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欽
(太原理工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太原 030024)
結合我國目前多數高校的教育實踐來看,我國高校仍然比較重視學生的專業課學習和技能培訓,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重視不足。高校學生缺乏穩定、科學的就業指導,在未來進入社會生活時就難以適應,無法很快融入自身工作崗位,熟悉規則和紀律。所以近些年來,大學生跳槽現象頻繁發生,還有的學生甚至抵觸和排斥工作,寧愿在家“啃老”,也不愿意出來工作。就現在的社會輿論情況來看,對高校畢業生的評價也不是特別理想。自高校擴招以來,學生人數激增,然而學校對學生的管理顯然有待完善,大學生整體素質還有待提升,理論強、實操差的學生仍然很多。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無法適應企業單位崗位需求,無法滿足社會建設需要,大學生的競爭壓力增大,優勢漸無,不管是對于學生自身發展與學校發展,還是對于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是非常不利的,這更加證明了持續性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必要性。
就業指導就是針對就業開展一系列培訓、教育和實踐活動,旨在提高大學生在未來就業中的競爭力,使大學生對就業有正確的認識和明確的目標,理性選擇就業方向及崗位。學校和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傳授給學生一些必要的技能,使大學生可以實現順利就業和正確擇業。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不僅僅是為了讓高校畢業生成功地獲得一份工作,更要使學生能夠對自身的職業規劃與職業生涯有正確的觀念和全面的認識,使其可以根據自身實際需要來明確不斷努力奮斗的方向,投身實踐,最終創造更多的價值。而持續性就業指導就是指高校長期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包括從大學生入學之日起到畢業后仍未找到工作的一段時間,還包括一畢業就參加工作的學生的指導工作。相比傳統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持續性就業指導覆蓋面更廣,時間更長,能夠全方位、持續性地給畢業生提供就業指導服務。持續性就業指導是今后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能夠真正滿足學生的就業需要。
結合對部分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實踐情況的調查和分析,可以發現現階段很多學校的就業指導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為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做得不夠全面而深入,師生普遍不具備較強的就業指導意識和競爭意識,學生的就業依然取決于其對專業課的學習和對專業技能的把握,并且專業理論課的學習同實踐技能強化之間相互獨立。有些想要創業的學生難以獲得教師的專業指導,學校也不能夠給學生提供和創造合適的創業條件。整體來講,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意識不強,形式單一,內容單調,隊伍專業性不足,進而導致學生就業指導無法與當前市場人才需求相匹配。
多數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主要面向的對象是應屆畢業生,有較強的針對性,但是持續性較差,就業指導工作不全面、不連貫。教師所提供的就業服務也是單純地給學生做一些就業指導,并沒有在充分考慮學生實際情況的前提下,為其進行科學長遠的規劃,不能夠根據實際的崗位需求和市場需求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就業觀,并提前幫助學生儲備必要知識,增強心理素質,以至于很多學生臨近畢業時依然比較迷茫,盲目地“隨大流”,老師說什么、家長說什么,自己就做什么,錯失了最佳的就業時機,也錯過了很多寶貴的機會。真正有效的、完整的就業指導應當從學生入學之日起就開始,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生的不同特點來為其安排持續性強的、專業性強的就業指導課程,使學生可以早早樹立就業意識和競爭意識,不斷提升學生就業和擇業的能力,使其能夠在未來的就業實踐中游刃有余,有條不紊。
高校是培養優秀人才的主陣地,高校畢業生乃是社會優質的人力資源,高素質、技能強的勞動力是未來推動社會建設與進步的主要力量。近些年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一直是社會熱點,關系著社會的方方面面,充分展現高校畢業生的積極作用,有利于優化配置人力資源,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每年,多數高校畢業生在就業問題突出的情況下,依然能順利就業和擇業,但是總會存在一些畢業生就業難、擇業難的問題,這并不單是學生個人因素造成的,更有客觀條件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不夠全面、不夠到位。高校必然要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這是緩解當前社會就業矛盾,提升整個社會就業質量的最有效的途徑,是充分履行高校育人職責的體現,彰顯了高校自身的教育和管理水平,反映出了高校的責任與擔當。
