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立國
1963年,25歲的湖南青年黃國雙,在黨的號召之下,滿懷一腔熱血,從長沙來到新疆,支援邊疆建設。
黃國雙先后在兵團六師猛進水庫、南山牧場工作了一段時間,后來在十二師一0四團二連從事農業生產。
在工作之中,黃國雙盡職盡責,踏實肯干。每天忙完工作以后,他堅持利用業余時間,自學文化知識,提升寫作能力。
看到黃國雙刻苦鉆研的精神,連隊領導讓他做統計兼出納和文教工作,并派他參加了兵團通訊員培訓班。這一切使他更加堅定了“為黨、為人民”工作的信心和決心。
在做統計工作期間,黃國雙年年被評為團場先進統計工作者,多次榮獲兵團、烏魯木齊市、師局“統計工作獎”。1988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91年8月,黃國雙在團場冬小麥研究會上,對團場冬小麥種植區的五個冬小麥品種的單產水平,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分析對比。并以詳實的數據介紹了當時單產水平居先的7713冬小麥品種的優良特性,得到了與會同志的一致認可。使7713冬小麥品種的種植面積,由1991年的170畝,擴大到了1992年的2437畝,平均畝產386.33公斤,比其它四個冬小麥品種,平均畝產高63.83公斤,共增產170176公斤。
為此,1993年兵團烏管局(現十二師)在統計工作會上,給黃國雙頒發了全局唯一一個統計工作先進個人獎,團場、連隊同時都對他進行了獎勵。
在1997年的全國農業普查中,黃國雙工作盡心盡力,成績突出,他所在單位被評為兵團級先進單位,他被評為國家級先進個人。
在黃國雙的家里,有一處專屬他的寫作天地。這里整齊地擺放著他“謄抄、剪貼”的自己在各個報刊雜志上發表的文章。
黃國雙幽默地給這些厚厚的筆記本,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國雙文集》。
在黃國雙51歲那年,參加了十二師首屆通訊員培訓班,他可是全班里面,一個歲數最大的學員。
黃國雙說:“我上學只上了六年級,但是學無止境,哪怕再辛苦,我也要堅持下去,學習這件事情,什么時候也不晚。”
黃國雙熱愛新聞寫作,他就像一頭“永不疲倦、筆耕不迭”的“老黃牛”。功夫不負有心人,當他的處女作《心里樂》發表在《廣西文學》1983年第三期的“紅水河畔新歌會”欄目上時,當他的第一篇新聞作品——《尋找“雷鋒”商店》1984年在《新疆日報》上刊登時,他非常開心地笑了。
黃國雙寫的新聞通訊,還起到了為群眾辦好事的作用。1998年,西山片區居民去匯款,需要坐公交車到市區的紅山郵局,來回花費半天時間,極不方便。
黃國雙向《新疆日報》寫了讀者來信,反映西山群眾取款難的問題,報社把來信轉到烏市郵局,市郵局領導深入西山實地調查后決定,西山居民可直接到西山四道岔郵局領取匯款。
后來,黃國雙成為多家報刊的特約通訊員,以及烏魯木齊廣播電臺的特約記者。連續九年被評為師優秀通訊員,1999年被評為兵團百名優秀通訊員之一。
961篇、61萬余字的新聞稿件,近百份“兵團、師市、團連”的榮譽證書和獎狀,四本厚厚的自制的《國雙文集》,案頭擺放的一本已經快要翻爛的《新華字典》,還有那一摞摞學習用的書籍……這一些,就是黃國雙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黃國雙的家中,一幅巨大的書法作品,懸掛在電視背景墻的一側,上面赫然寫著十個大字“天山青松志,湘江紅梅心”。這是一位白發老人一生的志向,這是一位共產黨員一生的追求。
黃國雙說:“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過上了幸福生活,我這顆來自湘江之濱的‘紅梅心’,始終聽黨的話、永遠跟著黨走。”
用好手中的筆,這是黃國雙向黨和國家,奉獻赤誠“紅梅心”的方式。他采訪了兵團勞動模范吳德壽以后,撰寫的《中國西部的“牛仔”》在2002年4月26日《工人時報太陽周刊》頭版,以整版篇幅刊發,這篇報道講述了吳德壽在上世紀50年代,帶領三名牧工,僅憑四件軍大衣,一支步槍,100發子彈,遠赴青海向疆內引進牦牛的故事。
后來,多家報刊轉載了這篇新聞作品,兵團史志編纂委員會、兵團黨委黨史辦公室,還將這則故事,收編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中,為弘揚兵團精神留下了珍貴的文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