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琳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飯圈文化是在年輕人群中盛行的流行娛樂文化之一,即參與偶像的成長之路,完成粉絲價值的自我實現。追星本是一個正能量的愛好,有粉絲將偶像寫進博士論文致謝,與偶像在各自的領域發光發熱;有粉絲受到偶像的激勵,確立自己的人生方向,執著向前。但是飯圈文化卻反映了許多追星亂象,今年兩會上,多位代表就整治飯圈文化亂象提出了很多可行性提案,其中,危害最大、影響最強,最應該被整治規范的行為就是“飯圈集資”。
“飯圈集資”行為是指粉絲為了給偶像進行投票、購買媒體宣傳、線下應援等活動,將現有資金募集到粉絲中有威望的個人或組織手中,由其統一調配資金用途的行為。
華東政法大學楊怡紅認為,“飯圈集資”行為在民法中屬于贈與合同[1],粉絲集資應援的行為本質上屬于捐贈型眾籌。捐贈型眾籌是指投資者與籌資者之間的法律關系屬于《民法典》當中的贈與合同關系。與一般的贈與合同相比,捐贈型眾籌的特殊性在于受贈人一定要將其所獲得的財產用于特定的目的,即受到捐贈的個人和組織要將其所獲得財產用于偶像宣傳、打榜等專門用途。西南政法大學吳擷柳認為,“飯圈集資”有附義務的贈與合同性質。如果不按照約定履行籌資者應盡義務,則贈與人享有法定撤銷權。
吳擷柳認為,“飯圈集資”同樣有委托合同的性質。出資者們將個人資金匯總到集資發起者手中,委托該個人或組織將該筆資金用于特定目的。此時被委托人應該按照約定使用該筆資金,公示資金使用明細,履行忠實勤勉義務[2]。但是,這里的委托合同屬于無償委托合同,集資發起者不向出資者收取委托、資金管理等費用,所以,只有當籌資者故意或有重大過失的情況下出資者才能請求賠償損失,如超越委托權限、不按合同目的履行合同、攜款潛逃等。此時出資者可以以違反違約合同為由請求籌資者返還資金。
筆者認為,雖然“飯圈集資”帶有委托合同的性質,但是不能完全看作是委托合同。我國《民法典》合同編第九百二十五和九百二十六條規定了委托人的介入權和第三人的選擇權。在“飯圈集資”活動中作為委托人的粉絲很難行使介入權,第三人與籌資者訂立合同,籌資者不履行合同義務時第三人也很難選擇委托人履行合同,此時的委托人介入權和第三人的選擇權形同虛設,故“飯圈集資”不能按委托合同看待。
首先非法集資并非指獨立的罪名,刑法上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和集資詐騙罪屬于破壞金融管理秩序類犯罪,出資者目的都是為了籌資者能夠返還高額回報。而“飯圈集資”的出資者意圖將小額資金匯總,統一進行投票打榜,購買宣傳媒介應援,購買偶像代言、專輯、電影票等活動,不以收取回報為目的。
綜上,筆者認為“飯圈集資”行為應當被認定為附義務的贈與合同。
籌資者從一開始就帶有非法占有集資款項的目的,以欺詐的方式使粉絲陷入錯誤認識,粉絲基于錯誤認識處分自己財產。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非法占有集資款項達到2000元屬于數額較大,構成刑法上的詐騙罪。但在司法實務中此類案件往往立案困難。因為“飯圈集資”參與人數眾多,每位粉絲的出資金額少,被害人財產損失不多,且不愿給偶像和飯圈帶來負面影響,粉絲往往會采取息事寧人的態度,不會報案。此時籌款平臺可以承擔一定社會責任,協助警方跟進處理。粉絲也可以在受害者中選出代表跟進案件,節約訴訟成本。
籌資者在籌得集資款項后不按合同約定使用集資款項,或將集資款項挪作私用,粉絲可以按照附義務的贈與合同的法定撤銷權請求籌資者返還財產[3]。如若籌資者將集資款項據為己有,拒不歸還,數額較大,或有其他嚴重情節,則構成上述《刑法》第二百七十條的侵占罪。該法律風險的救濟途徑與籌資者攜款潛逃的救濟途徑類似,但是如果籌資者不配合公布集資款項使用明細,則難以認定籌資者沒履行合同義務甚至涉嫌刑事犯罪。所以籌資者公布資金使用明細應該列入籌資者應履行的合同義務當中,如果籌資者不向出資粉絲公布資金使用明細,則出資粉絲享有法定撤銷權。
