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思辛 黃璐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08條、《行政訴訟法》第93條的規定,檢察院對于法院作出的生效民事、行政裁判,如認為確有錯誤,可依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也可由同級檢察院提出檢察建議。在刑事訴訟領域中,《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只規定了以抗訴啟動再審,并未規定檢察建議的監督方式。但審判實務中,刑事再審檢察建議已成為檢察院對生效刑事裁判實行法律監督的一種重要方式,對糾正錯誤生效刑事裁判、維護被告人合法權益以及促進司法公正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有效發現辦理刑事再審檢察建議案件中的突出問題,研究總結完善檢察建議審理機制、提升原審裁判質量的對策建議,J省H市中級人民法院成立課題組,對2016年至2020年H市兩級法院受理的刑事再審檢察建議案件進行了專題調研。
2016年至2020年,H市兩級法院共新收刑事再審檢察建議案件27件,而同期新收刑事抗訴案件為33件,說明刑事再審檢察建議已經成為與抗訴并列的檢察監督方式。按法院層級劃分,中級法院8件,基層法院19件。按年度劃分,其中2016年新收5件,2017年2件,2018年5件,2019年7件,2020年8件。案件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案件類型分布較為分散。從新收的27件刑事再審檢察建議案件看,檢察建議針對的案件主要包括盜竊罪、詐騙罪、受賄罪、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偽造國家機關證件罪、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等多種類型。其中,針對盜竊罪提出再審檢察建議的有8件,占該類案件總數的29.63%,占比最高。
2.建議加重刑罰的案件數較多。新收的27件刑事再審檢察建議案件中,有19件檢察院建議加重刑罰,有6件建議減輕刑罰,有2件對原審被告人量刑沒有影響,建議加重刑罰與減輕刑罰占比分別為70.37%和22.22%。
3.檢察建議被采納的比率高。2016年至2020年,H市兩級法院審結刑事再審檢察建議案件分別為5件、1件、4件、9件、7件,合計26件。其中,采納檢察建議并裁定再審16件,不予采納10件,占比分別為61.54%和38.46%。決定再審的16件案件中,除1件未結案外,其余15件均再審改判。而同期兩級法院審結的201件刑事申訴案件中,僅有1件因當事人申訴而再審改判。
1.采納情況。審結的26件刑事再審檢察建議案件中,有16件案件決定再審。其中已審結15件,結案方式均為再審改判。具體情況如下:
(1)事實認定問題。第一,“情節嚴重”把握失當。此類案件有3件。如張某犯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案,張某多次掩飾、隱瞞犯罪所得且價值總額超過5萬元,其行為應當認定為《刑法》第312條第1款規定的“情節嚴重”,但原審未予認定,導致量刑不當。第二,遺漏重要犯罪事實。此類案件有2件。如王某犯盜竊罪案,在該案審理期間,被告人另有犯罪事實但公訴機關未予追加,被告人提出兩起案件合并判決,最終法院裁定再審后一并審理。
(2)法律適用問題。第一,緩刑考驗期確定錯誤。此類案件有3件。根據《刑法》第73條的規定,有期徒刑的緩刑考驗期限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如何某某犯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案,原審對何某某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緩刑十個月,不足一年,不符合法律關于緩刑考驗期限最低年限的規定。第二,數罪并罰時刑期計算有誤。此類案件有2件。如陳某某犯盜竊罪案,原審對被告人數罪并罰時,將前罪已減刑期計入已經執行的刑期,違反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罪犯因漏罪、新罪數罪并罰時原減刑裁定應如何處理的意見》的規定。第三,漏判罰金刑。此類案件有2件。如劉某犯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案,被告人介紹他人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四年,沒有并處罰金,違反了《刑法》第205條的規定。第四,從舊兼從輕原則適用錯誤。此類案件有2件。如趙某犯偽造國家機關證件罪案,被告人偽造國家機關證件的行為發生在《刑法修正案(九)》實施之前,根據從舊兼從輕的原則,對原審被告人不應判處罰金,而原審未適用被告人犯罪時的《刑法》,對被告人錯誤判處罰金刑。
