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喻 王雪慧
(魯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煙臺 264025)
當前,國內外學者對于大數據技術的概念尚未形成統一定論,但大致持以下兩種觀點 :第一種是互聯網數據中心(簡稱IDC)對大數據技術的定義:“大數據技術是更經濟地從高頻率、大容量、不同結構和類型的數據中獲取價值而設計的新一代信息架構和技術”[1];另一種觀點則來自英國學者維克托在《大數據時代》中所歸納提出的大數據技術三個全新特點:“采用所有數據,而不再依賴于隨機采樣;強調數據的混合性,而不再熱衷于追求精確度;尋找事物間的相關關系,而不再熱衷對因果關系的分析挖掘”[2]。在這本書中,維克托提出,大數據技術與傳統舊式的數據處理技術相比,不僅在處理數據的數量上發生了變化,而且在數據分析的結果上也有著明顯變化。反復論證后,維克托認為傳統的數據分析方法所產生的結果則更具有可信度。
鑒于此,綜合上述兩種觀點,本文所論述的大數據技術的內涵是指在大數據時代,人類在經過對復雜、龐大的數據進行分析之后,總結得出的數據發展規律,進而能夠對未來社會發展趨勢和決策提供依據的復雜技術集群。
大數據技術是由若干單線大數據構成的多線架構,其中包括數據源產生、數據采集與存儲、數據處理與集成、數據分析、數據解釋五步。
大數據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數據量巨大。一方面,物聯網技術的廣泛使用,必然催生許多有價值的數據,而將這些數據進行有效的采集分析就可以指導和促進社會的生產與發展。另一方面,隨著網絡技術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快速發展普及,每個人都能通過網絡終端產生新數據,成為數據源頭。
數據產生后也要通過采集實現自身價值。目前,數據的采集與存儲,可以“依托傳感器、射頻識別、條形碼技術及網絡分類搜索引擎、移動智能終端等多種設備”[3]。
采集存儲的數據里很有可能會摻雜一些與實際毫無聯系的干擾性數據;因此,分析數據前就應對這些數據進行清洗和去噪。通過聚類或關聯分析方法,可以剔除掉一些無用數據,然后將有用數據匯總、并更改為相同結構類型,建立專門數據庫進行集成和二次存儲。
大數據分析是數據分析的一種特殊形式,既可以運用傳統的數據分析方法,也可以依托云計算技術及一系列分布式平臺,及時地對海量數據進行快速的加工處理。
這一環節最能夠體現大數據技術的自身價值。伴隨著大數據技術的迅猛發展,還產生了一種新型的展示形式,即“數據可視化”。可視化分析方式能夠更形象有效地展示大數據技術最后的分析結果,深化了人們對量化分析的接受與理解。
21世紀以來,一些新興技術領域出現,“人們利用科學技術改造過、塑造過和實踐過的對象物,或者人們利用科學技術創造出來的對象物,不但不是對實踐主體和科技主體的本質力量及其過程的積極肯定,反過來成了壓抑、束縛、報復和否定主體的本質力量是不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一種異己性力量”[4]229。因此,大數據技術在一些方面也可能會出現異化現象。尤其在一切皆可數據化條件下,人的主體地位逐漸被作為客體的大數據技術所束縛和限制,這時的大數據技術已經不再是“為我”的,而是“反我”的。
1.大數據技術可能會阻礙人的發展
大數據時代,一切皆為數據。一方面,大數據技術可以將世間一切的理性事物量化成數據,數據逐漸成為人們多種行為活動的指向與標準;另一方面,人們的感性思維也可以進行數據化的分析,這時人的思想感情、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都已經被量化成為標準化的數據形式。
2.大數據技術可能阻礙人的本質的“表現”和“確證”
人的本質的“表現”和“確證”就是人能全面“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質”。大數據技術的利益相關者間的矛盾關系卻表明作為新型勞動產品的數據,并不是被勞動者自身所占有使用,而是被區別于自身的其他主體所占有。這些利益主體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深度挖掘勞動者的私人需求從而指導社會的物質生產活動,滿足他們對經濟利益的無限追求。然而,在當下社會中,真正能夠占有和享有大數據技術成果的人仍然是少數,絕大部分的人只能處于一種被動索取的狀態。因此,人的本質在這時也就沒有被充分而又全面地“表現”與“確證”。
3.大數據技術可能導致個人隱私的泄露
大數據技術背后的利益是巨大的。因此,大數據技術的利益既得者在數據管理的科學思維與爭取利益最大化的利益思維的雙重驅動下,將會深度挖掘、掌握大量私人的身份、行為、偏好信息,這也對個人的隱私安全產生了巨大的威脅。
1.私有制的無限度擴張
大數據技術作為人類社會集體的智慧結晶,與人類所生產的勞動產品一樣,都是以滿足人類的自身需求為導向的。因此,在生產勞動仍舊發生異化的年代,大數據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勞動產品所發生的異化是勞動異化在信息時代的最新表現。因而也可以說,大數據技術異化與勞動異化的產生根源都是由于私有制的無限度擴張。
2.大數據技術的獨特性導致唯數據主義與數據獨裁
大數據時代,如果人們的基本判定和決策都過于依賴數據,就很有可能走向了唯數據主義,甚至會導致數據獨裁。人們逐漸形成固定僵化的量化思維。
3.法律失范和倫理滯后
