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辰 王曉敏
(1.山東德衡律師事務所,山東 青島 266071;2.青島港財務有限責任公司,山東 青島 266000)
供應鏈融資業務不同于傳統銀行融資產品,依托于大型優質企業穩定供應鏈,圍繞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進行產品設計,且對核心企業有著較高要求,其中,良好信用水平和經營能力是對核心企業基本要求,同時要求保證經營規范、銷售渠道穩定,且將大型核心企業作為中心,打破了商業銀行傳統評級授信要求,并通過抵押質押擔保,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提供了支持。
在供應鏈融資動產質押中,與以往不動產質押存在區別,動產質押主要由以下幾方面特征:
一是,動產質權是一種擔保物權。以他人動產為質押物,而出質人包含原本債務人以及債務人以外的第三人,在出質人為第三人時,第三人為質押物保證人,在供應鏈融資動產質押環節中,出質人通常是指中小企業。其中,動產為特定物,且可產生財產價值,通常指的是企業生產資料、庫存,質押后由出質人將生產資料和存貨,送至銀行指定或認可倉庫,并由第三方物流企業進行監管[1]。
二是,動產質權有優先受償效力。若當債務人債務到期或發生違約事件,不履行其償還債務義務,債權人有權將相關質物折價或拍賣,并獲得質物優先受償權。
三是,融資對象特定化。供應鏈融資對象主要為供應鏈中材料供應商、產品加工商、生產商和經銷商等,供應對象一般是指供應鏈上核心企業中的上下游企業,但并非所有供應鏈核心企業均屬于供應鏈融資對象,主要是指與供應鏈中核心企業建立長期穩定合作或業務關系企業,可在資金、信息和物流等領域與核心企業建立共享關系,可滿足供應鏈要求。
四是,法律關系復雜化。一般而言,供應鏈融資中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會存在多種法律關系,常見法律關系包含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間抵押權與質押權關系、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融資貸款法律關系、商業銀行與第三方物流企業間委托監管法律關系等,并且涉及到《商業銀行法》等相關法律條例。
法律風險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幾點。
一是,商業銀行在進行供應鏈融資業務中動產質押時,本身無倉儲保管業務的條件或儲存動產質物的場所,且缺乏對物流管理方面業務能力。而為保證供應鏈融資動產質押活動順利進行,商業銀行、中小企業和物流企業三方會簽訂質押監管協議,并由商業銀行委托第三方物流企業保管抵押擔保物品,而該物品會存儲于物流企業倉庫,在商業銀行允許前提下,出資人可自行保管。我國很多法律條例均對擔保中涉及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說明,動產質權由出質人交出后,即可生效,出質動產應由債權人占有。在相關法律條例中,質物存放于出質人自己倉庫,債權人委托第三方監管行為導致質權未能生效,會出現商業風險。
二是,供應鏈融資動產質押后出質人面臨權利持續有效性風險。《民法典》確立抵押物品所有權保留制度,但所有權保留內容方面并無明文規定,這就導致動產所有權保留審查較為困難。
三是,供應鏈融資動產質押業務中物品流動性較高、安全性較低,若發生毀損,會失去相應質權,若質押物品未交付保險,銀行需要第三方物流公司賠償損失,若物流公司無力支付高額賠款,銀行會面臨巨大損失。
部分企業在進行供應鏈融資動產質押期間,動產方面受擔保物權,導致債權人面臨優先受償性受阻風險,具體包含質權與留置權競合與質權與抵押權競合兩種。在動產質權與抵押權競合風險方面,我國《民法典》對動產留置權優先受償效力進行了明確規定,但并未規定出現動產抵押權和質權產生競合問題時的處理方式。而《擔保法解釋》對該問題進行了補充解釋,明確了登記抵押權優先于質權,但也導致供應鏈融資動產質押期間質權存在優先性受阻問題。關于動產質權與留置權競合,我國《民法典》第四百五十六條規定:“同一動產上已經設立抵押權或者質權,該動產又被留置的,留置權人優先受償”。在供應鏈融資動產質押中,若債務人未能向物流監管企業交付倉儲保管費用,物流監管企業有權留置物品,進而引發留置權與質權競合情形,進而對債權人質權產生影響[2]。
動產質押業務中,若供應鏈核心企業不與商業銀行簽訂《回購協議》,會導致商業銀行行使質押權面臨多方面問題,使得在實現質押權方面,債權人與出質人難以達成協議,會對質權實現產生不利影響。
在法律方面尚未對監管概念進行明確規定,導致商業銀行開展供應鏈融資動產質押業務,影響了債權人和物流企業、出質人關系確定和責任認定。一旦發生糾紛,難以根據相應法律條例解決問題,會給債權人帶來不確定性風險。
為保證中小企業動產質押安全性,必須做好相應風險防范措施。通過相應風險防范,可在供應鏈融資動產質押中減少法律方面風險問題,對企業穩定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主要作用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通過法律風險防范,利于防止債權人遭受嚴重經濟損失,并影響供應鏈融資動產質押業務發展,可起到止損作用。二是,通過嚴格控制各種法律方面風險問題,利于改善我國融資擔保結構,從而促進企業經濟實現協調發展,利于提升銀行競爭力,并為銀行創造業務新增產點。三是,利于穩定市場經濟秩序。規避供應鏈融資動產質押中常見風險,利于減少對正常質押活動影響,利于債權人降低對中小企業發展負面影響。可提升供應鏈融資動產質押中存在的法律風險,盤活中小企業的資產,增強供應鏈績效,促進市場經濟秩序穩定性[3]。
完善供應鏈融資中動產質押規范及制度,可為開展相關工作提供依據,并提升工作開展規范性,因此,應結合市場發展需求,并從商業銀行、物流企業和出質人等方面進行考慮,加快完善動產質押法律制度。一方面,應對登記公示系統進行統一。通過公示提供統一、公開法定信息,提升公眾對物權變動認知熟悉程度,明確各方利益。另一方面,快速建立便捷低成本動產質權實現程序。確定動產質權、債權請求權、價值清償債權等,根據不同情況確定實現質權程序。
我國《擔保法解釋》中相關規定表明,質權效力低于法定抵押權,但我國《民法典》有關規定與之相矛盾,為防止產生不同后果,在處理動產質權與抵押權競合相關問題時,應確定相應規則并合理利用,如引入舉證責任倒置規則。
動產質押業務中,會存在動產未能實現轉移占有,質權會面臨未能設立風險。因此,必須加快對質物轉移占有手續進行完善,而在完善中需要從兩方面進行考慮:一是,由銀行委托物流企業占有和監管質物時,應由物流企業向銀行發送質物清單和倉單簽,以簽發日為債權人落實對質物轉移日。二是,若企業生產經營需要,質物存放于自有倉庫中,商業銀行委托物流企業對倉庫進行監管,這種情況下會增加物流企業監管難度和復雜性,物流企業應根據銀行要求,監督出質人于專用區域存放質物,并對倉庫進行標準化監督管理,落實相關工作后,向銀行簽發質物清單、倉單,此時視為質權生效[4]。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部分企業為獲得足夠穩定發展資金,開始通過多種可靠渠道獲取資金,這種情況下供應鏈融資動產質押業務取得快速發展,這種金融服務模式區別于傳統銀行服務,依靠大型穩定發展企業,并靈活運用企業現有各種動產資源作為融資擔保,使得企業融資渠道得到拓寬,不僅為企業獲得了更多支撐發展資金,而且有效緩解了融資困難問題。但在實際進行資產資源抵押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風險性問題,進而影響企業穩定發展。為此,必須提升對動產質押風險了解,并采用有效措施進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