持續性就業指導工作要從學生入校之日開始,持續到學生畢業后找到工作后的一段時間。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就業與擇業觀念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在這一過程中予以糾正與完善。我國多數高校畢業生在畢業之前并沒有主動參與大量社會實踐,熟悉社會就業環境,所以不乏一些存在好高騖遠、自尊心強、自負等問題的學生,他們在畢業之后選擇工作時,難以放下自身架子,無法主動放低自身姿態,先順利就業,再進行擇業,這會影響學生的發展。高校對學生持續性開展就業指導,可以讓學生建立對自身的客觀認識以及對社會環境的客觀認識,明白就業到擇業過渡的必要性,先參加工作,在崗位上磨煉自身,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時解決,然后再摸索適合自己或者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內容,再確定合適的工作方向與崗位,努力之后滿足崗位的需求。這對于學生來講也是一個鍛煉自身心性的過程,學生能夠始終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態,不自負、不放棄,始終堅持自己正確的就業方向與道路。
現階段,整個社會的風氣日益浮躁,很多人把薪資待遇看作衡量自身價值的唯一標準,這也影響到了高校畢業生,導致其根本不考慮自身實際情況和興趣需要選擇就業崗位,目光短淺、急功近利。高校畢業生才剛剛開始工作,對于自身未來的規劃也要具備長遠的目光,要將自己的優勢全部展現,在適合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使自身的奮斗與努力有意義。
對比一些仍堅持傳統就業指導模式和改為持續性開展就業指導的高校的實例,可以發現,后者比前者更有利于提高整個社會的就業率,開展了持續性就業指導的高校畢業生對自身工作的滿意程度也要比其他學生高,離職和跳槽現象明顯減少。顯而易見,高校持續性開展就業指導工作能夠有效提升畢業生的就業能力,使學生能夠快速解決在就業過程中發現的各種問題,提升整個社會的就業質量。
無論是傳統的就業指導還是持續性就業指導,對象不變,主體不變,但是要在意識形態、方式手段、指導內容上做出改變,為的就是讓高校學生能夠同社會實踐接軌,使學生能夠對社會生活有更為理智的認知,提高其綜合能力,這樣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學生就可以“跳脫出來”,學校和教師的就業指導工作才能夠真正體現價值。
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是一項長期工程,要想真正保證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取得良好的效果,高校和教師都必然要做好長期部署和戰略規劃,結合以往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實踐的分析,對當前高校畢業生畢業后無法順利就業的問題和原因,或者在就業之后無法滿足自身身心發展需求的問題和原因進行深度分析,以此為就業指導工作人員為畢業生提供有效指導和培訓的依據,切實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就業指導工作人員的一切工作必然要服務于學生的需求,給學生做必要的就業指導和心理輔導,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提供相應的技能培訓和就業信息匹配,要窮盡一切措施來幫助高校畢業生盡可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發動所有離校畢業生積極參與到就業指導工作中來。
高校持續性開展就業指導工作的主要舉措包括以下幾方面。
自開學之日起,學校就要結合對國家針對大學生就業所出臺的各項政策與規定的分析,結合對目前社會就業形勢及各企業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和標準的分析,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采取更加豐富多樣的培訓方式。高校不僅要開設獨立的就業指導課程,更要將就業指導貫穿于各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兼顧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就業知識和技巧的掌握,把理論培訓和實踐訓練相結合,完善綜合性就業指導體系。對于一畢業就參加工作的畢業生,更要對其開展一些崗前培訓和崗位培訓活動,加強同各企業單位之間的合作,開設崗前實訓課程,根據企業單位的實際需要來優化課程內容,完善校企合作。
國家和全社會對教育事業的發展愈加重視,各大高校需要明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標,不僅要使學生通過學校的學習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過硬的專業技能,更要通過就業指導幫助學生建立對社會就業環境的客觀認識,強化學生的就業觀,優化學生的職業觀,使其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把每一個優秀的學生輸送到適合他們的工作崗位上,讓學生滿意,讓社會滿意,彰顯高校教育水平,推動高校教育事業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