21世紀以來,新興信息技術產業的巨大變革帶來了大數據技術的逐漸興起。而我國本有的法律體系和道德倫理并不能立即適應大數據時代的要求。因此,法律失范與倫理滯后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滋生大數據輿論謠言的傳播。
4.功利主義盛行
大數據時代,有些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極端功利主義使他們更為關注大數據技術所帶來的短期利益,漠視了大數據技術本身所具有的潛在的消極作用。
“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4]235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認為的本體并不僅僅局限于自然界的具體物質或人的絕對理性思維,而是將本體歸納為從世界萬事萬物中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來的物質,這時世界萬事萬物都有了一個共同的基本屬性即客觀實在性。
在大數據時代,由于在自然領域與社會領域都能夠實現數據化分析,這也就形成了大數據時代獨特的數據本體論。數據本體論將人看作唯數據主義的機器,因為“它不能把世界理解為一種過程,理解為一種處在不斷的歷史發展中的物質”,所以這是一種庸俗化的唯物主義。
大數據時代能夠把人的本質及其社會關系當作標準化、機械化的人的數據形態,人的情感、意識、態度及所有行為都可以被歸納為數據,從而進行數據分析。這也是對人的本質的簡單化、物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總是從實踐的角度去理解和剖析人的存在,從而進一步從人的存在的角度全方位把握理解人的本質及其社會關系。而實踐是一種主體能動地自我改造、自我創造的活動,任何離開實踐分析和理解人的本質的活動其本身就是對人的本質的異化。此外,大數據技術對人類隱私的侵犯,也使個人在生活中時刻可能處在被監控之中,毫無隱私可言,人類面臨著喪失自由,甚至人的本質也被全面“異化”的風險。以馬克思異化理論分析大數據技術對隱私的侵犯,意味著在當社會之中人的異化程度將空前提高,喪失了人類自身本來所具有自由與個性,也喪失了人類本來所具有的各種復雜多維的社會關系,從而成了馬爾庫塞意義上的“單向度的人”。
大數據作為21世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興信息資源,其中自然蘊藏著巨大的商業價值。而在現實社會中,大數據技術的高速發展也可能會導致大數據利益相關者間關系的日趨尖銳,具體表現為大數據的生產者與大數據的搜集者、大數據的利用者間相互對立的外部矛盾關系及大數據搜集者與大數據利用者間的內部矛盾關系。因此就這一層面來說,當前大數據技術的發展還不能真正地實現“大數據大價值”這一根本性的目標。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界定了認識的主體、客體與中介,人對某種客觀事物的認識如果只能反映這一客體的某一方面而未能反映事物的整體,就不能成為關于該事物的絕對真理。受人的實踐能力和特定歷史時期的影響,人類個體的認知能力也是有限度的,人們所認識到真理只是在特定條件下或一定范圍內才能夠稱之為的絕對真理,超出了這個限度就不再是絕對真理了。而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數據卻是無限的,大數據技術的無限性就表現在它可以隨時隨地收集人類社會所產生的最新的實時數據。人類認識能力的有限性與大數據技術的無限性間的矛盾關系表明人類對于大數據技術的認識也是有限度的。由于客觀事物總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真理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發展;因此,人類個體的認識能力永遠也不能完全把握住大數據技術的一切方面、一切聯系,人類依托大數據技術所做出預測或判斷也始終是有限的。
辯證唯物主義把運動理解為一切物質所固有的根本屬性,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而大數據技術所產生的數量關系、分析預測,都只是為了應對當前社會發展所做出的相對靜止的量化分析,而忽視了人類社會也是一個不斷發展著的動態整體。大數據技術是以相對靜止的數據去分析、預測絕對變化發展著的人類社會,這也使得大數據技術在分析、預測社會發展過程中不能總是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具有其自身無法克服與超越的局限性。
當前,大數據技術攜帶著現實或潛在的各種利益訴求已廣泛應用于當代社會,盡管現在的它還用輕紗遮面,甚至還有點捉摸不透。而不管我們接受還是拒斥,大數據技術都已然存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也正因如此,我們在廣泛利用它的同時,更應該時刻保持著理性,看清這些紛繁復雜的數據符號背后真正的本質內涵:數據符號僅具有表征性,本身并無太多實質性的意義,只有當數據能夠如實地反映出事物的本來樣貌,它的意義才能夠真正地呈現出來。因此,大數據技術所構建的虛擬的數據世界不應該全部取代現實的人類社會,數據符號并不能完全替代感性的生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