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鳳霞
(中北大學 山西 太原 030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法治中國建設好,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盵1]儒家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其中,孟子作為先秦時期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最早提出了“教育”二字,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不朽貢獻。因此,孟子的德育思想能夠給予當代教育者很多科學性和建設性的啟示。
首先,孟子認為,人都有一種天生固有的潛在的道德意識——四心,即惻隱心、羞惡心、辭讓心、是非心,四心是孟子德育思想的重要內容——仁義禮智的根源。孟子提出人雖然有天生的“善”,但只是擁有“善”的開端。其中,仁的開端是惻隱心,義的開端是羞惡心,禮的開端是辭讓心,智的開端是是非心。孟子認為,人如果“乍見一孺子將入于井”,都會產生一種驚悚和“惻隱”的情緒,這種在危機時刻出現的與人的血緣無關的“惻隱”就是人天生就有的“不忍人之心”。所謂“人異于禽獸者幾希”,是說如果沒有這種“不忍人之心”,人和禽獸就沒有什么分別。于是,孟子得出結論:“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盵2]99此外,人的“良知”是“不慮而知”的,“良能”是“不學而能”的,人的內心不僅有善的萌芽,還有讓人們做出善的舉動的內在驅動力。身為人子,過路時看到別人死去的雙親無法歸葬,就會產生內心的痛楚,這種情緒會驅動他做出“歸掩其親”的舉動,這就是促使人向善的內在驅動力。
其次,孟子自幼受到孟母“三遷之教”的影響,認為環境對人的影響極大。好的社會環境能夠促進人向善,不好的社會環境非但阻礙人向善,甚至會起反作用?!敖穹蛩┒S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盵2]341水定然是往地勢低的地方流,但如果人為進行干預,那水也可以高過人的顱頂。人勢必是善良的,但如果受到環境影響,那人也會做出不善的舉動?!案粴q,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盵2]352豐收年份的年輕人和受災年份的年輕人性格完全不同,不是因為天資不同,而是所處的環境產生變化。
最后,孟子認為,對于人潛在的“四心”,要有意識地進行培養,使之“擴充”成為“浩然之氣”。環境固然重要,但人心中的善“操則存,舍則亡”,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有意識地追求自我的修身養性。只有“盡心存心”“知性養性”,才可以在仁的道路上發展起來,成為有“浩然之氣”的“大丈夫”。
孟子提出,道德修養的目標是成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堯舜”,從而實現“仁政治國”的德治目標。其中,“明人倫”是實現孟子德育目標的核心內容和基本途徑。孟子提出:“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盵2]155孟子認為,如果人人遵守既定的人倫道德規范,推行仁道會相對容易。在孟子看來,“堯、舜”就是“人倫之圣”,圣人“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圣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皆圣賢是孟子推行人倫教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孟子德育思想的教育目標。
1.因材施教,教亦有術
孟子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君子的三種樂趣之一。孟子認為學生分為五種,“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2]455,意思是說教育者要了解各個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根據不同的對象,展開有針對性的教育。這樣做的好處是每一名學生都能接受良好且適應個人發展的教育,使學生能夠在自身基礎之上實現最大化的潛能挖掘。這一思想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來講,都是極具科學性的,對當代的德育工作也有很多借鑒價值。
2.循序漸進,切勿冒進
循序漸進的教育原則最早源于孔子??鬃釉唬骸胺蜃友簧普T人。”而孟子提出:“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不成章不達?!盵2]437可見,早在先秦時期,教育家便針對教育的序列問題發表了重要見解。在學習過程中,只有打好基礎,循序漸進,才能學有所成,如果不注意腳踏實地,不尊重教育規律,不注意知識的慢慢積累和自然發展,急于求成,則“其進銳者,其退速”。
3.以身作則,正己正人
著名教育學家班杜拉說:“大多數人類行為是通過對榜樣的觀察而獲得的?!盵3]人類會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對他人行為上的觀察、學習及復制。品行高尚的人會帶動和影響其他人修身養性,即孟子提出要通過君子的榜樣示范去影響周圍其他人?!熬右云湔颜?,使其昭昭”,“教者必以正”,每一個教育者在教育他人之前,只有自己身先力行修身養性,讓自身成為符合道德標準的人,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靈魂工程師”。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教師個人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修養到不愧人師地步?!苯逃咭欢ㄒ蔀檎司?,才不至于誤人子弟。賢者為師,品德差的人才能一起進步;能者為師,才能差的人才能共同提高。
4.啟發教學,循循善誘
“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2]457孟子認為君子教育學生就像射手拉滿弓,只做出嘗試的樣子,卻不把箭射出去,啟發學生自我理解,激發他們有所作為。孟子沒有將自己擺在絕對的主導地位,而是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啟發式原則,充分調動學生進行自我思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總結,克服解決疑難問題。同時,孟子并不會提出過于困難的引導,而是讓學生可以想得到、學得會,這便是“中道而立”。
