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花
8 月30 日,一八四團援疆干部趙東升和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同事,對實驗田玉米生長情況,做收獲前的最后一次抽樣質量檢測和數字記錄。
趙東升是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從事玉米育種的副研究員。2020 年3 月,他不遠千里來到十師一八四團。為了讓趙東升這樣的專業技術性援疆干部在團場“第二故鄉”有所為、有所授、有所成,他們的援疆時間由原來的一年變為三年,在三年的時間內他們融入團場,成為兵團人,用自己的專業特長為團場的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
每個人都有兒時的當兵夢,趙東升也不例外,可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如愿,但是在兵團他實現了自己的當兵夢。他和單位同事一起參與春冬季民兵訓練,平常總穿一套迷彩服,將自己和夢想一起融入團場,成為一名兵團人。
趙東升常跟同事開玩笑說:“我們沒有任何包袱來一八四團的,有什么事,你們盡管直呼我。”趙東升在原單位專門從事玉米種子研究,工作比較專一,到團場后,干的工作比較雜,接觸到的農作物相對比較多,有玉米制種、葵花、葫蘆瓜、辣椒、棉花等,尤其棉花他原來連見都沒見過。來到這里他這個農業專家有時成了學生,很多時候他都是拿個小筆記本向同事、向職工虛心學習。單位的活兒多而雜,他主動參與其中,不管是農業種植還是農機管理,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發生以來,單位人員幾乎全被抽調到了社區網格點或出入團的執勤點,一時間有些業務工作沒人干,他則每天守在辦公室等候同事們的“調遣”,處理各類文件和上報報表,以另外一種形式為疫情防控作自己的貢獻。
趙東升的專業特長是玉米育種研究,到團場后,他被分配到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從事各類農業服務工作。他通過向同事學習和翻閱兵團、師、團三級簡史、史志了解兵團,了解團場的氣候、土壤等種植環境。在對團場了解的基礎上,2021年春,經過與哈爾濱、北京、浙江等地的朋友聯系,他在單位實驗田試種了五個鮮食玉米品種。目前,各類玉米品種相繼成熟進入收獲期,在實驗田趙東升掰開了一個紫色玉米,“這個品種是我去浙江學習時,在那邊的實驗田品嘗的一個品種,覺得口感非常好,就帶了些種子在團場進行試種,看目前情況顏色和整齊度都非常好,味道也要比那邊甘甜。”趙東升邊品嘗邊介紹說。
趙東升除了引進各類不同品種的鮮食玉米,還引進旱水稻進行試種。由于種植時間晚,目前正處于灌漿期,對于旱水稻在團場的適應性,要從口感、色澤、產量等進行綜合評價。依據實驗種植結果,將進行優勝劣汰,選擇優質適合團場作物品種進行推廣種植,優化團場產業結構調整。
作為專業技術人員,趙東升和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深入到田間地頭為團場種植戶提供技術幫助,主動為同事答疑解惑、傳授專業技能。
團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沈章明和趙東升朝夕相處,有一年半的時間,他對趙東升的評價是:“他的專業理論知識比較強,對作物生長規律的理論知識比較強,讓我們了解了作物的生長習性,帶來一些新的管理觀念。”
作為一名援疆干部,趙東升在發揮個人特長為團場服務的同時,他也在不斷學習研究團場的先進種植模式,發展筑牢黑龍江新疆的橋梁紐帶作用,優勢互補、共同學習、相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