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憲
(中共重慶市開州區委黨校,重慶 405499)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社區發展應以改革創新精神為基準,探究以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最佳路徑。利用黨建來引導社區治理,不只是鞏固黨執政基礎的需求,也是提高社區治理效能和保障社區群眾各項利益的現實需求。本文針對新時代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實踐經驗與未來趨勢進行探究,期望為社區治理的發展提供幫助。
伴隨改革開放,以往單位內部管理體制漸漸消解,原本由單位所承擔的相應社會職能逐漸轉移到社區中。隨著現代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社會分工日臻細化,許多社會主體如物業公司和各種服務型社會組織均參與到對應社區治理中,構成多元化、立體化社區治理格局。部分服務型社會組織隸屬民營機構,具備趨利性特點。為了充分滿足自身發展現實需求,按照市場規律靠提供服務來賺取經濟利益,從而使得各個民營主體相互間不但存在利益合作,而且還會發生利益博弈。針對社區委員會來講,盡管國家相關法律已經對社區委員會具體職責有了明確界定,然而在實踐中因人手不足和上級委托任務繁多等多種問題,社區委員會已經漸漸轉變成充分滿足上級行政要求的一種行政型結構,已漸漸喪失了統籌協調社區治理各項事務的良好條件和能力。因此,必須出現一個能綜合考慮各方利益并進行協調的主體,防止各社會治理主體相互阻撓妨礙,從而影響社區治理效能。此外,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建設的領導核心,而黨的領導也能對社區治理進行引領和幫助,我黨不但具備天然扎實的群眾基礎,還具備一定的政治權威,可以在社區治理進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特有的領導地位及優勢,協調各方主體利益,為社區治理更好發展共同努力。因此,利用黨建帶領社區治理可以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協調作用,通過尋找各方利益的平衡點,來真正實現社區治理服務質量和效能的進一步提升。
社區治理具備極強的時效性,只有治理觀念和治理能力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才能充分滿足社區居民的個性化服務需求。然而,針對當前發展狀況而言,部分社區黨組織引領社區治理時缺少創新且思想陳舊,致使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所獲效果差強人意。一方面,社區治理創新觀念存有偏差。部分地方性社區黨委在實施黨建工作時依舊遵守傳統思路,過于注重“三會一課”實施狀況,導致黨建和社區治理出現“兩張皮”情況;過于注重上級政府需要,無法深入基層去剖析群眾和社會的現實需求;過于注重政策和上級制度的貫徹落實,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社區群眾參加社區治理平臺的有效孵化及培育;過于追求工作成效,忽略了社區治理公平公正的實現。而以上這些問題,均會妨礙黨建帶動社區治理的發展創新步伐。另一方面,工作形式單一陳舊。第一,黨建引導社區共建形式單一。現階段,多數地區在黨建引領社區治理中各個單位協作共建的形式相對單一,均是文明創建及幫扶慰問等相關內容,未能對合作內容進行有效擴展。從共建制度層面而言,部分地區盡管設置了聯席會議制度,然而議事內容相對陳舊,“重形式、輕內容”現象明顯,缺少“議小”和“議細”的耐心。