(3)程序違法。此類案件有1件,即朱某某犯誹謗罪案。誹謗罪除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均屬于自訴案件。該案中,被告人誹謗他人的行為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未達到情節嚴重,在被害人徐某未提起自訴的情況下,檢察院提起公訴屬于程序違法。
2.不予采納情況。審結的26件刑事再審檢察建議案件中,有10件不予采納,具體情況如下:
(1)事實認定問題。第一,被告人身份認定錯誤但不影響定罪量刑。此類案件有3件。根據《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473條的規定,原判決、裁定認定被告人姓名等身份信息有誤,但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正確、量刑適當的,作出生效判決、裁定的人民法院可以通過裁定對有關信息予以更正。如何某華犯盜竊罪案,被告人自2005年第一次犯罪起至2018年6月因涉嫌犯盜竊罪被公安機關抓獲,其如實供述自己實際姓名之前多次盜竊,均一直冒用何某國姓名等身份信息,對原審判決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及量刑未產生影響,此錯誤不需要通過再審程序予以解決。第二,自首情節的審查判斷。此類案件有2件。如奚某某犯偽造公司印章罪案,檢察院認為出現了其他蓋有偽造印章的文件,證明被告人奚某某并未完全如實供述自己使用偽造的印章情況以及造成的后果,不應當認定為自首。法院審查認為被告人奚某某歸案后已經如實交代的犯罪情節重于未交代的犯罪情節,應認定其如實供述了主要犯罪事實,加上自動投案情節,原審認定成立自首并無不當。
(2)法律適用問題。第一,罪名是否適當。此類案件有2件。如何某某犯非法持有毒品罪案,檢察院認為原審適用法律錯誤,非法持有毒品應為販賣毒品,對被告人定罪錯誤。法院經審查認為現有證據不足以證實何某某對被查獲的毒品具有販賣的行為和故意,事實證據存疑時應體現有利于被告人原則,對該起事實應認定為構成非法持有毒品罪。第二,是否超過追訴時效。此類案件有1件,即伏某某犯受賄罪案。檢察院認為原審認定伏某某2002年7月之前收受謝某等四人所送價值人民幣36000元財物的犯罪事實,超過追訴時效,違反了法律關于追訴時效期限規定,造成量刑明顯不當。法院審查后認為類似案件是否超過追訴時效存在較大分歧。在無法律、司法解釋、規范性文件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原審認定伏某某受賄的36000元超過追訴期限,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并無不當,故不予再審。第三,從舊兼從輕原則的具體適用。此類案件有1件,即王某犯利用邪教組織破壞法律實施罪案。該案中,檢察院認為原審判決客觀上加重了被告人的刑罰,違背了從舊兼從輕的原則。法院經審查認為原審法院對犯利用邪教組織破壞法律實施罪修改前與修改后的法條內容進行對比后,依據修改后的法律對原審被告人王某判處有期徒刑七年,并處沒收財產一萬元,并不存在適用法律不當的情形,也不違反從舊兼從輕的刑法適用原則。第四,罰金刑的數額判定。此類案件有1件,即仇某某犯行賄罪案。該案中,檢察院認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貪污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9條第2款的規定,對《刑法》規定并處罰金的其他貪污賄賂犯罪,應當在十萬元以上犯罪數額二倍以下判處罰金,原審對仇某某判處的罰金數額不足十萬元錯誤。法院認為仇某某是與鄧某共同行賄,對兩人判處的罰金合計已超過十萬元,并不違反前述司法解釋的規定。
關于檢察建議的法律性質,至今未有通論,學界觀點大致可分三類:其一,檢察建議公權屬性否認說。此觀點認為檢察建議不屬于檢察院法定職權的范圍,也不具有法律監督的性質。其二,參與綜合治理、預防犯罪權說。此觀點認為參與綜合治理、預防犯罪是檢察權的權能之一,檢察建議是檢察院行使參與綜合治理、預防犯罪權的主要手段,具有法律監督性質。①參見張新:《對完善檢察建議立法的實證思考》,載《河北法學》2010年第11期。其三,檢察建議雙重性說。此觀點認為檢察建議的法律性質具有雙重性,既有屬于法律監督性質的檢察建議,也有屬于檢察院參與綜合治理、預防犯罪等社會活動性質的檢察建議。②參見楊書文:《檢察建議基本問題研究》,載《人民檢察》2005年第9期。具有法律監督性質的檢察建議是法律監督權的組成部分,不具有法律監督性質的檢察建議是檢察院作為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綜合治理的一種權利。①參見萬毅、李小東:《權力的邊界:檢察建議的實證分析》,載《東方法學》2008年第1期。本文贊同雙重性說,公權屬性否認說及參與綜合治理、預防犯罪權說對檢察建議法律性質的分析皆未考慮不同種類檢察建議法律性質存在的差異,對檢察建議法律性質的分析過于片面,故兩種學說皆不足取。