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爽
(齊齊哈爾大學,齊齊哈爾 161006)
黨的十八大以后,在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會議上發表的重要報告中,圍繞新時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由此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正式誕生。
“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 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我國古代先賢對于人與自然都有著自己的觀點,他們都認為人類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互利共生,強調人類對自然要心存敬畏之心。儒家主張人類要積極適應自然、改造自然,佛教表達了人類對自然的慈悲心懷,而道家講究“道法自然”。總的來說,傳統儒釋道都講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自然、愛護自然。“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十八大以來,我國一直強調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要有效發揮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用,妥善解決人類社會在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過程中出現的眾多有關自然的矛盾問題。要形成可持續發展的主觀理念,在其影響下主動保護生態環境。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生態環保工作中的體現。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不僅是唯物的自然觀,也是辯證的自然觀。人類和自然都是物質世界,環境也是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出現相應的改變的,這些改變反過來又極大地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這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因此,考慮到人類的長遠發展,世界各國都越來越重視生態問題,對破壞生態環境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給予嚴厲譴責和批評,如蘇聯的切爾諾貝利事件、近期的日本排放核污水決定等。在面對和處理這些事件及問題時,我國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為基本指導思想,結合實際環保工作,又落于實際環保工作,從而同時實現了自然環境和國家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權益作為人權的重要內容,是直接影響人以及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帶有基礎性和根本性的權益,對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予以決定性影響。”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繼承和發揚,其思想體系中提出的關于“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環境就是民生福祉”等觀點,明確了我國生態與國家各領域發展之間的關系,更為我國生態環保工作指明了方向。
從價值視角來看生態,其發展走向關乎文明的興衰。首先,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生態文明起到了重大促進作用,這意味著從生態文明的演變軌跡中,能夠探尋到人類社會更替發展的一般規律,也就是“生態文明反映了人類對人與自然規律認識的成果。生態文明作為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在哲學觀念、發展模式和制度文化上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社會和人類本身的新認識,必然會更好地促進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其次,“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說明在歷史上,生態文明始終占據著重要地位。然而在從原始時期向農業時期而后是工業時期的過渡中,生態文明不斷遭到破壞,尤其是工業時期,生態文明的完整性和和諧性大不如前。因此,在進入現當代后,生態文明恢復和保護成為各個國家和地區關注的重點。新時代構建生態文明,必須要意識到它的必然性和緊迫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全黨同志都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最后,“生態文明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這是生態文明的根本所在,也是當前建設生態文明的最終目標。“生態文明的思想是隨著人與自然界的發展,針對過去的反思、目前的現狀和未來的準確判斷提出來的。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和發展進步的基本條件,是生態文明最本質的內涵和價值取向。”
綠色發展是新時代生態思想的核心,也可以將其視為綠色生態,主要體現在政治、經濟和社會三個層面。政治層面的綠色生態,即政治環境清正廉明,根除腐敗現象,減少責任推諉、主體不明等不良行為,進一步強化黨在總思路、總布局上的領導;經濟層面的綠色生態,就是在生產的整個過程中遵循并落實綠色理念,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保護并實現了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社會層面的綠色生態,則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讓每個人都形成厲行節約的好習慣,生活方式健康文明向上。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表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從中可以看出,生態環境也是一種潛在生產力。首先,生態和生產能夠互相影響,生態環境提供了人類生存的基礎,支持著人類進行一切生產活動,而生產反過來也改變著生態環境,二者的長期平衡狀態,是人類世代延續的保障。其次,生態積極發展,就會呈現出良好狀態,如山清水秀、綠意盎然等,從而使人類生活富足,即自然和人類實現和諧共生。而生產屬于經濟發展行為,是一定量發展后引起的正向質變,同樣服務于人類生活條件的改善,因此二者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最后,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建設的目標必然會從讓人們擁有物質生活而提高到擁有美好生活,那么與人類息息相關的生態文明建設,也勢必將逐漸與經濟建設相互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這說明:首先,自人類誕生之日起,自然界就已經存在,它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因此可以說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與生俱來”的;其次,自然界中的大量資源、能源,都為人類緩解和化解經濟等方面的危機提供了有力幫助;再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擁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應以尊重、保護等積極態度對待自然,當然也要通過合理手段讓自然的發展能夠促進人類的發展,為此人類要在相應的約束下來改造自然;最后,從主客體層面來說,作為主體的人類和作為客體的自然,二者的發展都依賴于二者之間的和諧共生。“和諧”意味著當下人與自然應保持的狀態,而“共生”則意味著在未來,人與自然同生長、同發展。
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是建立在我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客觀基礎之上的,其中包含的許多理論都是首次提出,適應了新時代的環保工作要求,是對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繼承、發揚和總結。今天,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既是我國生態環保問題的反映,又是我國生態文明工作的發展方向。不僅遵循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也符合目前階段的實際工作要求。實事求是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體現,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篇章,也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國所有生態環保工作的指導理論,也是必須長期堅持的工作要求。
今天,我黨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與經濟發展、政治制度改革及文化建設相同的高度。在國內要求建設美麗中國,在國際上呼吁共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這表達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關注、關心人類命運體的偉大責任感,彰顯了社會主義中國的大國風范,推動了環保工作在更多國家之間達成合作。另外,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有助于推動國家和地區之間圍繞生態環境問題做出共同探討和更多探索,意識到當前已出現和發生的重大國際公共衛生事件及問題的嚴重性,督促國家及國際社會更加重視環保工作,既要經濟建設,也要綠水青山,打造美麗生態環境,共促人類永世長存。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居住環境,保護地球、保護海洋、保護土壤、保護大氣是每一個國家和人類的共同任務。各個國家之間要有開放的胸襟和眼界,在發展經濟建設的同時,也要做到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長期以來,生態文明發展都是各個國家和地區共同關注的話題。近些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各個場合無數次重申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由此形成了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體系,并在諸多實踐中不斷發展和成熟。在當下和未來,我們應繼續以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尊重和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