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君
(廣東廣信君達律師事務所,廣東 廣州 510623)
近年來,刑事司法在公平、公正等方面提出較高要求,尤其是在審判中心價值觀的引導下,更要統一刑事訴訟標準,有效處理刑事辯護問題,全面保障被調查人生命自由權利。本文圍繞具體刑事訴訟案件,針對性探究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辯護問題,希望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推動刑事司法工作邁向新臺階。
刑事訴訟制度的完善需要一段過程,要想提高此項制度實用性,為刑事訴訟案件公正審理提供依據,需要合理確定中心點,因為中心點的選取關乎被告人自由權利維護情況,以及辯護人作用的發揮情況。縱觀刑事訴訟流程,即偵查、審查起訴、審判等,從中選擇適宜中心點,還原庭審本質內涵,為有效質證提供有力支撐[1]。當中心點定為審判,意味著言詞質證能夠直面推進,同時,還能適當放寬出庭作證條件。在審判這一中心的帶動下,訴訟案件能夠合規審理,從而凸顯法院在量刑中的地位,避免出現偵查占比過多現象,全面保證訴訟公平性。
審判中心形成后,應盡可能呈現平等抗衡局面,實際上,刑事案件律師辯護率在23%-29%之間,這意味著辯護律師地位被削弱,長此以往,審判機關公正性、公平性得不到可靠保障,難以捍衛庭審實質[2]。之所以辯護率低下,這與職業認可度、教育培訓、從業環境等因素有關,具體原因分析如下:
如今,國內部分律所訴訟業務部門的收入相對少于非訴部門收入,尤其是處理刑事辯護案件時,需要律師投入較多時間和精力,頂著巨大壓力,并防控風險,當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時,那么資深律師接受刑事辯護業務意愿度相應降低,專業刑事辯護律師的占比也相應減少,這解釋了辯護率短時間內得不到提高的原因。從專業層面來看,不少從業律師在獨立從事刑事辯護前缺少資深刑事辯護律師的培訓、指引,導致部分律師將法援刑事案件作為“練手”案件,專業知識不足,實踐經驗缺失,無從提出有效辯護意見。另存在部分律師因刑事辯護業務棘手而失去信心,辯護意見常常流于形式,未能提出有效的辯護意見,進而形成對抗失衡現象。從案件進程角度來看,律師接手刑事案件的時間不一,部分律師在一審庭審前或二審才接受委托,這無疑影響辯護思路的拓展,導致辯護阻力重重,再加上,刑辯律師所提出的意見未得到應有重視,使得律師作用逐漸減弱,最終降低辯護率。
當前庭審辯方質證權利大打折扣,從直接言詞片面運用中能夠看出,長此以往,不利于審、判融合,導致庭審對抗力度大大降低。之所以會出現這一現象,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如鑒定人、證人參與度偏低,出庭率低,一定程度上抬高了書面案卷作為證詞的地位,缺少交叉詢問,導致鑒定人鑒定意見不夠客觀,證人證言不夠全面,而部分律師沒有注重發問技巧,也導致庭審發問無法切中重點,未能引起審判庭重視。
新刑事訴訟法的法律援助效果不盡如人意,實踐問題從審前法律援助不夠規范、申請法律援助案件占比較小、辦案經費補貼偏少三方面體現。具體而言,部分地區審前階段法律援助明顯少于審判階段法律援助,而各個階段的法援律師都不盡相同,上一階段法援律師所形成的成果也無法傳遞到下一階段的辯護工作中去,這會大大增加被告人訴訟權益保障難度。據資料調查可知,我國十六個地區在2019年法定法律援助案件占所有法律援助案件約75%,非法定法律援助案件占比小于33%[3]。2019年,針對15個地區辦案經費補貼情況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平均每個訴訟階段辦案補貼不到1500元,區縣一級補貼標準再次降級,個別區縣訴訟階段辦案補貼不超過800元。舉例來說,云南省昆明市一個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補貼標準分別為1500元、2000元和2200元,雖然高于以往,但并不能完全滿足律師援助期間的成本支出。
