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簫
(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9)
在當今這個追求經濟效益的時代,同時從就業形勢來看,理科成為很多家長的首要選擇,文科作為不太“吃香”的學科,往往不是出于學生自己的興趣,而是退而求其次的被迫選擇。因此,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文科時往往會出現“死讀書,讀死書”的現象,在歷史學科中尤其突出。受當前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教師在講授歷史知識時照本宣科,導致學生對歷史學科失去興趣。那么,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近些年,適當運用學生感興趣的,或者是學生身邊的地方歷史資源進行教學,發揮了突出的作用。可這種教學方式還不普及,受限條件很多。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們學習歷史的熱情,探究地方歷史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成了刻不容緩的課題。本文將以江蘇省揚州市為例,從地方歷史資源概述、地方歷史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的可行性與必要性,以及在具體運用中所出現的問題這三個方面進行詳細論述。
揚州,作為地域稱謂,在《尚書》等古籍中便有記載,為華夏九州島之一;地處江蘇省中部地區,長江下游北岸,距今有2400多年的歷史。揚州既是風景秀麗的旅游名城,也是人文薈萃的歷史古城,擁有豐富的地方歷史資源。
實物資源包括歷史文物和遺跡、古代建筑、歷史博物館等,如京杭大運河、漢隋帝王的陵墓、唐宋古城遺址、史可法墓祠、瓊花觀、瘦西湖二十四橋、揚州城遺址、盂城驛、明清私家園林(何園、個園)、各大寺院(大明寺、寶應寧國寺、菱塘清真寺)等。
文獻資源就是用文字形式記錄的地方歷史資料,(嘉慶)《重修揚州府志》即其中之一,全書共有72卷;囊括了揚州城及其管轄的州、縣各邑舊志、官牘檔案等文獻典籍。如清代焦循所撰《邗記》、顧一平所撰《揚州名園記》、董玉書所撰《蕪城懷舊錄》《揚州風土紀略》等等。
非物質文化資源,一般是指傳統文化的不同表現形式,如傳說(與揚州有關的傳說:鳳凰歇腳遺羽成島、隋煬帝泰安尋妹妹等)、表演形式——揚劇(著名的揚劇劇目有《香羅帶》《玉蜻蜓》《喜娟》《修匾記》等)、傳統手工藝(揚州剪紙、揚州玉雕、揚州漆器等)、傳統習俗(正月十三開始的維揚燈會、二月二龍抬頭、六月六吃餃子等)、成語詩歌等等。這其中,描寫揚州的詩歌有很多,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憶揚州》中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寄揚州韓綽判官》中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些經典的古詩詞,都可以用于我們的歷史教學。
1.豐富的地方歷史資源使其運用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變得可行
揚州作為中國歷史上輝煌悠久的城市,擁有大量且豐富的地方歷史資源,其建城史可追溯至公元前486年。如此悠久的歷史,醞釀出了文化璀璨、商業繁榮、人杰地靈的揚州城。譬如京杭大運河的開鑿促進了經濟大發展,這一歷史資源就可運用于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課《隋朝的統一與滅亡》中,加深對京杭大運河溝通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的理解。而位于揚州市區西北郊的大明寺也是重要的地方歷史資源,在講解第四課《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時,可用這一資源引起學生興趣,了解鑒真和尚東渡日本的故事并學習其矢志不渝的精神。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文人騷客留下了關于揚州的詩詞,比如辛棄疾的“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在學習到第八課《金與南宋的對峙》時,引用該詩詞,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南宋偏安一隅的原因。其實我國各地都有很多值得我們深究學習的歷史資料,在歷史教學中適當運用,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地方歷史資源是當下教學模式改革的需要
作為歷史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如何合理地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如何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都是值得我們必須重視的問題。近年來,在“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將地方歷史資源運用到教學中的現象逐漸增多。根據新課改要求,教學模式評價方式由傳統的以教師、課堂和教材為中心變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與課程評價方法,而利用地方歷史資源,走出課堂,考察歷史古跡,也是一種方式。除此之外,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歷史課程的時代性、學術性、探究性,要求“以學生為本”。運用地方歷史資源,既可以推動地方鄉土教育,留住歷史文化之根,培養家國情懷,也能以學生為主導,提高綜合素養。對教師來說,利用地方歷史資源進行教學,豐富歷史課堂內容,是一個挑戰;不僅改變了教學方式和角色,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運用學生身邊熟悉的地方歷史資源,使枯燥的歷史課堂變得生動活潑,提高了課堂趣味性的同時,也使歷史教學煥然一新。
