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鑫
(中共城口縣委黨校,重慶 405900)
區位上,城口地處渝東北,毗鄰開州區,與萬源市、宣漢縣接壤。交通方面,城開高速動工建設,渝西高鐵已規劃落實。產業方面,城口錳鋇加工產業、中藥材加工產業與達州鋼鐵、宣漢化工、周邊中藥材種植有天然的互補互長優勢。能源方面,達州電力和燃氣價格低、產量大,城口有需求、有市場。因此,城口在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合作點和落腳點在達州市,應主動融入“萬達開”經濟圈,再適度延伸至成都及其他市縣。
城口現有錳礦加工企業12戶,有效硅錳合金年產能為22萬噸,年均生產硅錳合金5.94萬噸,年度產值在4.75億元左右。現有鋇礦加工企業3家,建成產能50萬噸的鋇粉立磨加工與產能1萬噸的高純氯化鋇生產線1條。現有建材加工企業7家,建成60萬噸水泥粉磨站、60萬方商品混凝土攪拌站。建成中小型水電站69座,裝機容量為31.69萬kW。現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18家,臘肉、茶葉、馬鈴薯、礦泉水、核桃、牛肉等加工業發展較快。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為10.46億元,同比增長20.51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 %。四大主導產業均保持較好的運行態勢,錳產業全面復產穩產,年產值為4.6億元;中藥材加工業從無到有,貢獻產值0.8億元;水電產業“后來居上”,發電量為9.05億度,售電量為5.865億度,實現快速增長;建材行業全年保持穩定增長態勢,產值為2.5億元。
1.直轄體制優勢
重慶是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大城市帶著大農村、大庫區、大山區,為重慶提供了廣闊的戰略縱深和豐富的要素資源。市直管區縣,中間沒有地級行政機構,整個行政管理體制為扁平化結構,行政成本較低,行政效率較高。
2.資源富集優勢
城口錳礦資源豐富,其中高燕錳礦床為全國五大錳礦床之一,有“西部礦都”之稱,2017年勘明資源量11 775萬噸;鋇礦為獨特的碳酸鋇礦,新探明儲量超過1億噸,品位在55 %以上,資源儲量亞洲第一;中藥材品質優良,品種豐富,有天麻、獨活、太白貝母、杜仲等中藥材近1 000種,有大巴山“生態藥谷”之稱;石材資源豐富,生物碎屑灰巖、石灰巖、大理石、蛇紋石等種類石材儲量大,建筑骨料、飾面石材等市場前景廣闊;其他如茶葉、蜂蜜、礦泉水、食用菌、臘肉、核桃、山地雞等消費品原料同樣富集。
3.規劃政策優勢
《重慶市冶金工業發展規劃(2018—2020)》中提出,利用城口錳礦布局20萬噸硅錳合金產能、布局5萬噸電解錳產能,支持城口打造全國錳產業基地。《重慶市綠色制造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提出,支持構建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綠色服務平臺。《重慶市推動消費品工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0—2022)》提出,支持發展特色食品、功能食品、茶葉、肉制品、特色輕工等消費品工業。《關于支持城口革命老區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推進傳統錳鋇產業提質改造,積極發展高附加值產品,加快發展錳鋇新材料產業。在政策優惠方面,每年提供2億度單價0.45元的錳產業專項直供電;城口縣出臺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從地價優惠、投資獎勵、稅收返還、升規補助等方面落實了對投資者的扶持。
4.產業基礎優勢
經過多年培育,城口形成了以錳鋇加工、水電、消費品工業、中藥材、建筑骨料為主的產業體系,探索出了一條適合城口縣實際情況的綠色工業發展道路,土地、供水、供電等產業發展基礎進一步鞏固夯實,為綠色工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打下了基礎。
1.企業量小、體弱、分散,集群效應不強
現有的12戶錳礦加工企業僅有泰正礦業規模較大、運行較為規范,其他11戶錳加工企業要么停產,要么間歇性生產,且公司管理運行簡單化。全縣企業硅錳合金年產能為22萬噸,近三年平均產量僅為5.5萬噸,產量產能比只有25 %。現有鋇礦加工企業7家,由于產業限制和環保約束,目前僅保留魯渝礦業1家持續生產。建成的50萬噸產能的鋇粉立磨加工、5萬噸高純氯化鋇生產線至今未投產。其他如臘肉、茶葉、馬鈴薯、礦泉水、核桃、牛肉等加工企業均為中小企業,自身發展底子薄、能力弱、抗風險能力差。
2.資源分散難以采集
在開發城口錳礦資源的過程中,地質勘探工作不夠,實際控制的資源量少。礦石為碳酸鹽錳礦,上部資源磷含量高,屬高磷低鐵貧錳礦石,加工成本較高,且礦脈薄、埋藏深、受斷層切割影響嚴重,礦體較為分散,礦層分層多,分層間有厚薄不等的夾矸,開采難度較大。其他如茶葉、馬鈴薯、礦泉水、核桃、中藥材等資源多以家庭為單位種植,沒有形成規模,產量低、收儲難度大,處于“說啥有啥,要啥沒啥”的尷尬局面。
3.基本要素難以滿足
電力方面,目前城口工業電價在0.5~0.6元/度,2億度“錳產業專項直供電”2020年到期,與內蒙古、甘肅、四川等地0.3~0.5元/度的電價相比不具備競爭力;燃氣方面,城口工業用氣價格為4.2元/m3左右,與宣漢1.88元/m3的工業用氣價格高一倍多;土地方面,高燕工業園區內預留用地約140畝,不能滿足大型項目用地需求。
4.涉穩隱患難以根除
礦權方面,擬配置的高燕礦區深部資源上,有泰正公司、來鳳鐵合金公司、燕山錳業三個民營企業的重疊礦權,整合困難。城口縣通渝合金有限公司廠界外圍94~145米的居民點和重慶磊強建材有限公司廠界外圍約20米的居民點均位于高燕規劃區B區紅線范圍內,廠區周邊累積矛盾未能徹底化解,在新的企業入駐后可能集中爆發,需妥善預防及應對。
5.政策約束難以突破