其一,出資粉絲可能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與其年齡、智力、精神狀況不相適應的贈與合同屬于效力待定合同,法定代理人不追認則合同不生效。籌資者應依照法律規定原路返還其資金。其二,出資粉絲可能對處分財產無權。實務中的表現形式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處分了父母的財產。《民法典》一百七十一條規定,無權處分他人財產合同無效,但是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被處分財產的所有權人所造成的財產損失由無權處分人承擔,但不是被處分財產的所有權人想要的結果。被處分財產的所有權人希望籌資者能將財務原路退還,該權利目前缺乏法律支持。
2021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柳州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韋震玲提出建議,明星的粉絲官方后援會需要到民政局實名注冊登記,政府也應該出臺一些相關法律法規來明確粉絲后援會的責任和義務。明確哪些粉絲主體有資格發起“飯圈集資”,并且限制每年粉絲團體集資的金額與次數。明星的粉絲后援團隊具有較強的社會動員性,且經常涉及大額金錢交易,但是監管目前還屬于空白狀態。首先,粉絲官方后援會可以在取得明星本人或其工作室的授權后去民政部門登記。其次,除粉絲官方后援會外其余的粉絲組織想要發起集資必須獲得官方后援會的許可,官方后援會對其他發起集資的粉絲組織起到監管的作用。最后,粉絲對后援會和其他粉絲組織也有監督權,粉絲有權要求后援會或其他粉絲組織披露集資資金使用明細,如果其他粉絲組織不披露可派粉絲代表要求后援會督促,后援會督促后仍不披露可以向法院起訴。如果是后援會拒絕披露資金使用明細,粉絲可派代表向民政部門舉報,民政部門經核實可以向粉絲代表披露后援會個人信息以便粉絲群體后續維權。
一些以粉絲經濟為基礎的軟件平臺需要對飯圈集資行為承擔一定的監管責任。首先,平臺有義務審核籌資發起者的個人身份信息,如果平臺存在重大過失則需承擔一定責任。平臺的用戶協議中“支持者應該自行對項目風險進行判斷,平臺不承擔任何責任”條款顯然無效。其次,平臺有義務審核參與集資粉絲的個人信息,禁止未成年人注冊賬號并參與集資。因為未成年人多半沒有收入來源,價值取向尚未形成,并且易受飯圈“大粉”話術影響,為了滿足虛榮心容易產生攀比心理。最后,平臺有義務保護每位用戶的個人信息不泄露。
在剛剛結束某練習生排名出道的節目中已經有超過五位選手的“飯圈集資”金額破千萬。粉絲通過購買某品牌的酸奶兌換送偶像出道的票數,有粉絲團體集資兩千萬仍然沒有送偶像出道。在“飯圈集資”的過程中有多達十一家后援會因為關于集資的不當言論被禁言。其中一家后援會竟因沒有達到目標集資金額而開了“懲罰鏈”,這種懲罰行為有悖于公序良俗,這種集資行為的源頭就是平臺舉辦的打榜出道的娛樂節目,政府應該出臺相關法規,禁止“奶票”打榜等帶有金錢性質投票。此外,雜志、電子專輯、代言產品也禁止為了刺激銷量列對比榜單,引導粉絲群圖互相攀比,重復消費購買。
偶像崇拜一直都有,不過飯圈文化將從前的個人單項追星轉變為團體規模化追星,侵蝕了原本的積極正能量追星文化,而“飯圈集資”更是這種飯圈文化的最大弊端。但是采取一刀切的手段可能會產生更多的非公開手段集資,還是無法保障粉絲權益。所以應該將“飯圈集資”公開化、透明化、規范化,減少法律法規的盲區,確保“飯圈集資”能在正確的引導下有序進行。