3.可激起初中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
很多人認為,較之高中生,初中生剛剛接觸歷史學科,基礎較為薄弱,對地方歷史資源運用到學習中可能涉及的一些方法技能不能掌握,如社會實踐、考察等。事實并非如此。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智能通信設備的普及,學生接觸歷史知識的渠道更廣,包括電視廣告、社區講座、文明標語宣傳等。即使在一些家長抵觸的手機游戲中,學生也可以接觸一些歷史人物,并激起學習歷史的興趣。如某手游中的一個游戲人物“程咬金”,學生會因為對這個游戲人物感興趣,而去了解歷史上這個人物,了解到他是隋末瓦崗寨的一位起義英雄,進而更深層地了解一些關于隋末農民起義的歷史知識。基于這些情況,教師應該調動學生積極性,正面引導,同時借助我們身邊的地方歷史資源,讓學生樂于主動學習,學會與同學合作發現問題、調查問題、探究問題。
1.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地方歷史資源,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新課標規定:歷史課程將歷史學科素養作為培養學生的目標。對初中學生進行歷史學科相關方面的適當培養和滲透,有利于高中階段這一目標的完成。在唯物史觀方面,恰當運用地方歷史資源,可培養學生分析處理歷史材料的能力與方法。在史料實證方面,可學會對所獲悉的歷史材料進行分析。運用揚州地方歷史資源,尤其是一些經典古詩詞,將其與所學歷史知識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貫徹論從史出的原則。在時空觀念方面,運用地方歷史資源,利用學生熟悉的地理環境,利于空間概念的構架。在歷史解釋方面,運用地方歷史資源,以學生對當地歷史知識的認知為基礎,大大降低了理解史論的難度。在家國情懷方面,運用地方歷史資源,可使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鄉,愛家鄉才能愛祖國,進而培養學生的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2.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地方歷史資源,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自己身邊親近且熟知的事物,更容易產生興趣。諸多實踐也告訴我們,在課堂上提及當地故事或人物,更能引發學生的共鳴。因此,為了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汲取更多歷史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地方歷史資源變得必要。以揚州為例,當我們學習明朝滅亡清兵入關這段歷史時,很多學生會想到揚州歷史名人史可法,教師可以適當開展相關主題實踐活動,組織學生搜集資料,組織學生參觀史可法紀念館,不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學習了史可法忠君愛國、寧死不屈的優秀品質。
3.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地方歷史資源有利于推動鄉土教育,留住歷史文化之根[1]
結全學生身邊熟悉的亭臺樓閣、風土人情,有助于緩解現代“鄉愁”,還可以讓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隨著交通的飛速發展,周邊大城市的虹吸效應,一些學生投身大城市的建設。運用地方歷史資源,可以培養學生自身的認同感;讓學生明白,接受高等教育是為了幫助家鄉擺脫貧困,而不是為了擺脫貧困的家鄉。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也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需要傳授給學生的。
受應試教育影響,很多教師仍然會依據考試大綱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造成了歷史學習的枯燥,并且學業評價體系單一。成績是教師和家長衡量學生學習成果的標準,一味地追求成績,使本應有趣的地方歷史資源課程變成了負擔。而且歷史學科作為一門副科,課時不多,如何選擇優秀的正面的地方歷史資源用于初中歷史教學,對教師而言也是一種挑戰。教師對地方歷史資源掌握程度不高、歷史綜合實踐活動課開展不足等原因,使歷史學習很難達到預期。因此,我們要在常規歷史課程中引入地方歷史資源,組織歷史綜合實踐活動課,采取互聯網信息化手段進行歷史場景教學及其他教學方法[2]。比如開展地方歷史故事會,組織同學講述自己知道的地方歷史小故事,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擴大學生的歷史知識面,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歷史文化遺址,讓學生對歷史更加了解,加深印象;也可以舉辦歷史知識趣味比賽。可以設置“揚州歷史上的民族英雄”這一題,既有利于考試內容的復習,也對考試內容進行了有效補充。我們只有將這些方法落到實處,積極地用于實際教學,才能促進地方歷史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進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成果。
近年來,地方歷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已經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重視。而很多問題值得歷史教師深思。如何在浩渺的地方歷史資源中選擇可以更好地服務教學目標的資源,并且巧妙地將其應用在教學中,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利用互聯網技術,緊跟時代腳步,大膽創新,讓歷史教學手段與時俱進,使學生明白“歷史就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中”,使學生接受并且愿意學習歷史,提高自身人文素養,都是值得我們不斷發掘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