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華 廣東正方圓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珠江流域由西江、北江、東江及珠江三角洲諸河水系四部分組成,西江和北江在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思賢滘,東江在廣東省東莞市的石龍分別匯入珠江三角洲網河區,然后經虎門、蕉門、洪奇門、橫門、磨刀門、雞啼門、虎跳門及崖門等八大口門注入中國南海。
珠江三角洲水系包括西北江三角洲和東江三角洲河網水系以及入注三角洲的諸小河流,香港及澳門也在其地理范圍內。三角洲河網區河道縱橫交錯,水流相互貫通,構成“三江匯流,八口出海”的水系格局。河口區東西兩側有伶仃洋和黃茅海兩個喇叭型河口灣,其中東部的虎門、蕉門、洪奇瀝和橫門4個口門共同匯入伶仃洋后注入南海;西部的4個口門中,磨刀門和雞啼門單獨注入南海,虎跳門和崖門共同匯入黃茅海后注入南海。
橫門水道和橫門出海航道(又名橫門東水道),位于珠江三角洲下游,中山市境內。橫門水道和橫門出海航道是珠江水系八大出海口門通道之一,也是珠江三角洲“三縱三橫三線”高等級航道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橫門水道中山港大橋至橫門口航段為單一河段,航槽順應河勢,沿深槽布置。
在橫門口分橫門東水道和橫門西水道。橫門東水道為主汊,河面寬、水深條件較好;橫門西水道為支汊,河面較窄、水深較橫門東水道淺,并已按1000噸級航道標準建成兩座橋梁,因此,航道線路走橫門東水道。橫門東水道自橫門口至馬鞍島東四圍(深中通道橫門大橋)航段為單一航道,航槽布置以橋梁為控制,沿深槽布置。
橫門東水道自馬鞍島東四圍(深中通道橫門東大橋)至廣州港出海航道航段,西側自上游往下游為馬鞍島、淇澳島,東側為開闊海域。根據該航段水深地形、水流條件及保護區情況,制定了4個平面布置方案,分別如下。
根據河床演變分析成果,現橫門出海航道3000噸級航線航槽基本穩定。因此,本方案航道線路為:橫門出海航道(橫門東水道)自馬鞍島東四圍(深中通道橫門東大橋)至伶仃航道沿現橫門出海航道(橫門東水道)3000噸級航道線路,至伶仃航道10#標接入伶仃航道,航線里程約50km。
由于現橫門東水道3000噸級航道線路穿過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若按原橫門東水道3000噸級航道線路作為橫門出海航道二期工程(5000噸級)出海航線,需在保護區內進行疏浚工程。為避開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避免在保護區內疏浚,線路方案1在現橫門東水道3000噸級航道線路的基礎上對淇澳島以下航段進行調整,將航槽往北偏移,從中華白海豚保護區的北面接入廣州港出海航道,不涉及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即:橫門出海航道(橫門東水道)自馬鞍島東四圍(深中通道橫門東大橋)至淇澳島航段沿現橫門出海航道(橫門東水道)3000噸級航道線路,至淇澳島后航道逐漸轉向東偏南19°,至廣州港出海航道14#標接入廣州港出海航道,航線里程約45km。
考慮現橫門出海航道(橫門東水道)3000噸級航道線路穿過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省淇澳-擔桿島海洋自然保護區禁止類紅線區,且中華白海豚保護區已明確因為橫門出海航道二期工程(5000噸級)出海航道在保護區內存在疏浚工程,所以不同意航道線路通過保護區。為避開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淇澳-擔桿島海洋自然保護區,避免在保護區內疏浚,線路方案2在現橫門出海航道(橫門東水道)3000噸級航道線路的基礎上對馬鞍島東五圍以下航段進行調整,將航槽往北偏移,從淇澳-擔桿島海洋自然保護區東北側經過,至中華白海豚保護區的北面接入廣州港出海航道,且不涉及上述兩個保護區范圍。即:橫門東水道自馬鞍島東四圍(深中通道橫門東大橋)至東五圍沿現橫門東水道3000噸級航道線路,至東五圍后航道逐漸轉向東偏南45°進入進口淺灘上的小深槽,航槽沿深槽布置,至淺灘東側末端,航道逐漸轉向東偏南39°,至距廣州港出海航道約1km處順應潮流走向航槽轉向東偏南63°,從廣州港出海航道16#標接入廣州港出海航道,航線里程約40km。指標等方面綜合比較,推薦線路方案
根據水文觀測資料,橫門口的潮位高于龍穴南水道潮位,進口淺灘北端有深槽連接上述兩條航道,且該深槽不涉及生態紅線禁止區。同時,由于深中通道建設影響,龍橫航道改線,新龍橫航道也是沿進口淺灘北端深槽進行布置,并且在新龍橫航道項目中對該深槽按設計底高-4.0m進行了疏浚。因此,線路方案3利用進口淺灘北端深槽進行航槽布置。即:橫門東水道航槽通過深中通道橫門東大橋后,逐漸轉向東偏南11°進入進口淺灘北端深槽(即新龍橫航道),經深槽至距廣州港出海航道約1.5km處順應潮流走向航槽轉向東偏南49°,從廣州港出海航道26#標接入廣州港出海航道,航線里程約34km。
綜上所述,各線路從流場特征、航道橫流、泥沙回淤及對周圍海域水流條件影響、對伶仃洋地形及廣州港出海航道沖淤影響、涉及保護區情況、航運發展需求、工程投資及經濟1B,即橫門出海航道(橫門東水道)自馬鞍島東四圍(深中通道橫門東大橋)至淇澳島航段沿現橫門出海航道(橫門東水道)3000噸級航道線路,至淇澳島后航道逐漸轉向東偏南19°,至廣州港出海航道14#標接入廣州港出海航道。
綜上所述,通過對橫門各出海航道的現狀、規劃和限制因素分析,探討橫門出海航道的可行性,更好地利用水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