眾所周知,社區治理內容繁雜,點多面廣,只有運行順暢且權責清晰的工作機制才能確保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然而,針對當前發展狀況而言,部分社區利用黨建引導社區治理的相應工作機制缺少完善性,權責劃分模糊,各個部門相互間內耗和掣肘狀況嚴重。第一,社區黨組織針對“條”和“塊”的權責設定模糊,工作融合較差。以往黨建工作實施是由上而下開展的一種“條式體系”,只會聽從上級部門與對口職能組織下達的命令,而社區黨建工作卻恰好與之相反,將“塊式體系”作為基準,從而導致街道與社區黨組織等相關單位之間未能構成良好的職責互補及工作聯動,“塊”“條”重疊情況嚴重,對黨建工作功能和效用形成不利影響。第二,街道和社區具體職能定位模糊,經常出現“小馬拉大車”的情況。盡管《黨章》已經對地區工作及社區治理提出相應規定,然而依舊十分籠統,從而導致當前許多地方性街道均存有“三多”問題:其一,牌子多;其二,臨時機構多;其三,考核多。某些街道甚至為了協調與做好上級分配的任務,會設置幾十個臨時機構,年終時還需要應付各種檢查及考核任務,從而使得黨務工作者任務繁重,無法把工作重心放到社區治理上,不利于社區治理成效和質量進一步提升。
首先,利用黨建推動社建,創建服務型黨組織。全面發揮社區黨組織具有的領導核心作用,將黨建和群眾現實需求進行有機融合,在全面發揮社區黨委綜合功能的前提下,有效整合優質資源,積極創建服務型黨組織。基于區域化黨建發展視域,我國政府針對各地區頒布了相應黨建政治性文件,社區應以政策為基準創建機制,構建服務型黨組織,針對現實狀況,探索創建常態化、專業化工作體系。在新時代社區治理中,社區黨組織亦可定期組織聯席會議,有效解決社區治理過程中的重難點,并將群眾滿意度作為工作的評價標準,從而真正實現為人民服務,實現黨的領導與群眾現實工作的有機融合。其次,優化黨建網絡,完善社區網格化管理。網格化管理屬于新時期黨建工作的一個全新探索,社區應以充分滿足社會群眾現實需求為導向,創建網格化管理系統。從特定角度而言,網格化管理的側重點是有效解決群眾現實生活中存有的各種問題,為社區群眾提供優秀服務。在開展網格化管理時,要注重優化社區事務公開體制和為社區居民提供各種便捷服務的有關體系,以此吸引社區居民積極參與。
良好優秀的社會精神是提高社區居民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的主要基石,要注重轉變社區居民個體“原子化”情況,在社區黨建正確引領與幫助下對社區居民價值導向進行重構,并為其塑造先進健康的文明社區精神。首先,打造文明、和諧、友善的社區氛圍。在新時代社區治理過程中,社區黨委可合理運用自身宣傳優勢,在特定節日與時間節點為社區居民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各樣的道德講堂活動,要側重對社會公德,尤其是小區生活中存有的道德問題展開廣泛宣傳,利用身邊小事教育社區居民。與此同時,還可合理運用社區微信公眾號與宣傳欄等相關載體,對社區“好人好事”案例展開宣傳,注重提升優質社工和居民的整體影響度和知名度,全面發揮帶動引領作用。其次,構建社區“內部文化”。由社區黨委作為“領頭羊”,結合社區居民具體興趣愛好,創建棋牌小組和廣場舞團等多個興趣團體,以此引導社區群眾走出家門參與到各種興趣活動中。如此一來,不但可以充分滿足社區居民文娛需求,還能培育出一批擁有相同興趣愛好的“內部圈子”。在此前提下,還可將特定周期作為節點,在社區黨委正確引導下組織以興趣小組為單位的社區活動,譬如百家宴和幫扶等,從而增強不同興趣愛好“內部圈子”的溝通交流,通過議事論事和互助合作增強社區居民相互間的信任,營造社區“溫情”。最后,擴展社區議事路徑。其一,積極引領社區居民參加協商議事。新時代下,社區黨務工作人員應當積極主動進入小區進行定期走訪,通過交流溝通加強黨組織和社區群眾間的感情,并且可以及時掌握社區群眾現實生活中面臨的困難,尋找服務重點。其二,拓寬社區居民建議渠道。可利用微信公眾號與意見箱等方式,進一步擴展居民意見訴求渠道,全面收集社區居民的困難和問題。然而,在收集問題時,社區黨員不但需要充分發揮自身帶頭作用,而且還要重視引導與帶領居民解決現實問題,與居民一起共同創建良好社區氛圍。
綜上所述,社區治理效果會對國家改革發展產生直接影響,關乎社會穩定和諧。新時代下,社區要明確自身政治立場,以習近平同志講話精神為指導,注重強化“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完成政府部署的各項工作,以推動城市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