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明 朱勇東
(福建科勝司法鑒定所,福建 莆田 351100)
隨著人們經濟收入的不斷增多,更多的汽車進入到普通百姓家庭中,汽車保有量已經超過2億輛,這就使得道路交通事故呈現出增多趨勢,會造成財產損失和人身傷亡[1]。道路交通事故鑒定技術是采用物理、化學和痕跡檢驗學等多門專業知識,為事故理賠、訴訟和事故處理提供具有公正性、客觀性的結論和依據,可以提升道路交通事故鑒定準確率和效率。
道路交通事故痕跡,也就是與事故有關的人員、車輛的活動而導致的事故現場物質形態改變。道路交通事故中發生接觸的車輛、人體和道路設施存在著相互作用與聯系,存在著車輛鈑金凹陷、結構扭曲、斷折等現象,出現刮擦、分離和物質交換等特點,會將特征?跡留在接觸面。道路交通事故鑒定有如下幾種類型:1)痕跡鑒定。是對道路交通事故相關車輛、交通設施、人體和穿戴物等承痕、造痕、分離痕進行客觀性檢驗,如果有需要可以進行交通事故微量物證鑒定,也可以由法醫來進行人體傷離鑒定,可以對痕跡生成和原因進行分析和推論。例如,是否存在接觸碰接,接觸部位或形態是否發生改變。2)車輛速度鑒定。采用模擬試驗、動力學理論、經驗公式等,結合事故現場留痕及音視頻記錄等,對發生的碰撞、墜落等交通事故發生速度進行推斷,制動、轉向等避險時速度、平均速度等進行分析。3)安全狀態鑒定。對涉案車輛安全狀況進行分析與鑒定,也就是推斷出車輛是否為機動車,對安全技術狀況進行測試與檢驗,例如,對車輛制動性能、轉向系統、燈光信號等進行檢驗,查看是否滿足駕駛安全。4)交通設施安全狀態鑒定。對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地點等有關區域進行勘測,對路面、護欄、標線等設施安全情況進行檢驗,對交通事故區域設施材料性能、位置、尺寸等技術情況進行檢驗,檢查是否符合相關要求。5)痕跡物證鑒定。結合道路交通事故痕跡物證鑒定項目檢驗結果,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進行交通事故微量物證鑒定、音視頻資料鑒定、法醫鑒定等,以整體角度來判斷交通事故相關人員、車輛、交通設施等狀態,分析痕跡物證生成過程,識別出交通行為、交通燈狀態、車輛狀態等[2]。
在道路上出現傷亡并不能完全認定屬于道路交通事故,還需要結合在事故現場留存下來的痕跡與物證進行分析,再結合與案件有關車輛、人體受傷部位和特征等進行全面的對比分析,這樣才能確定是否歸屬到道路交通事故,具體為何種交通事故性質。
結合道路交通事故現場?跡信息,對佐證信息進行對比篩選,可以確定出案件有關車輛信息,例如,涉案車輛底盤高度、輪胎花紋印痕、印痕數量與寬度、車輪間距等信息,這樣可以推測出車輛類型,可以為案件偵破提供有價值信息[3]。
對道路交通事故現場中存在的痕跡物證進行分析與認定,可以確定車輛是否與肇事案件有關。對車輛碰撞部位進行全面勘察,分析車輛是否存在再次噴漆和更換配件現象,對可疑車輛痕跡特征進行鑒定與分析,檢查車輛外觀是否存在裂紋、變形等,再結合車輛輪胎花紋、磨損程度等來認定車輛是否肇事[4]。
按照道路交通事故現場留存下來的碰撞痕跡,對碰撞起始部位、角度、方向和制痕、拖印痕等進行實地勘察,確定車輛碰撞前后運行速度、方向和角度,對真實的接觸部位、運行軌跡等信息進行提取,可以確定事故發生原因。
在法庭上用于訴訟的證據,是與案件有聯系且可以反映客觀事實的根據,進行訴訟的核心材料,對道路交通案件進行痕跡調查,獲取到相關材料來證明案件起因和后果。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具有特殊性,采取常規途徑無法有效獲得法律支持的證據,事故現場遺留痕跡需要借助技術來識別與發現事故案件間的相互聯系,可以用于對案件證明的材料。