并且,最高人民檢察院2018年12月25日通過的《人民檢察院檢察建議工作規定》第2條規定,檢察建議是人民檢察院依法履行法律監督職責,參與社會治理,維護司法公正,促進依法行政,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保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維護個人和組織合法權益,保障法律統一正確實施的重要方式。基于此,檢察建議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再審檢察建議,即人民檢察院對各類案件,不采取抗訴方式啟動再審程序,而是向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由人民法院自行啟動再審程序進行重新審理。二是工作改進檢察建議,即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檢察院提出檢察建議。經過長期的檢察監督實踐發展,我國的檢察建議制度得以逐步完善,有效促進法律正確實施、促進社會和諧穩定。②參見榮曉紅:《檢察建議制度的細化與完善》,載《人民檢察》2020年第5期。
通常認為,刑事再審檢察建議是指人民檢察院發現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決、裁定確有錯誤,符合法律規定應當重新審判的情形,且有重新審判必要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再審檢察建議的法律監督方式。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形成高效的法律實施體系、嚴密的法律監督體系。作為法律監督的有效形式,檢察建議機制的構建與完善,是確保法治實施、完善法律監督的題中之義。2011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與最高人民檢察院會簽了《關于對民事審判活動和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的若干意見(試行)》,對再審檢察建議與其他針對審判活動的檢察建議進行了區分。2012年修訂的《民事訴訟法》吸納了前述規定。2014年修訂的《行政訴訟法》第93條第2款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91條規定情形之一,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并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審判實踐中,雖然有些地方檢察院已將再審檢察建議運用到個案的刑事審判監督工作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刑事訴訟法》始終未予明確規定該項制度。
刑事再審檢察建議是檢察建議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了彌補刑事抗訴手段不足、提高檢察監督能力的重大作用,具有以下制度特色:首先,刑事再審檢察建議是一種側重協商的監督方式。①參見王士春、李國寶:《刑事再審檢察建議的功能定位與制度建構》,載《人民檢察》2014年第14期。協商性是再審檢察建議制度的靈魂,是其根本特征。協商性是指刑事再審檢察建議不具有直接啟動再審程序的效力,而是法、檢兩機關就相關案件是否存在錯誤、是否需要再審糾正等問題進行協商的過程。通過檢、法兩機關溝通協商,就具體問題達成一致意見,由人民法院主動采納建議自行啟動審監程序,從而達到監督糾錯之目的。其次,刑事再審檢察建議是一種偏重內部協同的監督方式。協同性是指刑事再審檢察建議的運用,不單考慮人民檢察院的意志,而是法、檢兩機關共同意志的結果;其目的也不僅是發揮檢察監督之職能,而是將檢察院與法院作為一個整體,共同維護司法公正與司法權威。最后,刑事再審檢察建議是一種注重節約資源的監督方式。刑事再審檢察建議彌補了抗訴程序的不足,變上級人民檢察院向上級人民法院進行監督為本級人民檢察院直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監督,變兩級檢察院審查、一級法院審判的多重審查模式為檢察院與法院一次協商模式,大大減少了辦案環節,縮短了抗訴周期,減少了司法資源的消耗與當事人的訴累,提高了訴訟效率。
刑事審判場域中,法院對生效刑事裁判啟動再審主要有三種途徑:當事人申訴、檢察院再審抗訴或檢察建議、法院自行啟動再審。刑事再審檢察建議因法律沒有明確授權,只能依附于法院自行啟動再審而存在,最終要通過法院自身啟動再審。在某種程度上,其與當事人申訴一樣是法院發現生效裁判確有錯誤從而啟動再審的一個線索。②參見韓振標、谷林宣:《刑事再審檢察建議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載《人民檢察》2013年第22期。相較于刑事抗訴,刑事再審檢察建議具有同級性、便利性的獨特優勢,由檢察院向作出生效裁判的同級法院提出,一般不涉及上級檢察院和上級法院,其運行路徑呈“短、平、快”特點,占用的司法資源較少,效率價值較高。③參見莫湘益:《檢察建議用于刑事個案監督論要》,載《學術月刊》2016年第3期。