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莉
“不是不想參加組織生活,是年紀大了實在不方便。”這是威海市環翠區古陌社區老黨員車玉蓮的心里話,也是擺在全區1596 名社區年老體弱黨員面前的實際困難。針對這種情況,環翠區實行“關愛式”管理,開展了“社會組織黨員+老黨員”聯學等特色項目,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安排社會組織中的黨員每月定期上門為老黨員送學。一年時間,已上門送學8000 余次,徹底解決了年老體弱黨員學習“空檔”難題。這是環翠區推行的社區黨員分類管理特色項目的生動實踐。
分類管理如何“分”是首要問題。為此,環翠區打出“線上+線下”的組合拳,線上利用“燈塔-黨建在線”平臺查明底數,線下結合網格化治理工作,組織力量開展兩輪大排查,對90 個社區的黨員數量、職業等情況進行全摸排,累計摸排在冊黨員7000 名,非在冊黨員12337 名,科學劃分為離退休、年老體弱、退役軍人等8 類群體。
分好了類別,接下來就是如何“管理”。環翠區為此專門成立了分類試點工作專班,由組織部牽頭,采取“分類施策”的方式,從區級、鎮街、社區三個層面分別搭建平臺,累計出臺《社區黨員分類管理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等制度文件13 個,明確示范社區15 個,以點帶面推動工作落實落地。
“離退休工委把我們這些老同志集中起來,提供這么高品質的學習活動,每月還組織我們為社區做一些事,我感到很溫暖”,正在離退休干部活動中心打門球的退休干部于秀芬說。對離退休黨員,環翠區實行的是“挖潛式”管理,不僅打造了集黨建活動、志愿服務為一體的離退休干部活動中心,還創新了“榮譽退休”“二次任職”機制,引導230余名離退休黨員開展志愿服務活動700 余次。
近日,張村鎮新柳社區的社區家庭勞動農場特別熱鬧,西紅柿、韭菜、蔥等各種蔬菜瓜果應接不暇,這是威海藝校和錦華小學的孩子們與他們的家長共同勞動的成果。像這種社區家庭教育實踐基地環翠區共建了46 個,開展了52 個校社勞動教育合作項目,以這種“小手拉大手”的“帶動式”管理,使1010 名年輕黨員家長從基本失聯狀態被快速納入到社區黨組織管理的視野中。
每一類黨員都有為其量身定制的管理模式和服務菜單。比如對退役軍人黨員實行的“關愛式”管理,為1.6 萬名退役軍人建立了完整信息檔案,為10 余名退役軍人找回黨籍。還有對個體工商戶黨員和下崗失業黨員實行的“同步式”管理,為466名黨員開展就業培訓、用工與就業雙選見面會等主題活動20 余次。此外,針對流動黨員的“跟蹤式”管理、非股民黨員的“聯動式”管理和在職報到黨員的“雙重式”管理,讓701 名流動黨員找到“家”,539 名非股民黨員和1.2 萬余名在職黨員扎根社區,在疫情防控等大戰大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環翠樓街道海城社區,有一套完善的黨員量化積分管理制度,與以往不同的是,這套制度加入了信用指數,黨員參加學習、參與服務都可以與信用指數掛鉤,然后到社區信用“超市”兌換物品和服務。環翠區創新推行的“信用指數+先鋒指數”的雙指數管理模式,細化了不同群體黨員的考評標準,還推廣黨員“紅藍榜”,年度評定為四星級及以上的黨員上“紅榜”,可以享受到信用積分“超市”的積分兌換物品和服務;年度評定為二星級及以下的黨員上“藍榜”,發放“組織提醒函”,督促其限期整改。目前,已對130 余名黨員進行了“組織提醒”,對14 名黨員作出組織處置。
環翠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張元波對社區黨員分類管理成效很有感觸:“通過一年的試點工作,我區初步建立起了社區黨員教育、管理、監督‘一攬子’體系,實現了社區黨員管理從無序式到標準化、從粗放式到精細化、由運動式到常態化的轉變,推動了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水平的整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