對于采用造痕技術來偽造交通事故區域或者騙取保險理賠,對事故現場進行準確勘察或對交通案件相關車輛痕跡進行檢驗,可以核實事故是否真實發生。對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可以對事故發生現場情況進行準確勘察,對交通案件相關車輛痕跡進行檢驗,這樣就可以辨別出是否為肇事車輛,或采用痕跡檢驗技術來排除非肇事車輛。
對于只有單方交通參與者的交通事故,可對事故發生現場進行勘察,對車輛有關痕跡進行檢驗,這樣就可以準確判斷出現場是否還存在其它肇事車輛。對于道路交通碰撞事故,結合車輛、人員在事故現場地面特征痕跡、散落物分布情況等痕跡來對碰撞點位置、區域進行推測和判斷,可以為案件的后續處理提供有力支持。
對于道路交通碰撞事故,可以對交通事故現場進行勘查,對案件有關車輛痕跡進行檢驗,核實交通事故車輛,車輛與人體、車輛對道路交通設施等碰撞情況,確定出具體的碰撞部位,可以為事故碰撞形態鑒定提供技術支持。
某市一條道路分支處發現男性尸體,由于法醫進行檢驗核實后確定該死者是由后腦著地導致的顱腦損傷死亡。可是,因為尸體表面和其他身體部位都沒有發現任何損傷,無法認定死者摔倒的主因。發現死者右腳鞋底部前掌有半環形狀擦劃痕跡,對該痕跡開始至停止部位方向等進行分析,可以推測死者站立時將右腳掌作為支撐點,身體快速向右旋轉而導致的。死者上側衣服右肩前側存在新出現皺褶。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判斷出死者在行走時,將右腿作為支撐點時,右肩部上衣受到外力向后側掛扯,身體向右側旋轉后仰面倒地,后腦與地面相撞而導致顱腦嚴重損傷而死,可以推測是由于交通肇事逃逸而致死事件。結合死者上衣右肩被掛扯部位高度來分析出逃逸車輛類型,可以為案件破獲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某市運輸公司車輛經過鄉鎮道路時將小學生軋死,肇事責任無法準確判定,采用痕跡檢驗技術對肇事現場和尸體進行勘查檢驗:肇事車輛前保險杠前側存在擦蹭?跡,左后輪擋泥板前側留有噴濺、甩落血跡,小學生右腳鞋右側存在擦劃痕跡,方向為從上至下。可以斷定該學生是被車輛撞倒后向右側倒伏而死,再結合法醫出具的檢驗結果,可以斷定是該學生從道路南側向北側橫穿道路時,被該運輸車輛前保險杠中部撞擊右側而出現摔倒后,車輛繼續行駛碾軋學生胸部而出現死亡。
某市天降大雨,公交公司車輛行駛至某路段時,車上乘客發現車后道路中間有尸體,然后將該案件報給公安部門。法醫對尸體進行檢驗后確定是由于車輪碾軋致死,在對案件進行調查過程中,公交車司機對該事件說不清楚,采用痕跡檢測技術對案件現場進行勘查檢驗,發現公交車底盤、輪胎、擋泥板等部位沒有出現擦蹭、碰撞、血跡等痕跡,對尸體進一步檢驗時,可以推斷該公交車與此次肇事案件無關,推斷出是由于死者在橫穿馬路時被某品牌客貨兩用車撞擊左肩、胸部摔于地面,又被車輪碾軋死亡的,通過后續案件偵查時證實,該痕跡檢驗是正確的。
采用痕跡檢驗技術可以更好地對道路交通事故進行準確鑒定,對維護受害人應有利益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于道路交通事故物證鑒定具有復雜性、多樣性,痕跡形成原因過程復雜,某些痕跡存在重疊或重復現象,需要痕跡檢驗人員具有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術,對存在的現象進行深入分析,這樣才能找到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