我國《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均對檢察建議作出明確規定,但當前《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并未將刑事再審檢察建議上升為正式的法律監督方式,人民法院、檢察院制定的內部規定也不健全。④參見張新:《對完善檢察建議立法的實證思考》,載《河北法學》2010年第11期。法律依據的不足必然削弱檢察建議的權威,法檢兩院對其認同度也各有差異。司法實踐中,刑事再審檢察建議機制的運行是否順暢,主要還是憑著各地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各自為戰的摸索,其制度功能和優勢尚未得到充分釋放。
裁判標準統一是促進司法公正、實現社會主義的前提與基礎。《人民檢察院檢察建議工作規定》第8條規定:“人民檢察院發現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具有法律規定的應當再審情形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再審檢察建議。”從前述條款可以看出,檢察院提出再審檢察建議標準與法院裁判標準在原則上是一致的,即只能就“具有法律規定的應當再審情形的”生效裁判提出。但是司法實務中,檢察院對于是否提出刑事再審檢察建議具有較強的自主性,到底何謂“應當再審情形”由檢察院自行掌握,具有一定的隨意性,而法院審理中嚴格以《刑事訴訟法》第253條規定的事由作為決定是否啟動再審的裁判標準,啟動再審后無特殊情況即改判。因此,法院采納標準高于檢察院提出再審檢察建議的標準。審判實踐中,有的原審裁判確實存在錯誤,但檢察院沒有對錯誤類型進行細致區分,實際上有的錯誤程度不至于引發再審改判,或是完全可通過其他方式得到解決,而檢察院卻提出再審檢察建議而非一般性檢察建議。如原審被告人身份信息有誤但不影響對其定罪量刑的,完全可以通過作出補正裁定的形式進行更正。
在我國司法制度中,司法績效考核,歷來是實施司法管理監督,推進司法機關各項工作,加強隊伍建設的重要手段。如果說司法責任制是司法體制改革的牛鼻子,那么辦案績效考核機制則是推進多辦案、辦好案的指揮棒,也就是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助推器。《人民檢察院檢察建議工作規定》第28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應當將制發檢察建議的質量和效果納入檢察官履職績效考核。檢察實踐中,上級檢察院對下級檢察院檢察監督案件數量及促使原審改判案件數量下達考核指標,改判率高低直接與單位或部門工作考核掛鉤,這就促使檢察干警主動廣泛挖掘案源,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部分檢察院為增加檢察監督案件數量而機械、濫發再審檢察建議的問題。從應然角度講,檢察院不能為了監督而監督,沒有與法院進行必要的溝通就隨意發出檢察建議。①參見藍林、潘基俊:《刑事再審檢察建議相關問題研究》,載《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3年第7期。此外,除常規的法律監督工作外,檢察院每年會根據工作需要開展經濟犯罪、生態環境、食品安全等各類專項監督活動,此類活動對法律監督案件數量的影響較大。
法院的每一份判決,都關乎著人民群眾的利益,關乎著社會的穩定,社會和人民群眾對法院、法官、案件的感受,往往會轉化為他們對司法權威和公信力的評判。人民法院必須通過公正、廉潔、文明、高效的司法活動,為公正司法、司法為民總體目標的實現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法官作為法院重要主體之一,其司法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司法的公正與效率,司法的公正與效率則直接決定司法公信力的高低。2016年至2020年,絕大多數刑事案件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裁判結果并無不當。但還是有26件案件因檢察院認為生效刑事裁判錯誤并提出再審檢察建議,其中15件案件已被再審改判,反映出極少數法官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的能力偏弱、辦案質量不高,甚至極個別法官犯了低級錯誤。如因違反從舊兼從輕原則、已減刑期計入已執行刑期、緩刑考驗期確定錯誤等被再審改判的案件,這些錯誤并非疑難復雜的法律適用問題,只要法官工作上嚴謹細致,完全可以避免差錯的發生。
