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珊珊
(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河南 開封 475000)
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征之一就是實踐性,《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的標志,在文中,馬克思以“實踐”這個全新的視角構建起了新世界觀,并對實踐思想進行了科學全面的闡述。在新時代背景下,重新解讀《提綱》中的實踐思想對于弄清理論與實踐關系,解決當前生態問題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在《提綱》開篇第一條就指出:“從前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1]59強調認識是物質世界在人頭腦中的反映,堅持物質的第一性的基本立場,這是舊唯物主義的進步性所在,其最大的缺點就是以直觀的、照鏡子式的方式去認識客觀世界,把認識的對象當作同人的實踐活動毫無聯系的客觀的東西去理解。既沒有從實踐出發來認識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只是把人看作直觀的人,把實踐看作純粹的自然活動;也沒有把客觀世界納入實踐對象的范圍,沒有從主體的角度去理解實踐,嚴重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甚至把人的意志看作獨立于肉體之外的消極存在。
接著,馬克思進一步對費爾巴哈的實踐觀進行了批判,認為其把理論活動當成人最重要的活動,即費爾巴哈認為人的活動最有意義的是理論方面的研究,而不是改造世界的活動,把人直接當作自然的產物,將實踐直接理解為在大部分人頭腦中已經存在的東西,這是十足錯誤的觀點。費爾巴哈把實踐狹隘地理解為猶太人做生意獲取利益的活動。不了解實踐的巨大作用,對人和實踐的關系缺乏合理的認識,最終導致費爾巴哈的實踐觀走入誤區。
總之,舊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既缺乏能動性,又不具有現實的實踐性。
唯心主義看到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這同舊唯物主義相比“把能動的方面抽象地發展了”[1]59,但是不了解實踐活動本身,脫離現實的物質基礎把人的主觀意志看作世界的本原,從而夸大人的意識活動,把人的實踐活動最終歸結為意識的活動。唯心主義之所以會陷入這種抽象的片面性,歸根結底就是因為不理解實踐活動的價值。
馬克思對二者拋開實踐去理解主客體之間關系的錯誤觀點進行了批判,明確指出實踐是人的感性的對象性的活動。我們既不能忽略人的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實踐客體過程中的積極作用,也切忌拋開社會現實過分夸大意識的作用。
對于真理標準問題,在哲學發展史上有過廣泛的爭論,但無論是以“概念是否清楚明白”為標準、以“多數人的感覺或意見”為標準,還是實用主義主張的以“有用”為標準,說到底都是在主觀的領域內繞圈子,并不能達到檢驗的目的。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者由于采取消極直觀的反映論,也不能科學地解決真理標準問題。在《提綱》的第二條中,馬克思首次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一切認識產生于實踐活動,認識的不斷深入是以人類活動的不斷發展為基礎的。對于人的思維是否是對客觀世界的正確反映這個問題,不能局限于思維領域而只能依靠實踐來回答;如果實踐的結果與之前的預想是一致的,那么此前的認識就得到了印證,便成了真理性的認識。人們可以通過自身實踐去不斷認識發展著的世界,人類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只能在實踐中得到證實,無論是理論體系還是思維內容的真理性都應該交予實踐來檢驗。
人作為實踐主體而存在,對實踐的考察不能離開對人本質的剖析。在第6條中,馬克思通過批判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為人的本質,摒棄了其“類本質”的唯心主義觀點,從實踐唯物主義的角度深刻剖析人的本質,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61。
人作為一種社會存在物,需要在具體現實的生活中不斷謀取生存發展,因而把人理解為現實的人是考察人的本質的前提。費爾巴哈在歷史領域陷入唯心主義,撇開了具體的物質生活形成了抽象的人性觀,把人看作孤立的存在,沒有看到人的社會性和歷史性。馬克思從“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角度來研究人的本質,并指明其研究前提即“現實性”,這里的現實是指人是處于實際生活中的并且不斷從事實踐活動的人。同時,馬克思強調理解人的本質必須從實踐出發,人們為了生存而進行的獲取生活資料的實踐活動反過來也在推動著人類實踐的向前發展;正是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產生了交往活動,并開始形成建立生產關系,社會關系最終也得以形成,每個人都不再是孤立的個體,人的本質也隨著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變化而變化。
人是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社會歷史是通過人的社會實踐所創造的,人只有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才能生存和發展,進而不斷豐富自身本質,實現人生價值。也正是由于實踐主體的人的活動與社會之間始終存在密切聯系,實踐從而也具有了社會性。
在《提綱》的第8條中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62人的社會生活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個部分,馬克思在此從實踐的觀點出發去考察社會生活的本質:一方面實踐是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前提,另一方面實踐是人認識的基礎。
首先,實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人們要想生存和發展,就必須依靠實踐活動從自然中獲取生活資料,進行物質資料生產。人是社會生活的主體,在獲取生活資料的實踐性活動中,人與人之間在所難免地進行社會往來,單個人被種種復雜的關系聯系起來,在實踐的基礎上先是形成了最基本的生產關系,而后隨之形成了家庭關系、宗教關系等其他社會關系。實踐是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在《提綱》第11條中,馬克思指明了改造世界的重要性。人們通過實踐活動改造自然、社會和人自身,形成不同的分工,從而也逐漸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同時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也在不斷提升人類的文明程度和科學技術水平,進而不斷推動著社會歷史的變遷和進步。
其次,實踐是一切理論的基礎。社會生活領域中的一切東西都源于實踐,在意識領域中存在的疑問同社會存在一樣也在實踐中找到答案。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1]62這里所提到的“理論”屬于意識形態范疇,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反映,即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和發展動力,這種“神秘東西”無論正確與否,都能在實踐的發展中得到證明,從而變得不再神秘。科學的認識毫無疑問可以在人們的實踐中得到說明,即使是那些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的認識也能在社會活動中找到其產生緣由,如中世紀所宣揚的宗教上帝也只不過是在生產力還不發達條件下對各種社會壓迫無法解釋的產物。
