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軍
(江蘇衡立律師事務所,江蘇 宜興 214200)
為進一步提高我國的公共法律服務的水平,當前多地正在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著深入的研究調查。以熱線、網絡和公共法律服務實體這三大平臺作為突破點,圍繞三大平臺進行法治建設,進一步增強公眾對于公共法律服務的滿意度。整體項目主要是圍繞公共法律服務平臺進行建設,為了有效滿足群眾的公共法律服務需求,我們需要將三大平臺有機結合起來,統一和協調公共法律服務標準。但是,就當前發展現狀而言,我國基層公共法律服務仍然存在許多不足。我國正在迅速地進行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建設,與此同時也進行著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實踐,達到一邊實踐一邊修正改革的效果。始終以服務人民群眾為工作的出發點,對國家社會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時,基層法治建設是建設法治國家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實現農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方式。基層法治的實現必須建立在基層公共法律服務的基礎上。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是政府推行基層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政策之一,也是鄉村振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村民的法律需求,我們要將基層法律服務做到更好,保障鄉村振興戰略得以實施[1]。
只有先對事物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去研究、去改變它們。本課題是對基層開展公共法律服務的思考,因此為了更好地了解基層開展公共法律服務現狀,我們首先需要去了解當前我國基層公共法律服務發展到了什么程度,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以及需要從什么方面去改進,不僅做到知其然還需要知其所以然。
1.我國公共法律服務建設進展
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國共建成縣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和鄉鎮(街道)公共法律服務站分為別為3015個和39695個,覆蓋率分別是100%和97.79%,中國65萬個村(居)配備了法律顧問,覆蓋率達99.7%,基本實現了覆蓋城鄉的目標。
2.依法治國戰略下我國基層公共法律服務的作用
依法治國戰略政策是中央層面的宏觀政策,是國家大局觀指導精神下為適應時代潮流孕育而生的戰略方針,公共法律服務通過基層大力開展建設,才能形成以點帶面與頂層設計相作用的局面,達成國家完成法制建設的要求,使得基層公共法律服務為依法治國戰略方針起到基礎性作用[2]。
1.“楓橋經驗”概述
楓橋經驗: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楓橋鎮的干部群眾創造了“動員群眾、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的思想。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楓橋經驗”,結合我國社會發展實際,在基層公共法律服務處理群眾矛盾中踐行人民調解制度被稱為新時代“楓橋經驗”。
2.“楓橋經驗”如何與新時代人民調解工作相融合
要發展、推廣“楓橋經驗”使其能夠與新時代人民調解工作相融合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在于新時代推進“楓橋經驗”的法治化。推進新時期“楓橋經驗”法治化,要把“楓橋”基層的具體治理經驗提升為共同的法治原則和全社會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則,并作為治理知識加以總結和推廣為國家和社會的治理體系。推進新時期“楓橋經驗”法治化,把楓橋歷史上的具體實踐經驗轉化為新時期普遍適用于國家和社會治理的法治原則和模式。
1.村(居)法律顧問制度發展現狀
近些年來,在政府的鄉村振興計劃及其他相配套的促進我國法治社會發展的政策扶持下,社會層面上的公共法律服務建設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尤其是在城市構建了完備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且能夠保持良性運行。在基層,“一村一法律顧問”在法治農村建設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同時也成為公共法律服務的組成部分[3]。
2.村(居)法律顧問制度存在的問題
由于“一村一法律顧問”中的法律顧問大部分都是一人負責村中所有法律相關事務,為了節省成本,一個律師不僅僅是一個村莊的法律顧問,甚至一個律師可能是多個村莊的法律顧問,其服務范圍也僅限于農民以及簡單參與調解村民間發生的矛盾的工作,對于當前基層農村社會治理出現的問題以及諸多不適應現象,加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進程中對于各種法律服務需求越來越多,還需要不斷地加以完善和解決。同時律師考核制度仍不夠完善,容易出現律師到掛鉤村走過場,對于村委提出的合理工作要求出現推三阻四的懶政現象,需要得到相應的重視。
以江蘇省南京市為例,構建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以政府為首,發揮引導與支持的作用,與此同時在政府的帶動下發揮社會組織及專業機構的力量,可以讓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和社會創新的活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繼而使得秩序與知識的塑造從社會的基層逐步向上發展。南京市以法律服務中心為平臺,積極吸收社會組織、專業機構參與,有效促進了法制宣傳。
事物的發展是螺旋式的,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只有不斷地肯定、否定和再肯定才能使事物變得完美。而這就需要我們結合我國的一些戰略政策來不斷完善基層公共法律服務。
1.加強對基層公共法律服務的制度完善
通過國家立法機構對基層法律服務制度出現的社會問題進行有效的制度補充,由此在立法這方面做好對基層公共法律服務工作者行為的法律解釋以及對基層法律服務的制度完善。同時,要與國家提出的戰略方針相契合,協力推動社會法治化發展。
2.完善基層公共法律工作者行為準則
實行三個管理,實現高質量的完成全過程。一是運行規范化。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實行領導責任制,并制定完善辦事窗口、案件分解、量化等管理制度。對窗口受理的各類糾紛,按流程進行詳細登記,對應到具體業務部門。司法局要求基層公法服務站實行目標崗位責任制,嚴格執行日常規范制度,將責任人公示在墻上,規定案件辦理時效,確保質量和效率處于高標準。二是業務流程化。就指導人民群眾辦理法律事務事項制定相關規章制度,并完善服務臺賬,做好公告欄和法律聯系工作日志,做到人人有責、人人有程序。
我國仍有大量課程、研究課題和研究成果都沒有得到充分應用和轉化,因此潛在的法律服務工作者的隊伍,即從事法律服務的專業人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法學專業的教師和學生亦是不能忽視的。這些人才具有淵博的知識,一旦投入到基層法律服務人才隊伍,將會大大提升法律服務的水平和質量,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大趨勢和大潮。
通過對我國基層法律服務的剖析以及與國外基層公共法律服務的對比,可以看出我國基層公共法律服務的存在的問題,為更好地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也需要借鑒其相對應的措施,為在基層工作中明確國家基層公共服務應該如何發展才能適應社會發展以及適應國家的政策方針提出意見。我國本身現代化發展較晚,通過改革開放,積累了較為豐厚的經濟資本,所以我們要切實運用資金,保障基層公共法律服務在硬件上實現全國共通共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起到以點帶面,繼而全國各個地區共同進步、共同發展的作用,軟件方面則是需要讓學有所長的有志青年切實能報效國家,為國家法治化建設貢獻出自己一份力量。有些地區出現人才短缺的現象,那么我們要對一些具備專業素質的人才進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同時“兩條腿走路”,即要積極出臺相應的規章制度去保障好基層工作者的權益以及公共法律服務站的努力成果。只有“兩條腿”邁好了,我們基層公共法律服務才能得到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