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娟
(重慶市南川區委黨校,重慶 408400)
行政審批指行政審核和行政批準,政府通過行政審批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規范管理,實現國家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事務的管理。我們要加強和完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優化政務環境,不斷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構建現代國家治理體系,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
法律上對部分行政審批權沒有嚴格管制約束,審批中對標準的自由裁量空間較大。一些審批工作人員將行政審批看作是一種權力,根據經驗和習慣來做出決定,在審批中的隨意性較大,思想責任意識淡薄。一些審批部門沒有從工作職責上強化認識,反而因為部門利益而嚴重影響行政審批的公正性。行政審批是政府重要的行政手段,行政審批權必須進一步規范,明確界定行政審批的標準,確保行政審批權在法定范圍內的行使。
當前行政審批制度領域寬、項目多,規定了大量的審批事項,需要花費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增加了政府審批服務成本。有的機關過多地介入干預,有的地方政府有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對進入市場的外來企業設置各種限制,通過審批形成市場壁壘。在這些制度規定下,甚至出現審批項目要蓋上百個公章的怪現象。行政審批環節過多容易造成權力尋租,阻礙政府職能轉變,這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障礙。
在行政審批管理過程中,有些審批行為操作混亂,透明度不高,標準模糊,降低了行政審批的辦事效率,也使申請變得困難,而且容易滋生腐敗。基層群眾不了解或不熟悉審批過程,有的審批人員又憑借手中的審批權“吃拿卡要”,造成經濟競爭環境的不公平,更為工作人員貪污腐敗提供了溫床。從反腐敗的意義上說,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是反腐敗的根本性措施,加強對審批程序的監督,能夠使行政審批管理更科學、更規范。
一是規范行政審批的設定權。行政審批行為必須受到嚴格的法律法規的規范,審批主體、審批事項、法律責任等重要事項都要由法律法規做出規定。要規范行政審批設立程序,行政審批的設立程序要公開,需要經過公眾聽證、咨詢專家、征求行政審批當事人的意見。必須堅持合法的基本原則,行政審批的設立要由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審查批準,在最高權力機關授權下,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部分行政審批事項制定行政法規。
二是有效限制行政審批自由裁量權。當前行政審批中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行政審批機關的自由裁量權過大,導致行政審批結果不公平且隨意性大。一方面,要進一步提升審批人員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使他們認識到行政審批是一項權力,也是自己的職責和義務;另一方面,也要將行政審批的具體條件法律化,通過法律明確行政審批的基本條件,進一步削弱行政審批機關的自由裁量權。
三是強化行政審批過錯責任追究。追究行政審批過錯責任,能夠保證行政審批正確、及時、公正、高效實施。通過完善責任追究立法,規范和監督行政審批機關及其人員依法履行職責,對在行政審批中造成危害或不良影響的工作人員,要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做到有錯必究。行政審批過錯會擾亂行政秩序,降低行政效率,根據過錯責任對象不同,可以把過錯責任劃分為直接責任和領導責任,對于給行政機關帶來不良后果的違法審批、越權審批等情況,要嚴格追究分管領導和工作人員的相關責任。
一是系統清理現行的審批事項。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要進行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使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行政審批項目必須合理,行政審批事項主要涉及重大公益性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對于市場、中介、企業能調節的事項,必須取消相關的審批。各級政府部門必須嚴格規范行政審批行為,圍繞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對行政審批項目進行全面清理,進一步減少行政性審批事項,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
二是堅決防止濫設審批事項。對于行政審批事項的設定,必須提高效率、精簡流程,通過法定的程序,制定相應的規范性文件。行政審批必須要有法律依據,對于那些沒有規范性的法定文件,只有領導講話要求的審批事項,必須予以取消。在行政審批行為中,政府應該準確定位,只能設立必要的最低行政審批項目,盡可能減少政府的行政干預,打破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廢除不應有的審批事項,不斷優化經濟和社會發展環境。
三是努力簡化行政審批事項,進一步完善行政審批制度,優化部分事項審批范圍,提高行政審批效率。各地區和各部門要進一步規范行政審批行為,減少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做好工作的銜接和落實,優化行政審批的權責配置。依據依法行政的要求,取消不合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事項,減少資格許可認定事項,下放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事項。總之,要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減少層級,做到放管結合,切實加強后續監管,防止后續監管缺失錯位。
一是行政審批過程要公開。行政審批過程一定要提高透明度,除了針對一些特殊情況,審批的所有環節都必須向社會全面公開,保障行政審批當事人能夠通過這些公開的渠道獲取需要的信息。在行政審批過程中,信息公開是常態工作方式,審批條件、審批對象、審批材料、審批內容等事項必須首先公開,杜絕暗箱操作。審批機關可以通過傳統紙質方式公開信息,也可以使用現在社會大眾更易于接受的電子方式,將審批依據、審批時限、審批程序等都面向社會公眾公開,利用互聯網等宣傳媒介創新政務服務。
二是完善行政審批聽證制度。完善行政審批聽證制度,能夠進一步推進審批過程更公開公正,審批結果更合理合法。現代行政程序法中的核心制度就是聽證制度,行政審批聽證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避免行政審批機關濫用權力,保證行政審批機關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做出行政決定。在行政審批過程中,行政審批當事人可以對審批行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陳述自己的意見建議。對于涉及公民權、財產權、經營權等的重大審批事項,行政審批機關必須舉行公開的聽證會,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利。
三是強化對審批過程的監督。必須加強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等對行政審批的全面監督,通過完善監督約束機制,建立起系統的監督體系,進一步規范審批權的行使。完善內部監督,具體規定審批人員的權限、責任和義務,對每一個審批事項,都制定出相應的監督措施。完善社會監督,通過投訴電話、舉報箱等多種方式,全方位接受社會監督,定期接受社會質詢。要加強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接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檢查和評估,完善事后監管,克服行政審批過程中“重審批、輕監管”的現象,重點加強對審批事項的跟蹤監管,嚴格執行法律法規的各項監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