸排黨員身份。濟寧市在居民小區建立黨支部過程中,制定了《關于加強城市居民小區黨支部建設引領小區治理的實施意見》,組織街道社區黨組織全面摸排小區黨員底數,建立“自管黨員”“非自管黨員”名冊,在居民黨員戶門前懸掛“共產黨員戶”或“共產黨員光榮”標識牌,讓小區黨員亮身份。合理設置黨支部。對居民小區自管正式黨員3 名以上的,單獨成立以小區名稱命名的實體黨支部;對規模小、自管黨員人數少的小區,按照網格劃分,設立居民小區聯合黨支部(網格黨支部);對基礎較為薄弱的小區,選派街道干部、社區“兩委”成員聯系包保。選優配強支部書記。優先選拔具備業主身份、有熱情、有公心、有能力的黨員同志擔任小區黨支部書記;無合適人選的,由包保該小區的街道黨員干部、社區黨組織委員兼任小區黨支部書記。組織推選樓棟長。嚴格推選程序,通過廣泛征求意見、召開樓長推選會,在樓棟上推選公道正派、責任心強、群眾威望高、熱心小區事務的居民群眾擔任樓棟長,明確樓長工作職責,協助街道社區、小區黨支部開展相關工作。通過設置小區黨支部,健全黨在城市街道的組織體系,黨組織鏈條從社區延伸到小區,構建起“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居民小區黨支部(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組織架構。目前,全市各城市社區已全部啟動居民小區黨支部建設工作,建成小區黨支部1527個,覆蓋98%以上的小區,11000 余名黨員被納入小區黨支部管理。
小區聚集的人口多、黨員多,小區居民的訴求多、矛盾也多,各行各業、形形色色的人共同生活在小區,對居民服務、環境衛生的要求不一,單靠社區黨委唱“獨角戲”、說“單口相聲”,心有余而力不足。濟寧市通過推動人員、資金、服務等下沉,完善運行機制,落實保障政策,打造“全科”小區黨支部。在人員保障上,社區“兩委”成員保留2 到3 人進行窗口服務,其余人員全部下沉到小區,街道社區包保干部、專兼職網格員、小區片警、城管人員、公益崗等5 至10 人按照所負責網格開展工作。在資金保障上,將居民小區“紅帆驛站”作為小區黨支部服務群眾、辦公活動的場所,街道黨(工)委每年從社區服務群眾專項經費中列支3000 元網格黨支部工作經費,用來保障所在網格的小區黨支部工作運轉。在服務保障上,支部成員定期收集社情民意,根據居民群眾需求,開展小區工作“六必訪”、居民服務“六必到”、8 項便民咨詢類服務和8 項公益活動類服務的“6688”貼心服務。建立小區綜合管理協商制度,搭建自治協商平臺,推廣“居民說事、拉呱說事”等,組織召開小區各類組織和業主代表參加的座談會、聽評會、懇談會,定期進行協商,合力解決問題,理順各方關系,化解各種矛盾,形成小區事務共商共建共治的格局。
城市的核心是人,做好服務群眾工作不能“大水漫灌”、搞“大呼隆、一陣風”,必須堅持服務供給與群眾訴求精準對接,讓群眾切身感受到黨組織的溫暖,增強群眾對黨的向心力。濟寧市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便民導向,打造小區“黨員在身邊、服務零距離”品牌,實現黨組織領導基層社會治理、依靠群眾加強社會治理的良性互動。建設“紅帆驛站”。按照“10 分鐘服務圈”要求,優化黨群服務中心布局,在居民小區建設“紅帆驛站”,把服務陣地延伸到“最后一百米”,打造365 天不打烊、群眾家門口的“服務站”。目前,全市1664 個“紅帆驛站”共開展便民服務5 萬余次,受益群眾15 萬余人次。打造“紅色物業”。印發黨建引領“紅色物業”融入基層社會治理的《意見》,建立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多方聯動機制,規范物業服務,協助化解矛盾糾紛。目前,已推動471家物業企業建立黨組織,把物業服務企業打造成為“紅色工作隊”。推行“紅心公益”。在各城市社區組建由小區黨員、大學生、專職社工等組成的志愿服務團隊,開展義務勞動、疫情防控等服務活動,涌現了“愛心大媽”王福銀等300 余名五星級志愿者。培育扶持社會公益類、生活服務類等社會組織,積極發動社會組織與專業人士,在生活服務、公益慈善、文體活動、糾紛調處等方面加強指導。開展“紅色代辦”。對“雙報到”聯系的社區進行調整優化,多個部門單位黨組織或黨員人數較多的單位黨組織聯系1個社區黨組織的,調整為分別聯系本社區的小區黨支部,按照要求到小區黨支部開展“雙報到”工作,以專業代辦、黨員協辦、志愿幫辦等各種形式為群眾服務。目前,全市14 萬余名在職黨員全部到聯系小區報到,已為群眾辦理5 萬余件好事實事,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小區治理千頭萬緒、紛繁復雜,要想解決小區治安、環境衛生、違法建筑、違規飼養動物、占用公共設施等治理難題,必須推動干部下沉傾聽民聲民意,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解決困難問題,形成黨領導下多方參與、互動協作、共同治理的運行機制和制度體系,唱好群英會、打好合力牌。濟寧市創新實施民意“5”來聽行動,從市縣兩級選派2.2 萬余名黨員干部,組建6148 個“民情書記”團隊,每月5日、15日、25日下沉小區,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察民情、聚民智、解民憂、強黨建、促發展”。健全《民意“5”來聽行動實施細則》《民意“5”來聽群眾訴求受理辦理工作規程》,完善常態化入戶走訪、問題分級處理、民情分析研判機制,對簡單問題即時辦理,專業問題分類轉辦,難點問題重點督辦,構建民意訴求收集、分辦、督辦、回訪全閉環工作機制,實現“未訴先辦”。同時,“民情書記”團隊組織實施了管道改造檢修、電梯安全檢測、增設紅綠燈、健康義診、文藝演出、政策宣講等形式多樣的惠民便民活動。目前,全市“民情書記”共走訪群眾160 余萬戶,接待群眾180 萬人次,收集民意訴求12.8 萬條,解決11.7萬條,以扎扎實實的“工作力度”換得群眾實實在在的“幸福溫度”,架起了黨群、干群連心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