刑辯領域的改革實踐不能一蹴而就,要想順利完成階段性改革目標,捍衛司法公正性和公平性,務必以審判為中心,高效解決刑事辯護突出問題,賦予辯護人應有權利,全面優化辯護質量。下文從三方面措施解決刑辯問題,以此清除刑辯阻力,鞏固審判中心地位。
首先,調動律師在刑辯業務中的工作意愿度。律所引導年輕律師正視訴訟業務,并向其傳授訴訟業務處理的技巧,盡可能提高辯護有效性,確保審判中心思想在庭審環節有效滲透。對于司法部來說,應大力支持律所工作,實施鼓勵性評價原則,希望律所在刑辯領域繼續貢獻力量,培養高素質的律師,攻克各類刑辯問題。為了保證律師辯護率提高工作受到關注,并得到業界認可,勢必要擴大宣傳范圍,即借助新媒體宣傳刑辯公正,一定程度上強化律師職業認同感,使其在刑辯業務處理中盡職盡責。當全體律師立足于法律實效性和庭審實質性,就能夠主動營造公平氛圍,創設良好的社會環境,幫助辯護人解圍,為司法改革提供內驅力。
不僅如此,為律師提供培訓、再教育機會,使其掌握最新的法律內容及相關規定,同時,通過在辦案過程中指引辦案或通過模擬法庭等形式,豐富律師在刑辯業務中的經驗,使其在刑辯業務實戰中表現出色。長此以往,能夠調動律師從業自信心,使刑事辯護任務又好又快完成。除此之外,盡可能幫助律師創設良好的從業環境,即庭審前期認真考慮律師建議,并尊重辯護人發言權,同時,司法人員提供可靠保障,大幅提升律師地位,最終為司法改革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一方面,證言爭議較大時,鼓勵證人出庭作證,鑒定過程、依據爭議較大時,鼓勵鑒定人出庭。適時完善證人保護制度,即保護范圍擴大、保護權利實質賦予。立足當地司法案件審理需求,成立證人保護機構,并細分各機構權責,使證人保護工作持續進行。從某種程度上來看,當證人出庭作證,這是遵循直接言詞原則的具體體現。另一方面,細致審查書面證言。審查過后的書面證言確定其真實可靠,并且雙方無異議,那么庭審前完成證言質證,意味著能夠采納書面證言[4]。如果雙方未達成協議,或者質證環節受阻,這時要分析其他證據是否可靠。
法律援助效力能否長效發揮,這與庭審前期法律援助制度實施效力有直接關聯。由于不同部門在法律援助中的職責不同,所以要在部門聯合的情況下增加法律援助力度,避免因職責缺失而弱化法律援助效能。具體來說,政法委機關參與刑辯環節的法律援助,充分發揮監督作用,針對辦案機關權利全面制約。例如,某地方檢察院審判階段發現之前未根據規定通知法律援助,責令檢察機關在有辯護律師的情況下審查起訴,前期起訴行為歸于無效,如此一來,能夠制約辦案機關,減少法律援助缺位現象。除此之外,在部分法律援助律師較多的地區,針對嫌疑人(被告人)對案件罪名、事實有異議的情況,應當酌情指定法律援助律師中辯護成效高、經驗豐富的律師為其辯護;另可適當提高法律援助環節的經費比例,通過拓寬經費來源、增加補貼等方式持續推進刑辯業務,補貼適當提高,補貼大致與辦案成本相同,可使法律援助力度大大增強,有利于提高刑辯質量,取得審判中心視域下刑事辯護突出問題妥善處理的良好效果。
綜上所述,刑事辯護業務處理工作公平推進,對于律師來說,應強化職業認同感,并靈活運用專業知識,圍繞審判這一中心專項解決刑事辯護問題。考慮到當前刑辯問題客觀存在,通過提高律師辯護率、強化庭審對抗力、增加法律援助力度等措施提高刑辯有效性,全面優化辯護質效。當審判活動在公平環境中進行,刑事司法工作就能夠穩健開展。同時,司法改革進程大大加快,最終全面保障辯護人合法權益,為日后刑辯業務高效處理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