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和起點就是人倫道德,孔子說人倫道德是“君臣父子”,而孟子繼承了這一思想并把人倫道德的范圍擴大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這五種倫理關系被稱為“五倫”。孟子提出“人人皆是堯舜”的教育目標,而后被人提問,如何才能成為堯舜呢?孟子回答說:“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孝順雙親的人上能輔佐君主,下能教養弟弟妹妹,對內能夠養育子女,對外能與朋友交好??梢哉f,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婦順、朋友有信的五倫之道是儒家仁愛思想的基礎,是維持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起點,是實現社會良好風氣的根本途徑。
近年來,我國形成了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家風的良好風氣,這與孟子提出的“孝悌”理念不謀而合。家庭是社會的最小集合單位,重視家庭教育關系每一個小家庭的幸福,也有利于形成和諧有愛的社會氛圍,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有重要作用。
在關于自我教育的環節上,首先,孟子提出“盡心、知性、知天”的理論。“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2]413這里有兩層意思:第一是說修身養性是一個積極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的過程;第二是說“存其心,養其性”就是要主動積極培養天生固有的善念。孟子說:“君子所以異于常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盵2]267君子和普通人不同之處,就在于君子會在道德行為實踐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培養、保存內心固有善念,努力讓自己的“氣”擴充,直到成為大丈夫。
其次,孟子提出,自我道德修養的主要方法有“養氣”“寡欲”“反求諸己,然后改過”。所謂“養氣”,就是實現君子培養“浩然之氣”的目標。“浩然之氣,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盵2]83“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焙迫恢畾庖欢ㄒ玫篮土x互相配合,在經年累月的正義之下產生,才能充斥于天地之間。所謂“寡欲”,孟子認為“耳目之官不思,而弊于物”。鼻子眼睛等器官不會思考,會被外物所蒙蔽,產生多余的欲望。所以“養心莫善于寡欲”,養心的過程就是拋除不必要的雜念,維持人的基本欲望。但同時也要把握好一個尺度,如果像陳仲子就太過了,凡事不必過于極端。所謂“反求諸己,然后改過”,是說君子要時時自我反省,遇到問題不應只把原因歸結在外界,要積極尋找自身的問題,及時發現自己不符合道義的地方,然后將其改正。
當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為了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青年學子應該具有“憂心家國天下”的情懷,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存心養性、清心寡欲,提高道德修養,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大丈夫,為中華民族通往復興之路添磚加瓦。
《孟子·滕文公下》記載了一則典故:有個楚人想要學習齊國話,而身邊的人都在講楚國話,這使他的學習過程異常艱難;而把這個楚人帶到齊國去,直接身處于齊國的語言環境,果然學習起來就輕松多了。這說明對于受教育者來說,周圍的環境會起到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我國從十八大時期開始努力建設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創造和諧友愛的社會環境。如果社會上充滿了不良的風氣,不管受教育者處于怎樣良好的學校教育和家庭環境中,效果都會大打折扣。因此,要重視社會教育,積極在社會上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學習風氣,為建設“四有新人”提供幫助,最終實現“以德治國”的基本方略。
最后,家庭、社會和個人要重視挫折教育。近幾年來,因為不堪學業重負,選擇走上極端道路結束自己生命的青年學生不在少數。一項關于青少年抑郁癥患者自傷自殺行為的研究中表明,獨生子女患有抑郁癥的比例要高,其原因在于家長溺愛,過度關注孩子的生理健康和身體成長,忽視了心理成熟帶來的各種問題,導致孩子對于挫折應對能力較差,遇到挫折極易產生抑郁情緒,嚴重者甚至會自傷自殺。[4]心理問題逐步成為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重視提高學生應對挫折的能力顯得尤為迫切。
孟子提出:“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盵2]408錘煉人的意志是加強道德修養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必須在艱難困苦中進行長時間的磨煉,正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為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社會、家庭和個人應三方合力。從家庭角度來說,家長要加強對學生的全方位關心,除了關心學生的身體,還應該關心學生的心理,除了關心學生學習成績以外,還要關心學生的人際關系、學習壓力、身體狀況等。從個人角度來說,要了解自己的壓力來源,并找到適合自己的疏解方式,多運動,多出門,與其他人溝通,或者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等;從社會角度來說,增設社區醫院的心理門診室,給予心理疾病患者更多關愛。
孟子德育思想給當代道德教育工作帶來很大的學習價值。教育工作者先要學習道德教育的內容,以身作則;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家庭狀況,掌握個性,實施恰當的教育方法,讓德育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為學生德育工作渲染一個良好的氛圍;家庭要發揚“孝悌”傳統美德,使學生尊老愛幼;學生個人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進行自己探索和自我培養;要重視挫折教育,提高學生抗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