城口屬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處于長江經濟帶上游,境內有大巴山自然保護區和55 %的生態紅線。《重慶市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試行)》中明確禁止新建化工項目,鋇化工自此陷入絕路。另外,電解錳、硅錳合金項目的產能、環保要求逐年提高,園區環保承載力有限,縣內中小企業生存環境堪憂。
從城口與達州市及其下屬縣的工業布局來看,各市縣在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方面可以相互借鑒,在能源化工、鋰鉀綜合開發等方面可上下互補。推進成渝地區綠色工業協作發展,可以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和互補性,共同延伸產業鏈條,形成特色產業集群,挖掘工業產業開放合作潛力,探索良好合作機制和共同發展模式,實現跨地區產業聯動發展、高質量發展。
1.思想解放不夠
城口工業發展依托于資源,也局限于本地,閉塞的交通造成了城口人較強的“山地意識”,對外合作意識不強、思想解放不夠、創新能力不足。
2.發展基礎薄弱
成渝地域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一個新概念、新課題,沒有可供復制的經驗,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城口前期工作開展力度不夠,資源普查不全面、產業摸底不徹底、意見征求不充分、發展方向未確立,需要下大力氣調研論證,做好前期基礎工作,形成集科學性、操作性、實效性于一體的協作發展方案。
3.整合壁壘存在
以地方政府管轄范圍來組織地區經濟發展的“行政區模式”現象仍客觀存在,毗鄰優勢資源難以共享、優良平臺不便共用、優惠政策未能互通,需打破地方行政壁壘,統籌發展,實現互利雙贏。
城口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的產業結構調整與布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區域統籌發展為主線,以構建合理分工、協調互促發展的區域產業新格局為出發點,突出超前發展、合作共贏的主題,注重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協調,加大與周邊市縣的政策措施協調,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破除地區樊籬,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建設,統籌就近資源配置,重視市場配套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和產業政策的導向性作用,共同制定區域協同發展規劃,確立產業合作的重點領域和區域,培育一批跨區域聯合、具有強大帶動力的產業集群。立足現有產業布局,重點打造中藥材加工、錳鋇精深加工、建筑骨料加工、特色消費品加工四大骨干產業,適度引進電子信息產業、飲料及食品制造業、現代物流業等優勢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強化極化帶動,推進區域網絡化布局、專業化分工,打造“成萬達”產業集聚帶,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貢獻渝東北的力量。
城口產業帶發展定位如下。
1.秦巴地區中藥材加工集散地
城口占據渝川陜結合部的“橋頭堡”,以城口為中心的大巴山區域中藥材資源豐富。縣域周邊四川萬源、宣漢,陜西鎮坪、平利、嵐皋,重慶巫山、巫溪、云陽均屬大巴山生態藥谷區域,中藥材資源豐富,年產量可達50萬噸,為中藥材加工業提供了堅實基礎。可以采取龍頭企業+小企業+集體經濟組織的方式,吸納周邊藥材,引進先進技術,建成國家級中藥材加工集散地。
2.秦巴地區建筑骨料輻射地
城口山石資源豐富,石材質地好、品質優、儲量大、用途廣,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秦巴地區建設逐漸鋪開,石材需求極大,可以開發建筑骨料、頁巖陶粒、飾面石材、觀賞石材等系列產品,滿足川、陜、渝及周邊省市需要。
1.落實習近平指示精神,統籌工業發展總體布局
在“十四五”的發展過程中,按照區域統籌、產業協作的原則,盡快聯合周邊市縣,加快集群片區工業發展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在政策和戰略層面,形成“成萬達”地區產業協調發展的總體框架、定位目標和工作重點,明確“成萬達”各地市的產業定位。
2.立足規劃,統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在統籌規劃的基礎上,借助成渝雙城經濟圈國家戰略平臺,共同向上爭取產業協作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盡快完成供水、供電、燃氣管網、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保障產業項目順利落地。
3.立足融合,打造優勢產業集群
深入研究成渝雙城各板塊之間的互補優勢,強化產業戰略協同和產業規劃對接,推動產業信息要素對稱化、動態化,在縱向產業鏈上促進產業優勢互補、鏈接發展,在橫向產業鏈上推動雙城產業聯動、資源共享,形成規模宏大的錳鋇、鋼鐵、中藥材、建筑骨料產業集群。
4.立足發展,推進要素保障一體化
發揮市場引導資源配置的功能,加強成渝雙城政府間的協作,以縣市為合作單元,在成渝雙城內部打造一體化的人才、資金、技術、土地、能源和產權交易平臺,創建無障礙的共同市場,推進生產要素在區際充分自由流動;探索電力交易改革,鼓勵發展以電冶聯營模式為主的下游特色產業,鼓勵同網同價;探索共用污染排放指標、土地指標、林地指標,解決區域性發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