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芳琴
(西安歐亞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智慧養老模式成為化解我國養老服務資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選擇。智慧養老成為我國多種養老模式中的助力器,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提升養老服務的質量,使不同地區之間的養老服務資源配置、養老服務的供給與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智慧養老是傳統養老服務與互聯網技術相互融合而產生的新型養老模式,本質在于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化手段及智能化養老產品,為老年人提供及時、準確、有效的養老服務,最終滿足多樣化、多層次養老需求。科技快速發展帶動智慧養老產業鏈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如養老終端設備產業、遠程智慧醫療產業、智慧養老的智能終端平臺將為老年人提供系統化的服務,通過信息化手段對老年人的信息實時采集、及時進行信息推送與信息共享、提供個性化服務等。[1]
目前國內對智慧養老進行積極探索,如北京市利用物聯網、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把老人的醫療與康復、疾病與保健、生活照護與數據監控等,形成一個信息數據共享智慧平臺,為老年人提供針對性的家政服務、醫療保健、安全監控、緊急救援和精神慰藉五類服務。2017年頒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到人工智能促進智能家居、智能醫療、智能健康和養老等方面的發展,《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的頒布標志著智慧養老第一個國家級產業規劃出臺,由此智慧養老模式將會成為我國眾多養老模式的重要組成。
與傳統養老模式相比,智慧養老模式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智慧養老模式構建的關鍵是建設一個能夠滿足老年人多元需求的智能化養老平臺,確保能及時提供智慧養老服務,政府、醫療機構、產品服務商、個人、家庭、社會組織甚至老年人本身都會成為智慧養老模式中的法律關系的主體,共同參與智慧養老服務。[2]政府負責整體統籌與運行,發揮引導、協調、監督和兜底的功能;醫療機構、產品服務商、社會組織、家庭,甚至個人都是智能養老服務的供給者和提供者;老年人根據自身養老需求接受養老服務并行使相關權利。
法律關系是指在法律主體之間形成的權利與義務關系。智慧養老模式下存在多元化法律主體,多元化主體間形成復雜的權利義務交叉,老人與其他主體間也形成多種權利義務關系,如老人與智慧養老平臺、老人與養老產品服務商、老人與政府、老人與醫療機構、老人與家庭、老人與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之間形成縱橫交錯的法律關系。
智慧養老模式下老年人逐步得到需要的照護與服務,由此也催生了新興權利,比如老人的自決權和被遺忘權。老人自決權是老人在接受智能養老服務的過程中,作為被監護人被動接受服務的同時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被遺忘權是信息主體享有的要求個人信息控制者刪除涉及的個人信息,以防止其傳播濫用的權利。智慧養老模式中通信部門、醫療機構、養老機構、社會機構、企業等各類主體需要接觸、運用和分析老年人的個人信息,因此要求這些主體在合理使用這些信息的同時履行保密和刪除義務。[2]
依據《立法法》,法律是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按特定程序制定的法律規范。我國的智慧養老模式還處于探索之中,國家在立法上無明確規定。1996年頒布《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是對老年人權利的基本保護。伴隨智慧養老模式的運行,智慧養老模式下的養老照護保險制度、醫養結合制度及老年人的信息保護制度等重要法律制度缺位,不利于新時代老年人權益的保障,阻礙我國智慧養老的發展。《關于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等屬于國務院的規范性文件,不屬法律之列。
智慧養老的核心理念在于養老需求精準識別、養老風險及時預警、即時服務快速提供。智能設備精準識別老年人的健康、物質、醫療健康及精神需求后實時傳遞需求與風險信號,智能化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及時響應,實現滿足即時化、個性化需求的養老服務。我國智慧養老政策近幾年密集出臺,體現政府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態度,凸顯政府對智慧養老法制化建設的重視。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導致老齡化地區差異,已有智慧養老政策呈碎片化狀態,未形成統一體系。
智慧養老是整個社會對養老信息的全面利用和應急狀況的迅速反應,最終落腳點在老年人身上,老年人政策的制定執行需要真正、全面、客觀地考慮老年群體現實利益的實現與權利保護,使老年人能有尊嚴、有品質地享受自己的晚年時光。目前針對智慧養老服務的質量標準、老年人信息采集與使用、信息安全管理與系統應用等方面的關鍵性政策體系并未建立,規范化不足,老年人在享受智慧養老服務過程中對諸如個人信息及隱私等相關保護等都可能面臨一定風險。[3]
我國“養兒防老”的傳統養老觀念在老年人心中根深蒂固,老年人對于信息技術使用存在的困難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智慧養老的普及難度。2020年疫情以來更多的老人逐漸接受智慧型養老服務。總體上來說,我國老年人養老理念仍處于落后狀態。伴隨當今日新月異的信息化時代,老年人與互聯網之間天然的隔閡,這些因素都造成老年人參與智慧養老的積極性不高。
老年人在養老期間享受保障、救助和照護,不僅是社會治理的需要,也是基于憲法基本權利在養老方面的體現。智慧養老服務是新型養老服務模式,主體眾多,事務繁雜,法律關系復雜,亟待立法的規范。在原有《憲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立法基礎上,積極探索智慧養老立法以提高智慧養老政策的法律效力和執行效果,完善智慧養老法律法規制度,為老年人權益保障提供立法依據,確保個人信息與隱私等合法權利不受侵犯,讓老年人安心享受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
政策是國家政權機關、政黨組織為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路線而制定的行動準則。智慧養老模式下的養老服務政策作為我國老年人權利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規范化、法制化建設也須根據我國社會保障法律體系建設的現實需要,有計劃、分步驟實施。因此要重視智慧養老政策的頂層設計,加快其體系化建設,以此來保證社會民生工程的順利推進,使老年人權利真正得到保障。
信息技術及互聯網的發展為我國養老模式提供更多可能,要在構建智慧養老平臺提供服務的同時逐步建立智慧養老服務的標準,保障老年人合法權利,規范智慧養老服務產業。對各類主體提供的養老服務建立有效監督機制、服務管理和評價制度,避免智慧養老服務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違規行為和不法分子利用政策不足實施侵犯老年人權益的行為。[4]
伴隨我國老齡化、高齡化加劇,家庭養老功能逐步弱化,老年人完全依靠子女與家庭贍養的養老觀念和養老模式已經面臨現實的挑戰。因此要加強對智慧養老模式的宣傳,提供及時的技術輔導與幫助,精準提供高質量的養老信息服務與幫助,使老年人切實感受到信息技術帶來的便捷,更新傳統養老觀念,切實保障其合法權利。
智慧養老將信息技術對傳統養老服務模式改造升級,擴寬傳統模式下養老服務內容與服務項目,讓更多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務,提高老年人養老服務質量,促進養老服務行業可持續發展。健全的法律與政策體系、標準的服務、與時俱進的觀念能確保智慧養老服務產業有序推進,充分保障老年人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