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洋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0)
在新時期要注重培養大學生的法律素質[1]。近年來,高校校園內頻繁發生大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復旦大學投毒案、校園暴力、校園非法貸款、非法傳銷等案件的發生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意識到大學生的法律素養問題[2]。高校要加強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提升,培養大學生的法律知識,讓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法律思維,增強大學生的法律信仰,促使大學生能夠知法、守法、用法,成為一名合法的公民,共建和諧穩定的社會。
法律素養是指一個人認識和運用法律的能力[3]。法律素養的構成包括法律意識、法律觀念、法律思維、法律知識、法律信仰、法律技術和使用法律的能力等。具有法律素養的人能夠知曉法律法規,能夠尊重和尊崇法律,具備守法意識,能夠用法律分析問題,能夠遵守法律的判決,也能夠將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外化于行。
大學生法律素養提升對于大學生個人有著重要的價值,對于和諧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大學生提升法律素養,有利于大學生提高自己對權利和義務的認識以及對某種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進行日常生活及管理,促進大學生成為合法公民;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對法律法規的正確認識,有利于大學生更好地調整自身的行為,對自身在日常工作中的行為和做法能夠擁有正確的認知,提高大學生行為的守法性,也能提高大學生自身的法律意識,能夠具備維權意識,能夠合法地維護自身權益,保證自身作為公民的權利不受侵害。
2020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規模4002人。從數量上來看,高校大學生的規模巨大,這個群體的發展對于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4]。我國進入依法治國時代,法治是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手段,高校要重視對于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提升,有針對性地給大學生教授法律知識,增強大學生的法律信仰,培育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提升大學生的用法能力,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進步與發展。
大學生法律素養很重要,但是大學生法律素養的現狀不容樂觀,存在諸多問題。
通過一些法律相關課程的學習,大學生逐漸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但是大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認知水平不高,很多大學生對于我國法律體系不清楚,并沒有形成法制觀念,一些大學生雖然具備法律知識,但是知行不一,有些大學生產生了違法犯罪行為,大學生的法制觀念并不深刻,沒有引導外化行為,不具備法律思維。
高校大學生違法犯罪案件較多[5]。大學生卷入校園貸、非法傳銷、網絡詐騙、校園“裸貸”等,2004年馬加爵殺人案、藥家鑫交通肇事后殺人案、復旦大學投毒案、北京大學吳謝宇弒母案等,這些案件不得不讓人思考大學生法律素養問題。比如,大學生“裸貸”現象下,一些女大學生貪圖享受,用不光彩的方式獲取金錢來滿足享樂的需求,最后深陷“裸貸”風波。以上說明,大學生的法制觀念落后,法律意識薄弱,沒有形成法律素養。
法律素養的體現就是要用法,通過法律維護自身的權益。但是當前我國大學生用法意識不強,用法能力較低。在生活中大學生遇到一些糾紛并不善于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一些大學生被騙后,不懂如何用合法的途徑將損失的利益挽回,甚至還有一些大學生根本不懂得法律可以保護自己利益。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有大學生兼職被收取費用、簽約模特合同而被詐騙等,但很少有大學生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權益。
全國高校大學生用法能力調研數據表明,高校大學生不能夠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沒有能力自覺地跟一些違法犯罪行為做斗爭,在一些法律活動過程中,大學生并不能夠自主地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對于一些違法犯罪行為不能斗爭,無法維護我國法律法規的權威。
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形成有很多影響因素,本文主要從大學生自身、高校層面和社會環境三個方面來進行論述。
大學生個人的生活背景會造成法制觀念的差異性,對大學生自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影響。當前大學生的心智模式并不成熟,一些學生功利主義比較明顯,他們只是學習專業類知識,對于法律知識的主動性學習較少,被動式地接受一些法律知識,難以將法律內化于心和外化于行,難以形成法律素養。
高校對于法制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法制教育開展的實效性較差,高校對于大學生的法制教育缺乏準確的定位,沒有將法律知識的學習和法律素養的提升有機地融合,缺乏高素質的綜合型法制教育教師隊伍,缺乏創新的法制教育模式,大學生缺乏對法律知識的體驗,難以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
雖然我國進入了依法治國時代,但是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背后,我國社會受到長期傳統的人情觀念,很多糾紛的解決依靠關系,而不是依賴法制,造成社會法律意識薄弱,從而影響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社會長期落后的觀念對于大學生法律素養的提升形成阻礙。
在依法治國方略實施背景下,高校需要加強大學生的法制教育,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制體驗,營造守法、用法的文化環境,全面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
高校要加強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大學生學習法律的意識,培養大學生對于法律的理論素養和實踐用法的自主學習能力[6]。高校要重視和諧的法治校園文化建設,建立健全的法制教育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優化法制教育師資隊伍,拓展法制教育途徑,創新法制教育模式,有效地開展法制教育,培養大學生的法律素質。
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制宣傳活動,選擇大學生比較集中的地方設立立法宣傳站點,為大學生發放法制宣傳資料,組織專業的法律宣講團隊,為大學生宣講法律知識[7];注重大學生對于法律的參與意識,舉辦大學生法律知識競賽、大學生法律主題辯論賽等,組織大學生模擬法庭、觀摩真實法庭審判等活動,增強大學生對于法律知識和案件的體驗感。
全社會要形成法律普及的氛圍,增強法制觀念,加大形成學法、知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文化,讓依法治國理念深入人心,全社會營造守法、用法的美好文化環境,提高全面法制教育的普及率,提高全面厲行法治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營造全社會“講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環境。各類媒介要加強法制與法治宣傳,對大學生產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幫助大學生養成法制觀念,養成法律行為,增強大學生守法、用法的自覺性,形成較高的法律素養。
總而言之,在依法治國方略實施背景下,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提升對于大學生個人、高校和社會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大學生法律素養高,能夠將法制觀念外化于行,每一個行為都保證合法,做守法、用法的公民,促進法制社會發展。因此,全社會需要共同努力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實現我國依法治國方略,促進和諧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