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 周 萍 蘇 欣
(沈陽大學,沈陽 110044)
勞動精神是指在勞動實踐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勞動觀念、勞動價值、勞動狀態等一系列精神品質的有機集合。勞動精神可以強化大學生的勞動意識,錘煉大學生的勞動意志。在創新創業活動期間,大學生可以通過知行合一的勞動實踐,確立自身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掌握科學的勞動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勞動技能和創新創業競爭力,以適應“兩個大局”形勢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需要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發展需求。
黨的十九大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和我國高等教育“雙創型”人才培養的快速推進,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積極投身于勞動實踐的創新創業活動中。勞動實踐是人的本質活動,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在勞動過程中凝結形成的勞動精神,內含著勞動意志、勞動態度、勞動價值等諸多精神品質,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超然地位和引領作用。
勞動精神有助于提升大學生在創新創業活動中的勞動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使大學生真正實現理論聯系實際,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廣闊實踐中積蓄勞動經驗,為就業奠定基礎。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大學畢業生人數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但同時,當前經濟新常態帶來的產業升級換代與高質量發展業已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由此導致目前人才供需矛盾不斷凸顯,創新型人才缺失嚴重。為此,高等院校有必要通過開展各種創新創業活動,大力弘揚勞動精神,讓廣大青年大學生深刻理解勞動本質,體會勞動價值,科學把握勞動方式,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潛質,進而鍛煉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勞動實踐技能和勞動綜合素質。
勞動精神有助于磨煉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奮斗情懷,培養大學生砥礪前行的創新創造品質,使大學生秉持正確的勞動態度,樹立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成為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新階段,全面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一批又一批應用型的創新人才。高等教育轉型發展要以“雙創”人才培養目標為基準,對應社會需求,及時調整教育內容和教學模式,以勞動教育夯實勞動精神,塑造大學生勞動光榮、勞動崇高的價值理念,讓大學生在創新創業活動中培養熱愛勞動的好習慣,鍛煉大學生堅強的勞動意志,使其能夠在創新創業的勞動實踐中不斷增長艱苦奮斗的勞動品質和才干視野,真正成人成才,成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實用型、專業型人才。
勞動精神有助于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內在需求動力,促進大學生以堅定的勞動信念、嫻熟的勞動技能和嚴謹的勞動紀律,積極開展知行合一的創新創業活動。創新創業是一種具有創造性、體驗性、內源性的活動,而勞動精神能夠“使勞動成為理解人類、解釋社會、把握未來的基本方式和總鑰匙”,它在創新創業活動中能夠激發人的勞動意識、引導人的勞動價值、挖掘人的勞動潛能、滿足人自身創造活動本能的需要。也就是說,勞動精神通過創新創業過程中的勞動實踐,更好地引領大學生理解勞動的創造價值,增加職業體驗,積累實踐經驗,提升就業能力,從而拓展大學生全面發展的路徑,幫助大學生在就學期間不斷夯實創新創業的市場競爭力、社會適應力、心理承受力。
勞動精神是“勞動者在勞動中展現的精神狀態、精神面貌、精神品質”。在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中,有機引入勞動精神,進而顯性或者隱性地形成一種蓬勃的文化力量,使之充分發揮引領功效和支撐作用,可以推動大學生不斷提升全面發展的勞動技能,強勁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當前,各高校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二者有效融合的機制體制、契合途徑、實施平臺等方面依舊存在不足,亟待予以改進創新。
(1)高校關聯勞動精神和創新創業活動的鏈接機制體系不完善。目前,各高校雖然都設置了相關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勞動教育、社會實踐等課程,在校園文化建設、高校團建創新、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等一系列活動中,也有意識地主動倡導勞動精神引導與支撐,但是在課堂內外教學銜接、宣傳教育平臺構筑、勞動實踐機制建設和創新創業開展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二者之間相互聯系嵌入的鏈條性、系統性不足,難以相互交叉,有效融合,致使效果不佳,勞動精神對創新創業活動的引領難以發揮實質性成效。
(2)高校專職于勞動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的專業教師人數較少,勞動精神在宣傳、培養、踐行、引領等方面的力量相對薄弱。大部分高校沒有專門從事勞動教育和“雙創”課程教學的師資隊伍,這類課程都是由輔導員、各學院黨支部書記、公共課教師、團委行政工作人員來承擔,這些人缺乏專業的知識技能和教學方法,也沒有在企業任職經驗,對于大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示范指導作用有限,導致勞動教育、勞動精神和勞動技能的養成訓練缺少專業指導和專門培育,泛泛而談,直接制約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中勞動素質和全面技能的提升。
(3)高校以勞動精神引領創新創業活動的實踐培訓平臺緊缺,致使勞動精神的宣傳培育缺少可供展示的場所。許多高校因為創新創業中資金設備、人員技術、場地管理等因素限制,在勞動意識強化、勞動思維培育、勞動精神宣傳、勞動行為訓練方面實踐操作不足,特別是大部分創新創業活動還處于訓練項目范疇,難以真正投入社會、企業與現實生活中,于是勞動精神的引領作用大打折扣,勞動教育的效果不佳。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應當說,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大力弘揚勞動精神,以勞動精神引領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必須全面整合優質校企資源,集中校內外各種力量,營造良好的勞動創業氛圍,以確保勞動精神在引領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中產生實效結果。
第一,高度重視高校勞動教育,建立健全勞動精神全面融入高校創新創業培養體系的機制體制,形成大學生勞動精神培養的立體化運作模式。在教學中,完善多層次、多類別的勞動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根據學生需要豐富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在實踐中,全面完善勞動精神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引領的機制體制和操作平臺,實現勞動精神育人的制度化、常態化、系統化發展態勢。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高度重視勞動精神培育,使勞動精神融入學生心靈血脈里,踐行于日常言行中。
第二,廣泛利用現代傳媒手段,采取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宣傳教育形式,建構勞動精神推廣踐行平臺。在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全過程中,充分利用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農村社區等場所,設計多元化、多節點的勞動精神宣傳培育活動,努力營造大學生熱愛勞動、主動勞動、自愿勞動、立志勞動的良好氛圍,使他們在創新創業的勞動實踐中,勤于學習、敏于求知,努力鍛煉提升自身綜合素質能力,學會社會責任擔當,做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實干者、奮斗者。
第三,培養既具有扎實勞動教育理論知識,又懂得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實踐經驗的專職師資隊伍。一是選派那些政治堅定、能力卓越、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高素質教師承擔勞動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學工作,積極開展優秀教學團隊建設;二是加大師資培養力度,鼓勵高校專職教師通過校際交流和校企合作,進行掛職鍛煉和兼職訓練,提高“雙創”教師的勞動素質能力;三是邀請企事業單位優秀工作者擔任高校“雙創”導師,組建高素質、高技能的指導團隊,全程跟蹤指導大學生的勞動實踐活動和創新創業培訓。
第四,整合資源,完善勞動精神引領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服務保障機制,形成管理鏈條,在組織運行、體制保障、考核監督等各個環節形成有機循環體系。整合政府機構、高校、企事業單位、行業社團等多元系統資源,宣傳引導、幫助支持勞動精神弘揚和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開展,在資金供給、基地建設、技術開發、設備安排、服務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支持與堅實保障,形成多方協同互助的綜合配套保障體系,同心協力構建勞動精神引領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系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