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浩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3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我國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中華文明千年不衰的價值內核,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及道德規范對于促進我國長期穩定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的傳統文化表現在很多方面,如文學、繪畫、書法、民俗等藝術,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傳統繪畫中,創作的核心理念及思想均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研究傳統繪畫中的美學精神,主要依靠我國繪畫史、繪畫論方面的學術著作。從現有的文獻資料來看,我國繪畫史方面的學術著作從不同的視角對我國的傳統繪畫思想及發展的歷程進行了闡述和總結,其中美學精神的論述為傳承我國傳統繪畫美學精神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傳統繪畫中包含的美學精神很豐富,根據我國“國粹派”重要成員鄭午昌先生的著作,主要包含自然崇拜、教化及詩意等精神。[1]他將我國不同時代的繪畫與當時的政治、文化等結合在一起,不是研究單一的繪畫藝術,而是在藝術中融入文化元素。
根據史料記載,我國的繪畫史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雖然當時的繪畫形式只是一些簡單的線條、符號等,并沒有審美價值,但具有某種記事的功能。到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彩繪已經具備了簡單的幾何紋樣,后來發展成為一些簡單的動物形象,已經具備一定的審美功能。這一時期的繪畫被稱為實用繪畫,是對自然崇拜的一種表現。陶器上的一些紋飾、花鳥魚蟲的紋彩,體現的是一種自然崇拜思想。在原始社會,由于人類對一些自然現象不理解,將日月山川等自然物當成一種人格實體,這其實是一種對自然的畏懼,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人們通過繪畫來表達對自然的崇拜。
夏商至魏晉時期是我國傳統繪畫的重要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繪畫的主要功能是“成教化、助人倫”。保存至今的一些青銅器畫作,并非為了審美,多是一種禮教象征,不能隨意涂改。后來,受孔子儒家思想及莊子道家思想的影響,傳統繪畫開始有意識地擺脫了對自然的崇拜,在畫作中體現出儒家的仁義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理念。這里面的“仁”指的是人們之間的一種互助、互愛,而“道”指的是自然界中蘊含的規律、法則等。這兩種思想對于我國的傳統繪畫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畫作中的山水、花鳥、人物等,不再是單純的客觀物象的呈現,而是融入了我國傳統文化。如山水畫中情思的寄托及觀念的表達,都是受傳統文化影響的結果。在自然景色中融入了創作者的情感,不僅景色美,更是一種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其中蘊含著“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儒道思想,其中的人文精神及思想內涵都遠超出畫作中的自然形象。在人物畫作中,更加注重人品與畫作的聯系,賦生氣,存真知,是對受我國傳統文化滋養的人性美的張揚。因此,我國的傳統繪畫不僅是筆墨的融合,更是文化的綜合,是求同,是繼承。
自宋代以來,我國的傳統繪畫開始和書法、詩詞融合,從這個角度看,繪畫有了一定的文學特性,不再是單純的畫作,而是有了畫家的自我情感表達,開始追求人的情感及體現人的價值,沉醉于文學熏陶,讓人文思想啟迪心靈,進而實現自我價值。傳統服務于禮教的畫作開始崇尚真理,而且兼具神氣,既重視外形,又追求思想。尤其是宋代的畫作受理學的影響,欲求理而又究神趣,不再受實用功能的限制,更追求藝術本身的灑脫。[2]在表達形式上,開始和詩文結合,或繪畫以取詩境,或題詩以發畫趣,既追求詩的神韻,又實現了繪畫與詩文的情景交融。明清時期,畫作既重“形”,又重“意”,形成了多種繪畫風格,主要是摹古和寫意。尤其是寫意,更加注重借畫作中物的形象來抒胸中之意,以個人情感表達為主,是一種平靜而又清雅的精神境界,畫作中文學的印記更加明顯。
文化自信是“四個自信”中“最基礎、最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在當前我國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挖掘、總結及傳播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國傳統繪畫中的美學精神一直和我國的傳統文化密不可分,因此,傳承繪畫中的美學精神不僅是應對西方繪畫藝術思想對我國傳統繪畫沖擊的有力舉措,更是推動我國傳統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形式。
繪畫的受眾面比較窄,近年來在政府主導及傳播媒介的帶動下,繪畫藝術的受眾人數有了一定的增加,大部分受眾只是學習繪畫的形、繪畫的技藝,并不理解其中蘊含的美學精神。一直以來,我國傳統繪畫的美學精神傳承者是比較高層級的受眾,他們大多是繪畫領域的知名人物,或者是進行繪畫教學的工作者,對于其中的美學精神有深刻的領悟。普通受眾僅靠媒介傳播獲取繪畫信息,不可能對其中的美學精神有深層次的認知。不論是現代的教育方式還是傳統的師徒相授方式,都以技藝傳承為重點來傳播美學精神,這也是繪畫中美學精神傳承的基礎。繪畫作為一種技藝,需要進行長期的、繁復的技法訓練,掌握了技藝,才能更好地領略到傳統繪畫的美學精神,精神超于現實,但又和繪畫技藝密不可分。繪畫的技藝傳承十分重要,需要發揮教育體系的作用,將繪畫的技法、技巧等進行傳授,融入我國傳統的文化,結合傳統的優秀畫作更好地講授美學精神。同時,注重美育教育,培養學習者的審美觀,讓學習者能夠發現美,認識美,能夠追求美的精神實質,有審美的趣味。傳統的師徒相授方式中要更多地傳承美學精神,讓繪畫不再是單純的技藝傳承,而是結合我國的傳統文化講解來傳承技藝,讓學習者將技藝和精神融為一體。
美學精神是一種隱性知識,與顯性的文字、圖表等不同,是沒有被表達的知識,是一種通過技藝傳承和對精神反復體悟的知識。一直以來,我國繪畫領域的一些知名藝術家都在進行著美學精神的傳承工作,他們中不論是教育工作者還是藝術創作者,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傳承技藝,傳承精神。有的學者詳細論述了繪畫中的美學精神,將其轉化為文字,但很多的論述著作都學術化、專業化,為很多底層的受眾設置了較高的門檻,限制了美學精神的廣泛傳播。[3]因此,在對美學精神進行顯性知識轉化的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高層級受眾群體要結合自己的能力和學識,將美學精神轉化為通俗易懂的顯性知識,實現破層傳播;尤其是在文字表述方面,多采用和普通受眾相關的一些話語,結合受眾的生活實際來闡述美學精神內涵,讓美學精神得到很好的轉化和普及。
讓美學精神從“幕后”走到“臺前”,需要創新傳播形式。如果只靠技藝傳承過程來實現美學精神的傳播,受眾面影響不足,畢竟學習繪畫技藝的人數較少。在當前互聯網時代,依靠新媒介進行傳播是擴大受眾面的有效方式。新媒體的傳播速度快,而且在資源容量方面也有獨特的優勢,這就為普通受眾群體了解美學精神提供了有效的方式[4],可以將傳統的繪畫作品以視頻、音頻等方式進行傳播,依托互聯網、手機等社交信息渠道,提升我國傳統繪畫傳播的覆蓋面。此外,還要通過舉辦畫展、民俗文化交流等活動來吸引受眾,多開展一些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以現實生活為素材的繪畫活動,這樣才可以引起低層級受眾群體的興趣,使他們自覺地關注傳統繪畫,了解其中蘊含的美學精神。
我國傳統繪畫中的美學精神與我國的傳統文化密不可分,這是美學精神能夠代代傳承的奧秘所在。傳承美學精神需要與時俱進,既要發揮技藝傳承的作用,又要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擴大受眾面,實現繪畫藝術跨層級的交流,讓美學精神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