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東 劉維清
山東壽光,中國海鹽發源地,5000 多年前鹽宗夙沙氏在這里煮海為鹽,因此被譽為“中國海鹽之都”。
1959年2月,數千人的建設大軍浩浩蕩蕩開進小清河入海口處的壽光北大洼,以“誓把荒灘變銀山”的錚錚誓言,展開了建設國營菜央子鹽場的大會戰。經過60 多年的不斷發展,昔日荒涼的鹽堿灘如今已成為占地23 平方公里、資產3.7 億元、“以原鹽為基礎、食鹽為主導、溴素為支撐、高端化工為開發重點”的綜合性鹽業企業。
紅旗迎風一甲子,一代鹽企北海生。回望歷史,時空穿梭,茫茫荒灘上,變的是滄海成桑田,不變的是鹽場人心里的黨旗紅和銀山白。
菜央子鹽場距離壽光縣城50 公里,距離小清河入海口20 公里,是典型的潮汐地帶。建場初期,這里是一眼望不到邊的鹽堿荒灘。
老話說“圣人不到北海灘”,在老百姓俗語中,鹽場所在地就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秋天一片紅,冬天更凄涼”,就是當年鹽區的真實寫照。吃的是黑黑的高粱地瓜干窩頭,喝的是帶有泥沙的苦咸水。住的是透風撒氣的低矮窩棚,夏天蚊蟲叮咬,冬天寒風刺骨,特別是遇到陰雨連綿天氣,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外面不下了,里面還滴答。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鹽場建設者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精神,不畏艱險,不屈不撓,靠肩挑人抬,戰天斗地,筑起防潮大堤,開挖引水溝,修路架橋,建成鹽田150 副,打下了日后發展壯大的創業根基。
60年代初期,數十名學生畢業分配到鹽場,面對艱苦的環境,繁重的體力勞動,不少人思想出現波動。針對思想波動狀況,場黨委加強正面教育,開展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工會、團委成立文藝宣傳隊,運用英模人物事跡啟發職工政治覺悟,穩定了職工隊伍。到1977年末,原鹽產量由建場初期的幾千噸增長到22 萬噸,無水硝、溴素、氯化鎂等產品相繼投產,企業發展框架基本建成,配套設施日益完善。
60 多年來,班子換了一屆又一屆,人員來了一批又一批,但艱苦奮斗的傳統沒有丟。每當場黨委班子交接,交錢交物首先交思想,讓艱苦奮斗的接力棒一任接著一任傳下去;每當新職工進場,鹽場都請老一輩創業者講“家史”,讓新同志清楚鹽場的今天來之不易,知道“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在這種接力傳承下,艱苦創業、不懈奮斗融入干部職工血脈,形成了引領企業發展的價值理念,一批“鹽三代”也正在成為企業發展的主力軍。
創業維艱,哪里有奮斗,哪里就有英模的涌現!1969年,老鹽工代表張文之應邀赴京參加國慶觀禮。老技術員黨員郝增信連續多年被評為場先進生產者,被稱為鹽業戰線的“土專家”。1978年,企業被命名為“大慶式企業”。
一塊塊獎牌背后,都有一串串故事;一個個典型身上,都閃耀著時代的光芒。如果說150 副鹽田是菜央子事業的根基,艱苦奮斗的精神,就是鹽場一路壯大的精神基因。
東西南北中,黨政軍民學,黨是領導一切的。在菜央子鹽場62年奮斗歷程中,聽黨話、跟黨走,是鹽場歷屆領導班子奉為最高的精神信條。14 任領導班子的一貫建場共識就是,盡管地處偏遠,但離黨不能遠,在草木不生的鹽堿地,越要扎深扎牢“黨建之根”。
加強思想政治領導,為思想灌根鑄魂。在發展的任何階段,菜央子鹽場都堅持用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統一思想、指導行動。凡是黨的最新理論出臺,黨委中心組都帶頭學習討論,用以武裝頭腦;凡是黨的重要會議、重大決策、重點部署,公司都及時組織傳達貫徹,始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為企業發展把關定向提供正確遵循。
各黨支部以打造“過硬黨支部”為目標,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在戰海潮、抗非典、戰臺風洪水、抗擊疫情等急難險重任務中,全面唱響黨的領導。鹽場地處海邊,自然災害多,異常天氣頻繁,不論是攻堅階段,還是危險時刻,黨員干部始終堅守崗位,關鍵時期沖鋒在前,處處展現著黨員先鋒模范風采。