嚴格的定案把關機制是確保司法裁判公正的重要保障。2016年至2020年被裁定再審的16件案件中,其中原審為獨任制審理5件,合議庭定案8件,經過專業法官會議討論2件,經過審判委員會討論1件。經過合議庭、專業法官會議、審判委員會研究后仍出現裁判錯誤,說明定案把關機制未能發揮應有的把關監督作用,亟需加以有效解決。首先,獨任制審理缺乏有效的指導和監管。有些案件雖然事實清楚、證據充分,但案件質量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獨任制審判員的業務水平,如果該審判員辦案能力有所欠缺,簡單的刑事案件亦極易出現錯誤。其次,合議庭職能有所虛化。8件經合議庭把關的案件均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部分人民陪審員對于案件參與度不夠高,有些案件合議內容缺少對事實問題的分析討論,缺乏評議結果形成的論證過程。最后,專業法官會議及審判委員會未充分發揮職能作用。3件經過專業法官會議和審判委員會討論后的案件仍有裁判錯誤,說明專業法官會議和審判委員會需進一步明確其職能及工作規則,提升案件討論質效。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227條、第252條、第254條的規定,被告人、自訴人和他們的法定代理人不服一審裁判,有權向上一級法院上訴。判決生效后,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不服生效刑事裁判,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訴,也可以向檢察院申請檢察監督。因此,《刑事訴訟法》賦予了當事人在法院范圍內不服一審裁判逐層尋求救濟的權利。一般來說,當事人不服一審裁判,可以向上級法院上訴,上級法院經審理認為一審裁判確有錯誤的可以改判或者發回重審。二審判決生效后,當事人也可以向法院申訴,通過審判監督程序進行救濟。簡言之,《刑事訴訟法》在法律框架內充分保障了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法院可在內部進行糾錯,維護被告人的合法權益。而審判實踐中,有的當事人收到法院的刑事裁判文書后,對法院產生不信任感,促使其徑行向檢察院申請檢察監督,法院內部糾錯機制發揮的作用有限。
《憲法》規定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是國家法律的守護人,其監督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權力的濫用,保證國家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保證公平正義的實現。保障檢察院對生效裁判的監督,就需要賦予其啟動再審的權力。刑事再審檢察建議作為啟動再審的一種重要手段需要法律的明確規定。法律層面依據的缺失是阻礙再審檢察建議運行取得實效的最大障礙,建議在修改《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時將刑事再審檢察建議明確規定為一種監督方式,將其正式納入刑事審判監督程序,并就運用刑事再審檢察建議的具體問題進行詳細闡述。在當前法律規定及其司法解釋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人民法院和檢察院可聯合制定和發布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對再審檢察建議的適用范圍、條件、程序等各方面作出明確規定,減少再審檢察建議在適用中的阻力,確保刑事再審檢察建議制度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檢察院不能僅根據申訴人提供的案件線索就提出再審檢察建議。經系統整理,我們認為,刑事再審檢察建議主要適用于以下五種情形:第一,建議意見有利于原審被告人的。《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469條規定:“除人民檢察院抗訴的以外,再審一般不得加重原審被告人的刑罰。再審決定書或者抗訴書只針對部分原審被告人的,不得加重其他同案原審被告人的刑罰。”若經檢察院審查可能加重被告人的刑罰,一般不適宜適用檢察建議。第二,建議意見雖然不利于原審被告人,但原判刑罰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等,或僅針對附加刑提出的。之所以這樣規定,是因為前述情形均系較輕刑罰,運用檢察建議方式更有利于提升訴訟效率,防止影響原審被告人的教育改造。第三,對于漏罪應當數罪并罰未數罪并罰的。此種情形系原審裁判未對漏罪進行審理,適用檢察建議更為妥當。第四,原審被告人身份信息有誤,影響定罪量刑的。此種情形適用基本事實和主要證據無爭議,但是原審被告人的身份信息有誤并且影響定罪量刑,可適用檢察建議盡快予以糾正。原審被告人的身份信息有誤但不影響定罪量刑的,檢察院不應提出再審檢察建議。第五,其他經人民法院與人民檢察院協商一致的案件。此條款為兜底條款,便于法院和檢察院靈活把握檢察建議的適用情形,精準選擇抗訴或者再審檢察建議。
人民法院審查刑事再審檢察建議后,應當嚴格對照《刑事訴訟法》第253條及《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457條第2款規定的法定再審事由,作出相應處理。具體而言,第一,符合《刑事訴訟法》第253條規定的重新審判條件的,應當作出再審決定書,對案件提起再審。第二,案件存在瑕疵,但不符合重新審判條件的,可以進行裁定補正或者更正的,進行裁定補正、更正。第三,不符合重新審判條件,決定不予再審的,應當書面回復人民檢察院。第四,刑事再審檢察建議具有下列情形的,應當終結審查:不符合受理條件的;原審被告人下落不明或已經死亡,但是能夠查清事實、確認原審被告人無罪的除外;其他應當終結審查的情形。人民檢察院在人民法院作出審查決定前撤回刑事再審檢察建議,人民法院應當準許。
