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軒
(北京化工大學,北京 100000)
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市場化經濟逐步由我國沿海城市向內陸發展。在市場化經濟浪潮下,一個又一個的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公司數量的增多帶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我國人民收入水平的主力軍。隨著市場化經濟的發展,公司間的競爭也變得十分激烈,公司逐漸由小運作團體變為大型運作集團,其中的結構也慢慢變得繁雜起來。直到今天,公司的管理已經成為一門高深的學問,能否管理好一個公司也成了一個公司能否繼續生存下去的重要指標。公司如何合理合法地提升自己的績效,繼而使自身逐步強大,成為經濟巨鱷,這也是目前一些職業經理人、無數CEO共同思考的重要問題。公司監管體系是公司績效提升的前提,也是績效提升的關鍵。如果一個公司有著良好的監管體系,那么這個公司就不會陷入混亂的境地,與之相關的績效也會得到提升。[1]《公司法》是目前公司監管體系完善的主要依據,而根據市場化經濟與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公司法》也不斷成長,成為一個公司完善自我監管體系的指南針與風向標。利用《公司法》作為對內和對外的經營和管理指導意見,通過如此來完善企業內部的總體管理模式,從而讓它成為構建高效有力的監督管理指導性文件。這是目前國內各大公司都廣泛使用的做法[2]。
而公司的發展是全面的,公司的績效好壞有時也取決于公司管理層人員依據自身判斷以及實踐中獲得的經驗提出的寶貴意見。但如果僅僅依據公司管理層人員的意見,很容易在程序上造成一些錯誤或違反一些法律法規,不合理不合法的成長也會危及整個公司。所以公司的成長是應該建立在一些法律框架之內的,而這個用于限制的框架就是目前的《公司法》。在目前,《公司法》不僅廣泛被應用于公司的發展,公司內部結構的管理,更是一個公司好壞評估的重要標準。[3]根據《公司法》的指導意見,將公司內部的監管體系完善,以至于公司成為環境適應力極強、擁有極高創收能力的利益集體,這也是目前構建能夠滿足時代快速變化中需求的公司的關鍵[4]。
目前,在學術界廣泛認為《公司法》對于公司有三種作用:一是外部指導作用,即《公司法》對于公司的成立發展具有指導作用,也是公司章程制定的主要依據;二是內部助力作用,即利用《公司法》完成公司內部的結構構件、制度監督等,保障公司的管理體系[5];三是全局監管作用,就是說如何約束在市場化經濟中的各個公司,使其受到監管,而不為利益作出違法違規的獲益行為。接下來對這三種重要的部分一一解讀[6]。
公司的盈利與否與公司中內部管理人員的能力息息相關,高級領導層付出努力,管理層做出付出,公司才會有極高的績效獲得更高的發展。而高級領導層與管理層總是心高氣傲的,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想法,對市場他們也有一定的獨到見解,但如果盲目發揮,很容易造成違法違規行為。管理層的行為不規范往往會導致公司的績效跟著一落千丈,危及公司的發展。那么在相同的發展目標下,公司追求利益,領導層施展才華,二者在《公司法》給予監管的外部指導下相得益彰,共同努力,才能使公司健康地成長。否則,以民營企業為例,小資本的民營企業在市場中本來就處于弱勢、抗風險能力極差的地位,這時如果沒有《公司法》的外部指導,以至于監管不力,讓公司的管理層做出了不規范的獲益行為,很容易對公司的信譽造成傷害,這直接關系著公司貸款能力的高低,而如果公司周轉不開,經營的風險也會大大提升,公司的健康成長遭到破壞。因此,《公司法》的外部指導作用在公司的發展中始終給予幫助,也優化了充滿競爭的市場[7]。
公司的內部是需要具有一定活力的,這就像人類的身體,若身體內器官出現了問題,整個人就會進入亞健康狀態。公司內部有董事會、監事會等重要集體,而如何讓各個小集體小組織相互制約共同發展,這也是公司監管中的一個難題。所以公司內部體系構建合理,對一個公司來說是極為重要的。有了具有活力的合理的內部體系,公司才可以茁壯成長,擁有強大的生命力[8]。
全局監管指的并不僅僅是對于公司在市場中競爭的相關規范要求,更是公司內部結構發展的要求。對于公司的全局監管的重要性絲毫不弱于對于市場的全局監管。例如公司的高級管理層人員,董事會,監事會等高層,日常可以接觸到極大份額的公款,而如果挪用公款的行為發生,將會對公司造成極大影響,對公司的健康發展有極大危害。這個時候就要讓《公司法》發揮全局監管作用,在逐利的大環境下約束公司內部高層人員,使之明確自身的職責與工作規范,不做出越軌、擦邊球的行為。[9]同時《公司法》也對市場上的各種違法行為進行約束,保障交易的公平進行,保護合法經營者的利益,懲治違法經營行為。平衡了資本與宏觀上大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市場的平穩運行[10]。