信仰和初心,踐行在了實際行動中。2018年與2019年,臺風“摩羯”“溫比亞”“利奇馬”輪番上陣,公司黨委一班人帶頭盯靠在抗洪最前沿,與突擊隊員筑堤壩、固圍堰,連續晝夜奮戰。
2020年春節,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公司黨委一班人放棄假日休息,深入車間班組落實防疫措施,調度產品發運,在疫情加劇、道路限流的嚴峻形勢下,組織本場車輛送鹽上門9000 余噸。在公司黨委的堅強領導和安排部署下,公司各級統籌調度生產,強化防疫防控措施,于2月6日第一批復工復產,廣大職工加班加點,任勞任怨,為滿足市場供應,全力保障人民群眾鹽罐子作出了積極貢獻。
持續不斷地加強黨的建設,不僅保證了企業發展的正確方向,同時也帶動了企業思想文化的發展和進步,干部職工精神狀態、價值觀念發生了新的變化,講奉獻、比貢獻蔚然成風,“場榮我榮、場衰我恥”的“以企為家”觀念牢固樹立。公司連續17年被評為“省級重合同守信用企業”,連續7年獲得“省級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上世紀9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國企改制大潮涌動。鹽場黨委一班人以振興國企為己任,秉承“不忘初心使命、堅守國企擔當”的發展理念,深化內部改革,使一個受計劃經濟束縛多年的老國企重新煥發了生機活力。
從深化內部改革入手,精簡機構,壓縮冗員,強化營銷,充實一線。將26 個機關部室合并壓縮為10 個,只設中層正職,不設副職,實行動態管理,優勝劣汰,激發了干部職工干事創業激情。從轉變經營機制抓起,努力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2001年,投資3000 余萬元建設精制鹽車間,一舉塑造了海鹽精制鹽特色品牌,“山東省名牌產業”“山東省著名商標”“國家綠色食品”等榮譽紛至沓來,有力提升了企業核心競爭力,成為拉動企業發展的主導產品,強力支撐效益增長。
開發鹽化工,因地制宜拉長產業鏈條。在鹽行業有一句俗語:“無鹽不穩,無化不富,無養不活。”黨委一班人瞄準市場,先后投資建設了對甲基苯酚、八溴醚、溴素等化工項目,實現了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轉變,每年為企業帶來利潤數千萬元。目前,公司營業收入從幾千萬元增長到兩個多億,利潤總額從幾十萬元增長到3000 余萬元,已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中小企業成長為行業知名國企。
2018年新一屆班子上任后,公司黨委帶領企業一班人全面唱響轉型升級主旋律,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組織公司高層、中層管理骨干赴兗礦、濰柴、青啤等企業學習取經,建設學習培訓中心,開辦量見云大學,與格局平天下、方圓格物管理咨詢公司、山東科技職業學院等機構聯合辦學,為企業轉型升級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菜央子鹽場對科技投入真金白銀實打實。生產方面,先后投資5000 余萬元,食鹽車間升級改造;實施真空精制鹽四效改五效熱泵制鹽技改,車間遠程監控自動化改造,鹵水井遠程控制改造;管理方面,提出了“1038工程”,內部市場化、深化三項制度改革、精益生產、精準降耗等一系列“組合拳”相繼展開,一支精干高效、敢打硬仗的干部職工隊伍日漸完善。
眨眼62年,奮斗史詩終成壯美畫卷。鹽場產能由原來的幾千噸,到現在原鹽50 萬噸、食鹽55 萬噸、溴素2000 噸,由原來單一品種,到現在的幾大類100 多個品種,成為全國海鹽示范企業。
北海風潮揚帆起,紅心照耀再前行。62 載的薪火相傳,“艱苦奮斗再出發”已成為每個菜央子鹽場人的心聲。站在新起點、踏上新征程,菜央子鹽場更加初心如磐,踏浪前行,繼續以對黨的忠誠信仰,繼續書寫下一個甲子的不朽詩章,在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洪流中,增添大國鹽企的歷史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