總之,人的生活以物質資料生產實踐為基礎,人在改造世界的實踐過程中也不斷改造著自己的全部社會生活,要從實踐出發其理解生活的奧秘。
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正是忽視了實踐的作用,從而出現割裂認識與實踐關系的錯誤。馬克思在《提綱》中反復強調實踐的重要地位,指出實踐影響改變著環境的和人的活動、人需在社會實踐中實現其本質等;但沒有正確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活動所產生的結果只會適得其反,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
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與堅持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統一是一致的。進入新時代,一方面要確保黨和國家事業始終保持前進活力,就需依據實踐變化不斷更新思想觀念,用先進的理論來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習近平指出:“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我們不能辜負了這個時代。”[2]豐富的理論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要根據時代變化的新特點和提出的新問題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破除與社會發展進程不相適應的舊理論和舊模式,進而化解社會發展過程出現的新矛盾。另一方面需清醒地認識到,令人滿意的結果是不會憑空產生的,幸福是靠雙手奮斗出來的,實干才能興邦。我們的國家之所以能擺脫長久積貧積弱的局面,在幾十年內就實現了令世界震驚的繁榮發展,靠的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各民族人民一代代的拼搏努力。在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同樣也離不開我們洞察社會實際情況、在現實基礎上的艱苦卓絕奮斗。
理論脫離了實踐就會變成空洞的教條,實踐離開了正確理論的指導也無法立足。在新時代背景下,要想實現我國事業的持續發展,就必須立足于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我們的頭腦,指導我們的實踐。
馬克思明確指出,人的本質屬性表現在各種社會關系中,正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構成了復雜豐富的社會關系。在我國,無論何時人民群眾都是實踐的主體,社會的向前發展必須依賴人民群眾的辛勤努力。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論述,為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提供了根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3]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也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首先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縱觀我國幾十年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的一切舉措,都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幸福日子。面對新時代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強烈追求,國家推行各項政策和舉措必須考慮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能否為人民群眾謀取幸福,同時政策是否合理也只有通過人民群眾才能得到檢驗。其次要堅持發展依靠人民。人民群眾是促進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在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進程中要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心聲,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意愿,發揮人民群眾的智慧,從最基本的現實情況出發,切實解決好有關人民生活的上學、住房、工作等問題,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使其生活越來越美好。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讓人們共同擔負起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責任,使人民群眾保持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主動性。最后要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進步的機會”[4]。
“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1]60實踐具有強烈的現實指向性,在實踐基礎上,環境和人是雙向互動的關系。環境的改變會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影響;人們可以通過自身的社會實踐來改變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不利情況,從而使其更加適合人類自身的生存發展。
在人與自然相互關系中形成并發展人類文明,但伴隨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自然環境遭受巨大壓力,全球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問題逐漸嚴重,我國也不可避免地出現水土流失、森林退化、水和空氣污染嚴重等問題。當前,我國的環境治理保護工作雖已取得了巨大進展,但未來發展任務依然艱巨。一方面,我們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用先進的環境治理理念指導我們的活動。首先要做好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使人們對自然常懷敬畏之心,認識到資源的有限性,自覺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其次充分發揮實踐在環境治理中的作用,優先對破壞嚴重的地區領域進行治理,同時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程度,推動資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轉變,做好一系列的環境防治管控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客觀規律,適當減少人為的干擾,承認規律的客觀性,以生態環境的自然恢復為主。主要是通過減輕生態負荷壓力、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使那些由于人類活動而遭受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得以恢復。始終秉承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的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我國生態環境治理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