公司的績效取決于股東與高級管理層的共同努力,而在實務操作中,股東與高級管理層的利益往往會受到威脅,如果沒有充分保證公司中股東與高級管理層的利益不受威脅,將會對公司造成危害,造成人員流失等情況,更嚴重的可能造成公司中人員做出不規范行為,繼而導致公司的經營狀況與成長模式遭到破壞。不利于公司的健康成長,也不利于市場的平穩運行。[11]《公司法》的出臺主要保護了公司中股東和高級管理人員的利益以及債權人的利益,用《公司法》來制定監管規則,從而保證公司運作過程的規范,也保護了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看似是一種對公司內部的限制,對公司債權人股東管理層的制約與規則,實際上是為了讓公司平穩運行,按照《公司法》制定監管體系,然后規范整個市場的環境,幫助公司完善相應制度,也保護了股東的權益。[12]
公司的監管與管理層密不可分,管理層是公司監管過程中的關鍵,作為一家公司的高管,往往能夠決定一家公司的盈虧與否。在傳統社會中,利潤的來源是實業,如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的商業獲益來源于產品的優劣,而服務業則取決于服務的質量和需求情況。而在現代社會中,金融產品的利潤主要來自資本的信譽和融資能力的大小,通俗來說一家公司的體量越大,它能夠在金融市場中摸爬滾打的能力就越強。[13]公司的體量與公司的發展密切相關,而是否擁有足夠能力的公司管理層,就是一家公司能否成為大體量公司的關鍵。管理層負責管理公司內部事務,而這一點與公司法相關的公司的監管有重合之處。在大面上公司法相關對公司管理層進行一部分的制約,以保證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在另一方面上公司法又被公司管理層來應用,增強管理公司的能力,使公司進行良性發展。通說認為,公司具有法人的人格性,是獨立主體,其財產權是獨立的,承擔責任的方式也是獨立進行。這一點不但是大陸學者的觀點,在英美法中也得到認同。[14]法人性是公司的基本特征之一。[15]公司在時代的發展中逐步脫離了股東,使股東的退出與加入不產生對公司的影響,讓公司以獨立的身份參與各種交易,從而將交易的總體效率提升,讓交易的方式也產生便捷。在傳統生產的交易方式中,公司的主體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而過度資本化運作使得公司不僅僅依賴于其本身的生產或者經營方式,而是逐步走向其他方式的資本融合。公司的獨立主體地位也顯得不那么重要了,反而更多作為一種象征或作為一種符號,被資本操控,成為資本發展利用的工具。時至今日,各種各樣的皮包公司、空殼公司、概念化公司的泛濫就是目前公司被資本工具化,導致公司主體地位變弱的表現。[16]公司作為盈利的工具,也慢慢逐步被職業經理人等加以操控。監管層的意見開始逐步成為公司整體的意志,資本工具化的產生也使公司中監管的作用越來越強,使監管層越來越重要。因此,一家公司的管理層的能力就代表了公司的生命力。但在具體的運行過程中,多數情況下是不可以用《公司法》或公司內部制度強行實施的,公司為了保證股東、投資者的利益,忽略了很多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積極工作的成果與其積極性。在執行公司管理的整個過程中尋找一個適合的讓兩者平衡的相對平衡點,必須要對公司中高層管理人員對事情處理得合理性產生重視,對他們處理事務的方式予以關心與調整。必須要好好保障公司管理層人員的合理利益。維護公司管理過程中高級管理人員起到的重要功能,借此繼續推動公司的發展與平穩運營。[17]
公司的監管與公司自身的發展也息息相關。公司監管不僅僅是依據《公司法》達到對股東和債權人權益的保障,也不僅是依據公司法對管理層進行監管繼而對整個公司進行管理,公司的內部監管能力直接與公司成長的能力,與內部人員的積極性息息相關。在一家公司中,常見的制度有許多,如打卡上下班制度,全勤獎制度等。一家企業如果全部人員都擁有超高的積極性,一同為公司的發展而努力,那么這家公司就會擁有極高水平的發展能力,而這在從前傳統的公司運營模式中是不存在的,因為公司中董事與管理人員、管理人員與工作人員之間自上而下的關系是雇傭關系,雇傭關系難以對積極性進行促進,往往會構成一種淺嘗輒止的思潮,追求所謂“低保”的人員不計其數。更有甚者開始違反相關規定,如遲到早退等小陋習,甚至挪用公款、吃回扣等不規范行為。而對于這些情況往往公司會使用章程、規定來加以限制,比如上下班打卡制度,就有效地預防了上下班的問題。