再審檢察建議是在實踐中總結運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法律監督方式。①參見鄭赫南:《加強和規范對刑事申訴權的保障——最高檢刑事申訴檢察廳負責人就復查刑事申訴案件規定修改答記者問》,載《檢察日報》2014年11月21日,第2版。當前實踐中存在的不少問題是由于法檢兩院對于檢察院法律監督的理念、思維、認識不一致造成的。加強法檢兩院的溝通聯系,可以減少不當建議、無效建議。對人民法院制定的作為辦案指導依據的會議紀要、規范性文件等文件精神,及時讓檢察院了解,盡量統一法檢兩院對相關法律適用問題的認識。通過法檢定期工作例會、重大疑難案件共同研討等工作制度,交流工作情況,分析問題困難,不斷擴大檢察監督理念的共識,減少法律適用分歧,形成法檢良性互動的工作格局。及時向人民檢察院反饋案件審查結果,對案件不提起再審的,向人民檢察院送達不予再審的書面決定或補正裁定等相關法律文書,以其他方式結案的,應當作出書面說明。在征求檢察院意見的基礎上,適時出臺刑事再審檢察建議案件審理指南,統一裁判尺度。注重典型案例的收集和發布,以典型案例的方式對本轄區已生效的有關刑事再審檢察建議案件予以整理公布,供法檢兩院相關業務部門參考和借鑒。
刑事法官司法素能是提升刑事裁判質效的重要保障。任何一個案件的審理都是一個以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為著眼點的法律論證過程,這個過程實際上又是一個非常周密嚴謹的法律思維過程。因此,辦好一個案件,必須具備高水準的文化素養和知識底蘊。加強教育培訓工作,針對前述刑事審判領域中常見、易錯的知識盲點開展專題培訓,不斷提高刑事法官履職能力和水平。牢固樹立正確的刑事司法理念,堅持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相統一,堅持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相統一,把好案件事實關、證據關、程序關、法律適用關。強化以庭審為中心的思想意識,全面落實直接言詞原則、辯論原則和公開審判原則,充分發揮好庭審查明事實、正確適用法律的功能作用。嚴格證據裁判、非法證據排除、疑罪從無等法律原則,保障法律正確實施。加強司法作風督查,倒逼法官養成嚴謹細致的辦案方式方法,真正培養出扎實認真、高度負責的敬業精神。嚴格貫徹落實審判管理的相關規章制度,兼顧案件質量與效率,維護當事人訴訟權利。
刑事審判質效的提升,有賴于完備、精準、有效的定案把關機制。首先,要有效踐行院庭長監督管理職責。對于重點案件、重點環節,院庭長在程序引導和工作機制上對案件質量把關,通過參加或主持專業法官會議提出意見、建議,切實保障案件質量。在保障獨任審判員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前提下,加強院庭長監督指導。嚴格獨任審判案件的流程監管,加強對簡易程序適用、庭審規范、證據采信、定案把關、裁判文書說理等環節的監督,確保獨任審判員公正高效審理案件。其次,要著力強化合議庭評議案件職責。明確合議庭成員共同對案件負責,嚴格落實合議庭流程規范和合議要求,按照證據采棄、事實認定、法律適用、裁判主文斟酌的順序和內容開展評議,尤其是加強對爭議證據、事實的討論研究,堅決杜絕“合而不議”“簡單附議”等現象。加強對人民陪審員的業務培訓,提升其履職能力和水平,有效推進司法民主、促進刑事司法公正。最后,充分發揮專業法官會議及審判委員會職能。嚴格執行專業法官會議及審判委員會工作規則,進一步明確提交討論的案件范圍,強化專業法官會議對案件的把關作用,充分發揮審判委員會統一裁判尺度、促進司法公正的宏觀指導職能。
在刑事審判中,由于刑事案件的復雜性和司法人員主觀因素的影響,再加上刑事審判活動受證明規則、訴訟期限等各種客觀條件的制約,使得生效的刑事裁判存在錯誤難以避免。為保證刑事裁判的客觀性和公正性,有必要健全法院內部自主糾錯機制,提高司法裁判的權威和公信力。扎實做好刑事申訴案件的審查工作,嚴格審查再審事由,對于確屬冤錯案件的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啟動再審予以糾正,避免被告人長期多次申訴,有效發揮法院內部糾錯機制作用。定期組織開展刑事案件專項評查活動,仔細查找裁判錯誤和瑕疵,發現錯案依法糾正,發現瑕疵予以補正,并認真做好當事人解釋工作,有效維護刑事裁判的司法權威和公信力。定期對因刑事再審檢察建議被再審改判的案件進行集中通報,深入分析被再審改判的原因,就如何在依法糾錯與維護生效裁判權威的平衡上提出意見和建議。各法院結合自身實際,及時組織人員集中學習講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防止類似錯誤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