但這還是難以調動人員積極性,在公司林立的上海市,曾一度出現公司職員一天班半天待在廁所里,被戲稱為“帶薪如廁”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對一家公司的監管尤為重要。對于公司中位于金字塔頂的重要人物管理層人員來說,在目前許多公司都進行了股份制改革,用股份來代替一部分工作補償,使高級管理人員擁有一些公司的股份,這樣就使管理層與公司成為一根繩之上的螞蚱。公司與監管人員一榮俱榮,一損俱損[13]。公司業績的好壞,估值的高低直接關系于管理層的利益。而這種相關關系的加持之下,管理層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高漲,被極大地促進,從而賣力地管理整個公司,致使整個公司都處于高程度的監管之下。這樣一來偷懶等危害公司的不規范行為都受到有效懲治。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說過這樣的話:“企業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就是因為內部的性質指令比市場上進行資源配置的效率更高,企業本身就是淺嘗輒止的替代者。”那么企業在現實中為了維護好內部的合理競爭,使管理更加合理,從維護好市場的角度出發,增強自身管理的程度與力度,逐步提升在目前社會經濟或是市場經濟體制中的競爭力。通過使用《公司法》來逐步完善一個企業的管理制度,用良好內部競爭來推動企業的制度化、規制化改革,這些都是企業管理理念的逐步完善與轉變。通過企業管理者開拓自己的思路引導團隊進一步發展進取,才能夠探索和提升公司本身的競爭優勢。[18]
公司監管,這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大問題,不僅僅在于公司內部,大到對于國家,小到一個組織,監管自古以來就是一門高深莫測的學問。公司法在目前的大形勢下,為公司的內部監管提供了指導,為公司的外部經營大環境起到了維護穩定的作用。而經濟形勢是變化莫測的,在接下來的監管問題中,《公司法》將在公司監管過程中起到怎么樣的作用?在我看來,公司法一味保護債權人與股東利益,在這樣的環境下往往一家公司的主體是股東與債權人所掌控,而高級管理層只是受人之托,公司的獨立性不足,沒有充分體現出在經濟市場上的法人性,獨立人格性。[19]公司的獨立地位與自主經營能力遭到沖擊,而公司的制度是社會經濟體制發展與高度繁榮的產物。在此之前社會經濟主體主要是合伙的形式,在性質上屬于人合形式,各個合伙人必須對其他合伙人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因為合伙人間相互熟悉,信任度也比較高,通常都是具有血緣關系的個體,自身的應對能力也較強,導致這種經濟組織形式在適用范圍上非常有限,難以發展壯大。為了突破這種熟人關系、做事十分麻煩的束縛,也為了合伙中各個成員責任的有限性,公司制度這種經濟組織的方式便隨之產生了。[20]公司制度是資本聯合起來創造的。在性質上應該屬于資本聯合,沒有人身屬性的內在要求,比較適應陌生人的社會形態。在一個人生活的社會中,即便是沒有絲毫血緣關系,毫不認識的兩個人,也可以通過資金的聚合而一起經營一個企業,大家根據各自的出資來承擔對企業的一部分責任,并且在原則上對公司的責任也僅僅是由出資額為限度來承擔。這種資本聯合帶來的陌生人之間相互幫助相互協作、責任承擔是有限的等優點促進了當下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讓企業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21]因此看來,公司成立的目的與初衷固然不是為保護股東以及債權人的利益,它是一個自主經營的經濟團體,用盈利為社會帶來創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因此我認為在未來,公司法應將目標轉向如何保障公司的自主經營,而不是一味保護股東及債權人利益,公司的競爭力與自主經營密切相關,這也是眼下我國公司發展的下一步。
一家公司的發展需要多方面的提升與進步,不僅僅需要對企業內部資源做到良好配置,也需要在業務能力上進行不斷提升,更要有發展前景強大的相關戰略支持。公司作為我國目前重要的經濟組織形式,具有良好的生產性與發展性這一特點讓其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部分。通過《公司法》完善公司內部的相關監管體系,從而提升公司的活力,提高公司的發展速度,這是當下我國企業探究新道路過程中不可忽略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